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宋朝我是哲宗 一百九十三章陽光沙灘和大褲衩
趙煦繞過這台農具,走到老農和他的兒子孫子們面前說道:“這架農具你打算獻給朝廷嗎?”
“是啊,老漢一直覺得這架家夥事會對咱這些莊戶人家有用,朝廷不是這幾年一直強調鼓勵農商的法令嘛,咱家也占了朝廷的光,新式的耕地自行車,還有那産量極高的小麥種子,這些咱們村都是占了老大光的,所以老漢我覺得,既然咱造了這個家夥事,而且咱自己家裡跟村裡用的都挺好的,比以前自己家用鐮刀收割莊稼快多了,所以啊,咱村裡邊的老少爺們也都商量過了,這朝廷裡的這些為國為民的大老爺們都能想着咱們這些小小的莊戶人家的福祉,咱自個兒就更加不能不顧自個兒吧,所以啊,我們就把這個拿出來,尋思着讓萬歲爺您和朝廷裡的大老爺們都看看,能不能用,要是能用,俺們就去教教别人怎麼使喚這家夥事,也好讓全天下莊戶人家都能用上這個好玩意不是嘛,萬歲爺您以前發皇榜不都說過這個,效率就是銀子的嘛。”
看着眼前的這個老農夫磕磕巴巴而又略帶緊張的對自己說着話,趙煦的内心有了一股深深的欣慰之感,老農說的對,作為國家的領導階層,當你不斷的不斷的為百姓們謀取福利的時候,百姓們也都會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濃濃的關懷,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久而久之,就會今天出現在趙煦眼前的這一幕一樣,一個普普通通老百姓将自己的愛心,為了這個國家而毫不猶豫的奉獻了出來
“老人家,你這個農機的設計非常棒,而且你說你們村裡人都來了?他們在哪?”趙煦對着老農說道
老農一聽皇帝老爺要見自己村裡的人,興奮的連忙上前兩步,指着台下一群人說道:“陛下您看,就是他們,都是俺們村的老少爺們。”
趙煦走到台邊,對着老農的村裡人說道:“你們大夥都能有為國為民的想法,朕很欣慰,朕賞賜你們每戶人家,錢兩百貫文,發明這件農具的老人家,朕單獨獎勵他錢三千貫文以資鼓勵。”
接着,趙煦沒有理會極度驚訝的村民,對着廣場上的所有百姓,内提真氣高聲說道:“此事你們都看到了,無論是誰,隻要能做出利國利民利軍的物件,或者是建議出來,隻要有用,朕絕對不會吝啬對你們的賞賜,如果你有什麼好的發明創造,都可以交到工部進行審核,審核通過的,朕重重有賞,朕很期待你們的發明創造。”
一整個下午,趙煦帶着自己六大部司的天官們,在這個專門搭建的寬台上與來參與交流會的百姓不斷的暢快的聊着着,由于那名老農的緣故,現場的氣氛漸漸的變得不再是那麼的壓抑,反而開始漸漸變得輕松起來,就連平時高高在上的六大部司的天官尚書們,他們的内心也漸漸的開始發生了變化,百姓的心其實很簡單,簡單到隻要你真心的去關懷他們,他們也都會用自己的真心去擁護這個國家的
“大宋帝國的子民們,朕很開心今天能與你們一起度過這一個美好的下午,但是眼看夕陽西下,已是日暮時分,今日的交流會咱們就到這裡吧,咱們下回再會。”說着,趙煦便帶着自己身邊的六大部司天官尚書們緩緩的通過玄武門,回到皇宮去了
而經過這次的民間交流會之後,讓趙煦意想不到的是,六大部司的天官大員們除了兵部尚書周侗,其他人似乎都喜歡上了那種與市井間百姓相互交流的感覺,而且他們在自己的部司衙門的門房前面,全都設立一個小型的交流台(一張桌子而已),每天都會有一個部司主簿級别官員在這裡回答百姓們的問題,而且對所有人都是不厭其煩。悄悄地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其實兵部門前,在一開始的時候也擺放了一個交流台,但是卻從來沒有百姓去向他們咨詢,何也?無他!兵部衙門的門口站着一大群看誰都是虎視眈眈的精銳帝國兵士站崗,每天除了來來往往的軍驿兵士傳遞消息,和各種各樣的将軍進進出出之外,實在是沒有那個老百姓敢接近這麼個地方,最後這還鄭俊彥實在看不下去了,才偷偷告訴周侗這件有些尴尬的事情緣由,周侗也隻好臊眉耷眼的将這交流台給撤了
随着時間悄悄的進入了六月份,天氣也開始漸漸變得熱了起來,由于古代沒有風扇,更加不會有空調這種高端産物,每年到了夏季,對于來自後世二十一世紀的趙煦來說,都帶着一種令人蛋疼的煎熬,最要命的是祖國的古代人沒有短袖T恤,更加沒有短褲大褲衩之類的夏天必備的裝備,不論多熱都是一層裡衣,一件外袍,想想都蛋疼,更不用說穿
“豆子,去,安排人把徐亮和尚衣局的人給朕找來,麻利兒的。”漸漸燥熱的天氣讓趙煦的心情開始變得有些焦躁
“是,奴婢這就去。”看着趙煦一臉不爽的樣子,小豆子便急急忙忙的跑去叫人了
“臣徐亮,奴婢尚衣局總管參見陛下。”
“徐亮,你先坐,”然後趙煦拿起自己畫的背心,沙灘褲,木屐拖鞋和夏裝龍袍的圖樣,扭頭對那個尚衣局的總管太監說道:“這個你拿着,回去先将這個短衣短褲給朕做上十套,布料要棉麻的,還有龍袍,按照朕畫的款式做兩套出來,褲子和短袖輕袍同樣用棉麻的布料,罩袍用絲綢的,這些棉麻布料和薄紗布料的夏裝,全部用金色的繡線進行刺繡就可以了,千萬不要用金線進行刺繡,穿身上太熱不說,且還容易損壞,再有就是這木屐拖鞋,你們也先做幾雙出來朕試試,夏天的龍靴也做的薄點。朕說的你可都記下了。”趙煦将手中的圖樣交給尚衣局的太監總管,并對他交代道
“陛下放心,奴婢都記下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