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壯哉大唐少年郎

第441章 :絕殺

壯哉大唐少年郎 碧海思雲 4222 2024-01-31 01:13

  秦風、馬雲蘿像兩尊殺神,撞入突厥軍陣之後,掀起了一番皿雨腥風。

  将乃兵之膽,帥乃軍之魂!

  秦風是兩者兼備的名将,不過,在這種壯烈的大戰中,士兵們更需要前者。
而此刻起作用的無非是前者,兩人顯示出來的猛烈和決絕,讓唐軍倍受鼓舞,唐軍都是久經戰陣之輩,見兩人的作為自然明白他們是給大家争取時間,于是,渾然不顧的拍馬而上,誓與突厥兵戰在了一起。

  大将軍與馬雲蘿将軍苦心孤詣、拼死一戰的為自己争取了寶貴的良機,若還無法攻破這些雜碎,豈不丢了秦風的臉?

  這世上向來是士兵為将軍賣命立功的,像秦風這樣永遠是第一個沖陣、竭盡所能的為士兵掩護的大将軍已經不多了。
出身高貴的大将軍尚且不畏生死沖在前線,作為士兵,又如何不倍受鼓舞呢?

  箭陣已讓秦風、馬雲蘿攪亂,已不足以給他們造成威脅,全軍都加快了沖刺的力度,幾下呼吸的功夫,唐軍騎兵狠狠地楔入突厥軍陣之中。

  一往無前……

  什麼樣的将領帶出什麼樣的兵,秦風一手帶出來的大軍,同樣沾染着他蔑視一切的氣概……

  一個二人争先恐後、舍生忘死的攻向突厥兵。

  此時的虎贲軍加下秦風的親衛,也就兩千五百人,不多不少,但是就是這兩千五百人做到了數萬人做不到的事情……突厥兵的攻勢徹底制止住了。

  随着兵器相互撞擊在一起的聲音傳起,殘肢斷臂漫天飛舞,皿柱飙射,刹那間就給這殘酷的戰場抹上了一股皿腥氣味。

  一具具屍體從馬背上落在地下,随即被擁擠在一處的無數戰馬踏成了肉泥。

  程咬金見突厥兵的攻勢讓秦風阻截住了,精神大為振奮,嗷嗷叫着領着兵卒壓了上去。

  突厥騎兵本以輕騎剽悍見長,向來都是遠遠放箭,敵軍一旦逼近就立即後退。
但是秦風率領的前軍沖的太狠太猛,幾下呼吸的功夫就到了近處。
兼之突厥騎兵人疲馬乏,反應不夠迅捷,這陣形沒能及時收縮後退,使得雙方狠狠撞擊在一處!

  唐軍帶着适才飽受箭雨的怒氣,同僚戰死的悲怒,化作洪流一鼓作氣的楔入突厥騎兵之中。

  突厥的騎射水平确實不是虛的,不論是虎贲軍,乃至于李世民的玄甲騎兵都不是突厥的對手,但是若論白刃近戰,突厥騎兵無論是從铠甲還是武器上都差了虎贲軍不止一個檔次。
至于武藝和陣勢就更别提了,虎贲軍是秦風一手帶起來的,經過嚴苛的馬上沖殺練習,還做過群戰配合訓練。
這一些都不是突厥所擁有的。

  他們五六成群的聚在一處,三人以長槍馬槊刺殺正面前的敵人,左右兩人以馬刀迎敵,連環揮砍近處的突厥兵,就像斬瓜切菜一般将突厥兵不斷從馬上斬下來,鮮皿大片大片地濺在灰蒙蒙的土地上。

  程咬金的表現很不俗,他武藝高強,但面對戰将如雲的李唐。
勝過他的猛将還是很多的,但是沒有一人敢說自己論及勇悍能夠勝于程大斧子。

  武藝與勇悍,戚戚相關。

  但是武藝高強未必就能稱得上勇悍二字,勇悍者也不一定非要擁有萬夫莫敵的武藝。

  程咬金便是這類人物,此刻他舞動這巨大闆斧,切瓜砍菜般的收割着人命,巨大的斧子招招含有千鈞之力,一斧子下去,砍哪哪分家。
斧子落處,必然帶起噴泉般的皿柱。

  砍殺之際,還不時的傳來幾聲。
叫喝:“不是吃程爺爺一斧”、“狗頭爺爺收下了……”

  不想是生死存亡的拼殺,到有幾分後世拍戲耍酷的味道。
唯一的區别,程咬金砍的是實實在在的人。

  在程咬金的率領下,正面攻擊的第二波唐軍在程咬金與殺神阿喀琉斯的帶領下,沿着第一波唐軍所走之路繼續推進,使得突厥兵圍困第一波唐軍的願望成為了一種奢望,他們剛剛填補的空隙,又再一次程咬金為首的唐軍輕易撕開了,兩波唐軍,一前一後,不斷向突厥人陣形腹地挺進。
不到一刻鐘的工夫,放心大膽将後背交給第二波同僚的前軍以摧枯拉朽之勢穿透了這股敵兵。

  “跟我來!

  穿透了突厥兵後,秦風呼喝一聲,竟然直接往前沖了出去,好似離開戰場一樣。

  唐軍雖不解其意,但服從已成習慣的他們毫不猶豫便跟了出去。
此刻程咬金他們此刻已陷入重圍,承受着突厥四面八方的攻擊,按正常道理來說,秦風應該返身殺進人群,将同僚解救出來,可秦風現在卻揚長而去?
這是什麼情況?

  可沒有人懷疑秦風是臨陣逃脫,他們更相信這是他們大将軍在執行着某一種戰術。

  程咬金也意圖使用鑿穿戰術,像秦風那樣,強行将突厥騎兵撕裂開來,從而取勝。

  他與秦風各領一軍。
口頭還打了一個賭比一比誰先鑿穿敵陣。
程咬金起初還認為自己是有勝算的。
但一正面交鋒,他便知自己輸了。

  與敵人拼殺時候的秦風仿佛變了個人似的,殺敵破陣的速度竟然不亞于秦瓊這類的終極高手。

  果然!

  秦風以絕對的優勢先一步破開了敵陣,卻不想他直接将兵卒帶離了戰場……這是什麼情況?

  白刃戰本就遜色他們的突厥,在如此狀态下,戰鬥力消弱的厲害,戰局的主動,一開始就在他們這裡。

  可是秦風這帶走兩千多人,兵力上的差距一下子拉大了,豈不将他們給賣了?

  可程咬金也與唐軍一樣的想法,他不認為秦風出賣自己。

  隻是起手一斧,破了周遭一名突厥人的腦袋,戰況危機,卻也容不得他分心了。

  沾爾忽眼見唐軍兵分三路,将自己撕為兩半來打,本以為無力回天的想着拼死一戰,卻萬萬想不到來了一個神轉折,對方竟然就這麼逃走了,也使得戰圈中的敵人,直接少了一半多的兵馬,此刻,當即欣喜若狂的大笑道:“族人們,壓過去,壓過去!
先把這群唐狗吃下,然後一道攻向右邊之敵。

  可是,沾爾忽高興太早了,秦風又豈是置戰友于死地而不顧的人?
若真是那樣的人,不要說李世民了,單就他那義氣當先的老子秦瓊就會擰下他的腦袋來當踢。

  沾爾忽高興沒多久,他就驚訝的發現,銀甲敵将并沒有離去,而是遠遠的跑了一圈後,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調整陣容,重新組織了軍隊,再一次氣勢洶湧的殺了過來。

  震耳欲聾的殺聲響起,接下來的,是一波更加兇狠的突擊!

  沾爾忽恍然明白,對方拉開距離是為了凝聚力量,給自己更強力更威猛的攻勢。

  秦風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戰術,拳腳功夫不錯的他明白一個道理:拳頭收得越遠,重新擊打出去的時候才更具威力。

  單打獨鬥是這般,行軍作戰也是如此。

  非要找不同的話,那就是人多與人少而已。

  “哈哈,大将軍這一手玩得漂亮。
”程咬金哈哈大笑了起來,他精神振奮,在說話的期間又斬了幾名突厥兵。

  這個戰術他見過,而且還是親自參與。

  那時,他同樣處于敵陣之中心充當誘餌,不同的是敵人不同,而秦瓊則變成了現在的秦風。

  這個戰術有個非常響亮的名字,叫做:連環突擊!

  這個戰術是虎牢之戰時,李世民發明的戰術。

  當時窦建德志得意滿的以十萬大軍支援王世充,意圖效仿三國時蜀漢、東吳結盟來對付最強大的曹魏那樣來對付當時最強大的諸侯――李唐。

  可是,志得意滿的窦建德愣是讓李世民以三千玄甲精騎打得落花流水,潰敗數百裡。

  而當時李世民用的就是連環突擊之術……

  程咬金知道這種戰法非常厲害,當秦風再一次率軍沖陣的時候,他知道這一場戰争已是毫無懸念。

  果然不出程咬金之所料,突厥兵再度被來勢兇猛的唐兵沖散,這一次是擁有沖擊力量的騎兵後背強沖停止下來的兵卒,威力更是可怖。

  秦風突破了突厥軍之後,與程咬金錯身而過,殺向了程咬金的後背,而程咬金則沿着秦風撕開的口子往前而沖。

  兩軍穿透之後,又采用一模一樣的戰術,像織布的梭子一樣,循環往複,将突厥的傷口一次又一次的擴大。

  在這種戰術之下,突厥很快便讓秦風、程咬金分割成了兩塊毫不相幹的隊伍,再也沒法把殘餘的力量集合起來。

  内有秦風、程咬金作怪,外有羅通、薛仁貴在撕咬。
随着時間的推移,突厥兵的傷亡越來越大,他們仍在勇猛地搏鬥,可形勢已近于絕望。

  沾爾忽面如死灰,他知道形勢已無法逆轉,不甘心失敗的他慘号一聲,親自找上了秦風,意圖斬殺敵将,以振士氣。

  長刀忽然毫無征兆地飛速旋轉起來,發出無比凄厲的奇異聲響,殺向了秦風。

  秦風目光早就鎖定了沖在第一線的沾爾忽,若非為了大局作想,他早就上前去擊殺了,現在沾爾忽自己送上門來,秦風不退反近,他雙腿猛夾馬腹,天罰知曉主人心意,發力狂奔,一人一騎,脫離了騎兵隊,直沖沾爾忽。

  沾爾忽淩然不懼,單騎迎上。
眨眼的工夫,兩人已經沖入了三丈之距。

  秦風的長槍與沾爾忽的長刀幾乎在同一時間出手。

  沾爾忽猙獰一笑,對于秦風的長槍,他看都沒有看,他是打算以傷搏命,長槍頂多刺他一個大口子,可是自己一刀下手,秦風是必死無疑。

  秦風同樣無視沾爾忽的長刀,他隻是将長槍稍稍右移,長槍與長刀在空中輕微的觸碰。

  沾爾忽隻覺得一震巨力湧來,長刀把握不住,頓時脫手而出,秦風一槍到底。

  這一槍的霸道迅捷,難以形容,有一種山崩地裂般的威力。
盡管是兵刃側面輕輕擦捧,仍然引發了爆炸般的沖擊力,震得沾爾忽全身肌肉一僵,長刀脫手而出。

  等他反應過來自己已經如騰雲駕霧一般飛起,兇膛被面前這位看似文雅的小将捅了個大洞,随手甩了出去!

  秦風順勢沖入敵陣,長槍揮動,周邊的十餘名突厥兵宛如紙糊的一般,瞬間就被捅倒在地上。
然後縱馬踏過他們的屍體,率領将士們殺出了敵陣。

  将士們順勢沖殺一陣,随着秦風闖出了敵陣。

  沾爾忽先從朔北一線安然逃走,而後又在定襄那場苦戰中逃離,他無疑是一個幸運之人,可人的運氣終有窮盡的時間,結果,他還是死在了最痛恨的敵人之手,沾爾忽戰死,直接讓此役提前結束。

  仗打到這個地步,喪失了指揮的突厥兵已潰不成軍,戰場上的突厥人無心戀戰,抛下數千具的屍體開始四散逃亡……

  秦風、程咬金、羅通、薛仁貴追殺了數十裡,方才了趕回來。
沾爾忽好不容易拉扯出來的兩萬五千大軍,幾乎是全軍覆沒的下場,隻因除了正面的一萬五千唐軍,還有三萬虎視耽耽的薛延陀在等候着他們。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