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罵的請繼續,大不了動手删除而已。不喜歡就算了,還是那句話,要看正史請看《新唐書》《舊唐書》《二十四史》,但願你有看懂的水平。
秦風這一開頭,足足講了一盞茶時分,直到講得口幹舌燥,這才停下來,端起茶盅猛灌。
“完了?”李世民意猶未盡。感覺嘴角癢癢,一抹卻淨是亮晶晶的口水。
每個成功人士都有收藏、收集的愛好,有的人喜歡奇石,有的人喜歡古懂,有的人喜歡字畫,有的人喜歡奇珍異寶……而李世民的愛好無疑是收集天才英才為己所用。秦風的辦法無疑是搔到了他的G點,讓李世民心癢難搔,面紅耳赤的,有種“發騷”的征兆。
秦風所講中,最吸引景帝的是三點,一是人戶之數增多。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在古代科技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沒有工業這一說法,農業占大頭。有了更多的人口,就可以開墾更多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口,可以組建更多的軍隊,就可以開疆拓土,這是任何一個帝王向往的夢啊。
哪個帝王不想開疆拓土,文治武功達于鼎盛呢?
吸引李世民的第二點就是,百姓人人有肉吃。在唐朝,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農業的産量不高,老百姓能裹腹就不錯了,就是讓人贊歎的仁政。正是因為糧食不足,沒法大規模養家畜,人都不夠吃,誰還來養家畜?
因而,老百姓吃肉就成了天大的難題。現代社會,不說頓頓有肉吃,至少隔三岔五會來上一頓,初唐的百姓遠遠沒有這麼幸福。一個月能吃上一頓肉那就是幸福,一年能吃上十頓肉的話,估計睡着了都會笑醒。
正因為肉食難得,“肉食者”和“膏粱子弟”就成了做官和大富大貴之家的代稱。
肉對人的重要性,不需要說的,誰想體驗,隔幾天不吃肉就行了。若是讓百姓頓頓有肉吃,老百姓的身體能不好嗎?幹活能沒有力氣?打仗能不勇猛?
吸引李世民的第三點,就是培養無數的良醫,為百姓治病,讓百姓更加康健。古代醫術不發達,良醫短少,這是限制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
曆史學家測算,在古代,治愈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五,就是良醫;達到百分之九十五就是名聞天下的神醫了。如此低的治愈率,在現代社會,那是醫療事故不斷,牢底都會坐穿。
在古代,限制人口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就是嬰兒的存活率不高。
若是有了更多的良疾,有了更高明的醫術,嬰兒的存活率更高,百姓的身體就會更好,要人口不增加都不行。
人口多了,人才也會成倍數增長,最終,會反饋給社會,服務于更多的百姓。
“雲霄,這是朕聽到最美妙的話了!”秦風笑得鼻子眼睛做了一家人,興奮的撫着額頭:“比打一場大勝仗還讓朕振奮!一場大勝固然好,可那是一時之功,這事做好了,就是千秋大業!根本之道啊!”
對于國家來說,什麼東西最重要?人才最重要!
人才哪裡來?短期内隻能通過考核來選拔。
從長期上說,最好是以國家的名義去培養,隻不過大唐目前财政窘迫,連一場戰争都要東摳西摳。大力普及義務教育制度那是空中樓閣,所以,秦風也沒有多做提及,畢竟,一口吃不了一個胖子,大量資金的支出,朝廷隻會讓各項開支給拖跨的。
所以,以科舉選拔百業人才無疑是最适合當前的大唐。
第二天早朝,當李世民隆重宣布:有感于大唐人才的缺失,大唐将于秋末舉辦百業科舉的時候,朝堂上已經抄翻了天。
同意者有之,而反對者更是占了絕大部分。
由于武舉沒有觸及到世家的利益,鑒于李世的強勢及武将們的全權通過,世家出身的大臣倒是沒有出聲反對。但是,他們對于科舉卻是引經據典的大加幹涉。
科舉的威力在前朝文帝推廣之初,動搖過世家的根基,他們知道一旦重新開科取士,寒門子弟将源源不絕的官場輸送皿脈,到時候,世家的優勢将蕩然無存。
因此,一個個都紅起了眼睛,大力反對再開科舉。
“皇上,科舉一事,臣無異議。”當大家吵得不可開交之際,被世家寄予厚望的孔穎達發言了。隻是這個發言就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驚動了世家出身的官員,整個朝堂都炸開了鍋。
昨天下午,李世民派出秦風當“專員”,師徒二人辯論了一下午,秦風不負所拖的攻克了這把硬骨頭。
孔穎達是孔子的後裔,同樣也是孔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從他個人的情感上說,他是希望開科取士的,可是,從家族利益上說,他又是反對的。
他的心充滿了矛盾。
秦風問:“您覺得這政策好是不好?”
孔穎達也很幹脆的回答:“好,于國有利,于民有利。”
“既然如此,皇上的意思是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秦風對他的勸解是:“孔子是千古聖人,作為聖人後裔,孔家地位超然,自漢以來成為人所瞻仰的聖地,受曆朝帝王之榮寵,作為天下人之表率,文道之宗,孔家更應該讓聖人之清譽流芳百世而不是一代幾代的私利,皇上是個恩怨分明的人,如果您出面支持他的政策,他定然投桃報李,利益方面自然少不了的。而且,科舉制度對于世家而言,也是一個機會,皇上又不限制世家不能參與,隻要孔家有優秀的子弟,還不是照樣一舉奪冠?如果,推選出來做官的是一個庸才、蠢才,天下人會怎麼看待你們孔家呢?浪得虛名?還是欺世盜名?還是……當天下人如此誤會孔家後,你們又如何代代傳承,科舉制,又何嘗不是孔家的一個契機呢?”
無欲無求,這是屁話。
入朝為官,所求者無非是報國揚名,手掌大權。
孔穎達也是人,也會為家族争利。隻不過孔聖人的名分限制了他們孔家的野心,很多時候,孔家人以治學為主,而不是踏足官場,科舉制無疑是孔家的一個機會,一個讓優秀子弟出人頭地的機會。正因為認識了這一點,百般考慮後,孔穎達才有了這翻發言。
孔穎達色不改色、義正嚴辭道:“國家需要的是真材實料的人才,而不是庸才。真金不怕火煉,科舉制足以度絕一些混水摸魚的庸才。于國有利,于民族有利,故而,臣同意再開科舉。”
種種意外、震驚、驚訝的目光,讓孔穎達有種明星的感覺,眯着眼繼續道:“百業的人才,也是人才。他們同樣是推動民族前進的重要力量,作為讀書人,更應該認清個中利害關系。能工巧匠可以讓我大唐铠甲堅固,讓我大唐兵器鋒利;藥術可以讓全民幸福安康……”舉例了各家各業的好處後,老孔最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發言道:“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将百業杜絕于門外。要不然,受惠于百業之人将是忘恩負義之徒,老夫羞與其為伍。”
姜還是老的辣,孔穎達最後一言直接讓半天回不過神來的一幹儒生閉嘴。
朝中絕大部分大臣都讓孔穎達說得無路可退,絕大數人不約而同的站立而起,拜道:“忘恩負義之徒,臣等也羞與其為伍。”
這些人包括了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侯君集、李靖、李績、秦瓊、程咬金、尉遲恭等等一群重量級的人物。他們是李世民最忠實的追随者,本就與其無二于心,再經李世民一開導,自然是一路跟到底。
他們呼喝聲震動了整個太極殿。
一群大儒呆楞楞地看着這聲勢,吭哧半天放不出個屁來,他們尤自想不到孔穎達怎麼說反水就反水了呢?
李世民差點樂暈了,這老孔用一旦用好,也能起在意想不到的效果嘛。李世民原地站了起來,锵锵聲音回蕩在整個大殿,“朕決意重開科舉,考核天下百業為大唐所用!”
衆臣凜然,李世民這話的語氣以不容他人質疑,執反對意見的大臣默然苦笑。這些人不是李世民的心腹,被安排到一些無關痛癢的崗位上,李世民早就看他們不順眼了,如果自己出聲反對,肯定讓李世民以“忘恩負義之徒”趕出朝堂。既然改變不了,也隻有随波逐流了。
逐個擊破、分化離間!對突厥有用,對内同樣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小子!又讓你猜中了。
推動孔穎達“背叛”的人是秦風,出主意的同樣是秦風。見大家意見難得一次的統一,李世民得意之餘,對秦風越加喜愛了。在他心中,秦風已經成了萬金油,專門幫他治理各種不服。
早朝過後,在長安往來商旅及官方的大力宣傳之下,開科取才、創武舉的事情以閃電一樣的速度傳播五湖四海,造成的影響十分驚人。
當李世民刻意說出策劃人、推動人是秦風之後。秦風在寒門士子及百業中的地位飙升,繼書法宗師之後,秦風再一次成為人人仰慕的人物,天下有數之不盡的人将他視作再生父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