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迫降在明朝

第一百二十五章 觀望

迫降在明朝 入夢三千 4174 2024-01-31 01:13

  伏擊的勝利,讓沈嘉大為震驚,他沒料到短短幾個月,一幫剛剛放下鋤頭的農夫,簡單訓練後拿着武器,差點将後金高級将領擒獲。
盡管這其中有很大的運氣成份,也有敵軍作死的原因,但依然無法抹殺一團指揮官出色的指揮,沈嘉對回師的明軍極盡溢美之詞。

  一團所有士兵,都對此興奮不已。
其後趕來的五營和六營,更是表現出強烈的求戰欲望,一度讓沈嘉頭疼無比。
眼下形勢微妙,安撫躁動不安的軍心,成為當務之急。

  明軍在北岸的活動,陸續被當地百姓知曉,很多渴望一見王師的漢民百姓,不怕路途遙遠,徒步跋涉十數裡,帶着僅有的獵物,糧食前來探望明軍。
看着衣衫褴褛,雀躍歡呼的漢民,沈嘉覺得自己應該為他們做些什麼。
平原地區的漢民要麼被建奴屠殺一空,要麼被抓走當做奴才,僥幸逃走的大部分漢民,都是躲到人迹罕至的山谷,掙紮在死亡線上,堅強的活着。
百姓們自發前來見一面王師,不時的詢問沈嘉在這裡呆多久。
沈嘉無言以對,明廷的保護對這些漢民無比重要,然而沈嘉卻無法做出承諾。

  為了繼續引誘八旗軍進攻,明軍焚燒北岸大量船隻,濃煙滾滾,烈火熊熊,隔湖遠遠就能看到北岸的動靜。
後金不為所動,好像完全消失了一般。
沈嘉有些無奈,球已經踢過去,接下來就要看後金統帥出招。
如果他們避而不戰,沈嘉隻好靜靜地等到北岸的莊稼成熟,收割完成後帶回撫順。

  明軍的撤退是必然的,接下來八旗軍會将怒火發洩到無辜的漢民身上。
在這之前,沈嘉決定将北岸的百姓遷回撫順。
對那些自願跟着明軍撤退的漢民,沈嘉發放部分繳獲的糧食,讓他們提前撤往撫順。
還有一些堅決抵抗的女真人,沈嘉下令明軍押送其送往撫順采石場。

  為了讓俘虜的女真人活着抵達撫順,沈嘉讓明軍騰出部分口糧。
對于沈嘉的做法,曾石頭,劉武,以及其它幾位營長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見。
他們認為明軍的攜帶的糧食有限,還要分給俘虜,會嚴重影響明軍的戰鬥力。

  “石頭,你他娘的跟我說說,養大一個人容易還是殺一個人容易?

  曾石頭對沈教官用如此低智商的問題考驗他,表現出極大的不滿。
他氣鼓鼓的回答道:“這還用說嘛,當然殺一個人容易。

  “那不就得了,咱們制造水泥,修繕城牆,急需苦力,我們殺了那些俘虜,從哪裡找苦力去?

  洪誠不解,問道:“教官,撫順城的流民多的是,咱幹嘛還用建奴?
萬一這幫狗娘養的偷奸耍滑,我們豈不是更麻煩?

  “流民多是多,可流民群中相當一部分是女人,小孩和老人,他們從事一些制衣,浣洗工作還行,像采煤,采石等重體力活,真不行。

  沈嘉擡起頭,看着湖對岸,想了一會兒,才慢悠悠的說道:“指望殺戮,是無法在短期内磨滅一個民族的抵抗意志,如果建奴能活下去,提着腦袋為奴酋賣命的,畢竟還是少數人,這些态度強硬的少數人,才是我們要重點消滅的,同時我們還要擺出一副接納的樣子,收攏女真人的投降分子,這樣就可以拉一波打一波,如果弄得好,說不定還可以讓女真人自己對抗自己。

  五營長何棟想了一會兒,鼓起勇氣問道:“教官,可是作為漢民的我們都無法生存,我們又有何辦法讓他們活下去呢?

  沈嘉微微一笑道:“現在我還無法讓你相信,再等一半個月吧,也許要不了多久,我不但能讓兄弟們活下去,還能讓大夥有肉吃,有酒喝,不過你現在肯定不信我的話,是不是何棟?”

  何棟是新晉上來的營長,與沈嘉相處機會不多,他有些拘束,滿臉通紅,不知如何回答。

  沈嘉哈哈一笑道:“大夥準備準備吧,盡快自願的百姓全部遷走,糧食全部帶上,不要留給建奴,照目前這樣子下去,建奴恐怕不會上當,我們也該回去為下一階段準備準備了。

  除了負責警戒的六營,其他人迅速動員起來,挨家挨戶上門告知,願意去撫順的,明軍将會護送其西撤,并提供部分糧食。
各營派出能說會道的明軍,講解原因,同時采取自願形式,并順帶解釋建奴可能會對當地百姓報複。

  中國人的鄉土情結非常濃厚,除非碰到不可逆轉的天災,一般人是很不願意背井離鄉的。
沈嘉無意采用強硬手段,他盡可能的讓明軍溝通勸說。
努力盡到義務後,沈嘉方覺心安。
對于不肯離開的人,沈嘉将繳獲的糧食,避開女真人耳目,偷偷分給漢民百姓讓他們帶走。

  進攻營盤山時,有一個村的女真人主動前來為建奴助陣,對這些人,沈嘉強硬的将他們全部擄走。
這些人遲早會成為八旗兵員,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将他們轉化為勞動力。

  等了兩天,後金不見任何動靜。
沈嘉有些郁悶,該搬的都搬了,軍中糧食也不多,沈嘉打算明日一早撤回撫順。
休息一晚,淩晨時分,探子報告說後金大軍已在四十裡外。
沈嘉大驚,湖對岸也傳來消息,八旗軍正在蠢蠢欲動。

  沈嘉明白建奴這是想給自己一個突襲,不過人多勢衆,暴露行迹太容易,這也是沈嘉一開始為什麼要用小規模添油戰術行動的原因。
沈嘉決定再等一等,他想了解對方的确切人數。
不過為了控制對方的行軍速度,第三梯隊帶來的幾十枚地雷,恰好可以用在敵人進攻的路上。

  地雷在宋朝最早出現,公元1130年,宋軍曾經使用“火藥炮”(即鐵殼地雷)給攻打陝州的金軍以重創。
實用性的地雷出現在明朝,《明史紀事本末・燕王起兵》記載,建文二年白溝河之戰時,曾“藏火器地中,人馬遇之,辄爛”。
早期的地雷構造比較簡單,多為石殼,内裝火藥,插入引信後密封埋于地下,并加以僞裝。
當敵人接近時,引信發火,引爆地雷。
萬曆八年,戚繼光鎮守薊州時,曾制鋼輪火石引爆裝置。
這種地雷在機匣中安置傳動機構,當敵人踏動機索時,匣中的墜石下落,帶動鋼輪轉動,與火石急劇摩擦發火,從而引發爆炸。
這種裝置提高了地雷發火時機的準确性和可靠性。

  不過地雷的這東西在目前是把雙刃劍,明軍未來還需要在這一帶繼續活動,這個時代探測手段有限,大量埋雷将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所以沈嘉對地雷的使用慎之又慎。
午後,前方探子來報,路上埋放的地雷被後金前鋒部隊踩中,敵人停在前方三十裡處不再動彈。
沈嘉吃不準對方意圖,于是派出騎兵繼續引誘。

  沈嘉的連番動作,吓壞了八旗大軍。
幾日前,八旗三千人,被明軍引誘,差點全軍覆沒,此時無論明軍表現的多麼孱弱,八旗指揮官堅決認定這是明軍的誘敵之舉。
後金前鋒部隊走走停停,碰到山谷樹林就派出大量偵騎探查,很多人對此抱怨不已。
不過自從踩中幾枚地雷後,八旗士兵停止抱怨,開始乖乖的按部就班執行軍令。

  數百米外總有明軍的散騎四處遊蕩,八旗前鋒也不理睬,他們按照自己的節奏不緊不慢的向前運動。
整整一天,明軍沒有占到任何便宜。
沈嘉覺得這麼下去可不行,氣氛太過于詭異,自己完全陷入到對方節奏中,情況有些不妙。

  就在沈嘉搞不清楚的時候,後金大軍營内,皇太極,莽古爾泰,代善,阿敏正為三日前的敗仗吵得不可開交。
皇太極認為莽古爾泰輕率冒進,沒有按照八旗軍以往策略組織追擊,結果導緻兵敗,莽古爾泰應對此負全部責任。
皇太極建議免去莽古爾泰共同議政的資格。

  沉默數秒,性格暴躁的莽古爾泰咆哮道:“大汗,我不服!

  皇太極面沉如水,扭頭看向莽古爾泰問道:“難道我說的有錯?

  “大汗,你說的沒錯,我是打了敗仗,可是打敗仗的,豈止我一個?
當然,你要從三日前算起,上規模的隻有我一個!

  一旁的代善和阿敏一聽,立即明白莽古爾泰的渾勁又犯了,連忙齊聲道:“三貝勒,跟大汗好好說話,莫要鬥氣。

  皇太極背過身去,臉色陰晴不定,隔了小半會沉聲道:“你有什麼不平,不妨說出來,正好讓衆貝勒評評理。

  代善和阿敏拼命向莽古爾泰使眼色,可此時的莽古爾泰怒火中燒,哪管得上這些。
莽古爾泰漸漸明白皇太極這是要拿自己開刀,好讓其他兩人有所收斂。
橫豎都是要被殺的那隻雞,莽古爾泰心下一橫,大聲道:“當日沈陽城下,是誰負責攻城?
結果打了個敗仗,連父汗都沒了,能比我能好到那裡去,為什麼沒人提出來?

  沈陽之戰一直是衆人心中的痛,誰都不願提起。
此時被莽古爾泰翻起來,無異于在揭開傷疤,撒了一把鹽,帳中的氣氛頓時就變了。
代善既參加過沈陽之戰,又慫恿指揮了撫順之戰,三日前又損失近五百人,若是按莽古爾泰這般翻舊賬,代善将是最大的失敗者。
想到此處,代善怒吼道:“莽古爾泰,閉上你的臭嘴,沈陽之戰大家都沒有料到的,難道我們會眼睜睜的将父汗推向火坑不成?
你這麼說,對得起父汗的英靈嗎?

  阿敏站在一旁,一句話也沒說,此時不管站在那邊,都讨不到好處,既然如此,阿敏決定作壁上觀,盡量勸說,避免引發更大的紛争。
皇太極背着三人從頭至尾細想一遍,覺得自己有些操之過急。
他心思流轉,很快想到新辦法。

  皇太極轉過頭,強忍着怒火,對三人淡淡的說道:“二阿哥,阿敏哥,既然是共同議政,我也不做一家之言,你們也說說吧,此事該如何處理?
損失兩千多名勇士,我們女真人滿打滿算才十幾萬,如何不令人心痛?
父汗留下的大好基業,難道要白白損失在我們的手中?

  說着說着,皇太極眼圈紅了,聲音都帶着幾分哽咽。

  代善和阿敏大驚,連忙拉着莽古爾泰拱手拜曰:“大汗,我等願追随大汗,共襄大業。

  皇太極用袖子擦了擦眼圈,紅着眼睛說道:“當初我初登汗位,發誓與各位共議國政,我對此謹遵不渝,隻是世事艱難,八旗軍制又處于多事之秋,一些措施不可不變。

  見皇太極閉口不提莽古爾泰,而是轉向八旗軍制,衆人立即有些好奇,滿臉疑惑的看向皇太極。

  “父汗當年創立八旗軍制,是為了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平時耕獵,戰時出征,過了這麼多年,一些新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一些八旗将領擅長打仗,但并不擅長耕作漁獵,也不擅長組織經商,而擅長這些的人又竊據八旗軍内重要位置,緻使外行指揮内行,結果自然不好,我認為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是我們接下來要做的。

  代善,阿敏沉默不語,莽古爾泰則是一臉無懼問道:“敢問大汗準備如何改法?

  皇太極臉色淡然,徐徐道:“我想此事由二阿哥和阿敏哥負責,必能法度公允,衆人信服。
”說罷,皇太極将目光投向兩人。

  代善和阿敏連忙拜曰:“謹遵大汗之命!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