首頁 女頻 曆史的拐點

靖難之變

曆史的拐點 歐陽悟道 1636 2024-01-31 01:13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個皇帝。
他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生于元末群雄争鋒的年代。
公元1360年朱棣出生,11歲被封為燕王,17歲迎娶徐達長女,21歲就藩北平。
公元1398年農曆五月,朱元璋病故,因太子朱标早死,由22歲的皇太孫即位,年号建文。
皇太孫朱允炆生長于宮中,喜讀書而統治經驗不足,在齊泰、黃子澄等同謀下,登位不久,即對擁有兵力、對帝位有威脅的諸叔王采取了“削藩”的政策,自即位後三個月開始,不到一年的時間内,竟以各種理由削除了周、湘、齊、代、岷5位藩王,然後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殺燕王護衛頭目2人,并切責燕王,逮燕王府官僚,并且下令諸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将吏。
皇族内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
建文帝命令将臣監視朱棣,并乘機逮捕之。
朱棣得到這一消息,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将臣,指稱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以誅讨,于是在公元1399年農曆七月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

  因為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将後,朝廷也無人可用,朱允炆隻好起用年老的耿炳文為将,率13萬軍伐燕。
農曆八月,燕王在滹沱河大敗耿炳文。
建文帝随即任命李景隆為大将軍,代替耿炳文帶軍。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根本不懂兵法,他收集耿炳文的潰兵,并調各路軍馬,共計50萬征伐朱棣,結果被朱棣打敗,李景隆乘夜率先逃跑。
士兵聽說主帥已逃,四散逃亡。
建文帝為大臣所蒙蔽,反而獎勵打了敗仗的李景隆,還讓他會同郭英、吳傑等集合兵将60萬衆,号稱百萬,進抵白溝河。
白溝河之戰,燕王大軍一度受挫。
但南軍政令不一,燕軍利用有利時機,力挫南軍主将。
南軍兵敗如山倒,李景隆再次退逃。
李景隆在幾個月的時間内一敗再敗,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軍職務,采黃子澄之謀,遣使議和以求緩攻,又任命盛庸為平燕将軍以遏燕軍南下。
盛庸率兵北伐,在東昌大敗燕軍,朱棣親信将領張玉死于戰陣,朱棣自己也被包圍,後來在援軍的接應下才得以突圍。

  公元1401年,朱棣的燕軍雖屢戰屢勝,但建文帝的軍隊兵多勢盛,攻不勝攻,所克城邑不能鞏固。
正在朱棣苦惱之際,南京宮廷裡的太監送來了京城空虛可以直取的情報。
朱棣手下謀士也勸他越過山東,以迅速行動直趨金陵。
于是朱棣決定越過山東,直搗金陵。
公元1402年農曆正月,燕軍進入山東,大軍很快南下,并且突破了淮河防線,渡過淮水,攻下揚州、高郵等要地,準備強渡長江。
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為條件同燕王議和,被拒絕。
農曆六月十三日大軍進抵金陵金川門,李景隆和谷王為朱棣開門迎降。
燕王進入京城後,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号永樂。
曆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強藩威脅皇權之憂解除後,朱棣作出了一個令群臣不可思議的決定:把都城由南京遷往北平。
衆所周知,南京遠離北方蒙古騎兵的威脅,是一個安全富庶的所在,而當時的北京則是與蒙古騎兵厮殺的最前線。
衆大臣提出異議,都認為南京乃祖宗的皇宮不應該遷都。
但是,朱棣力排衆議,并斥其反對者是“彼,書生之見,烏能達英雄之略哉”。

  朱棣為了遷都與其謀臣們做了一系列精心準備,如提高北京的政治地位,恢複、發展北京的經濟,疏通運河等,并于公元1406年營建北京城。
朱棣命善于經營規劃的泰甯侯陳矽主持建造宮殿;命在工部任職數十年且精于營建業務、辦事勤敏、精于計算的尚書吳中參與組織規劃北京宮殿和長、獻、景三陵的營造。
此外,參與北京營建工作的還有宦官、傑出的建築設計師阮安,長于調度的木工蔡信,尤擅粉飾彩繪的民工楊青,人稱“蒯魯班”的木工蒯祥以及善于刻镂石料成華表、丹陛、石獸的石工陸祥等專業人才。
公元1420年,北京宮殿主體完工,明成祖正式以北京為京師。
公元1421年農曆正月初一,朱棣登奉天殿受百官朝賀,從此明朝正式宣布以北京作為政治、軍事的中心。
遷都北京使明成祖能就近指揮長城一線的軍事防禦,便于抵抗蒙古族的軍事進攻,解除了北方對中央的威脅,保證了國家的統一和長城以内社會環境的安定和經濟的穩步發展。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