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重生星際之玄術師

第16章 番外【日後2】

重生星際之玄術師 三傻二瘋 4218 2024-01-31 01:08

  1溫特曼回憶錄

  【溫特曼・弗拉,著名演員,影後,聞名電影史的吸金女王,曾五次創造票房記錄。她與林簡的關系一直是八卦雜志們津津樂道的重點,此種八卦一直到蘇氏幾次大筆的媒體收購案後才告一段落。以下内容引用自溫特曼回憶錄中的删減片段】

  我是在67年3月第一次搖到号的,運氣不錯。那時我正在拍《浮屠》,好不容易才擠出一點時間去lx事務所(編者注:lx事務所由林簡與蕭振衣聯合創辦,本名為林蕭事務所。不過令人奇怪的是兩位創始人都很不喜歡這個名字。據統計顯示,當面稱呼林蕭事務所的顧客所支付的咨詢費高于平均水平百分之二十以上)。當時的我對整個咨詢過程很不滿意――太不滿意了!林簡隻跟我聊了十分鐘,随手遞給了我一小瓶藥水,就這樣他還要了我整整二十萬!在整個咨詢過程裡他唯一的建議就是讓我一回家――他反複強調“一回家”――就把瓶子裡的東西抹到臉上!這算什麼狗屁咨詢!

  當時我非常忙,幾乎是十天半月也回不了一次家,所以說那個藥水有什麼用呢?騙錢嗎?

  後來――在咨詢的三天後,劇組的攝像機突然壞了,我得到了一點寶貴的空閑,可以回家去看看。在開門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來包裡還有這麼一瓶藥水。“試一試吧。”我對自己說,于是我翻出了藥水,抹到了臉上。最開始是涼涼的,然後我的臉就開始燒痛起來了!――就像澆的是硫酸!

  我的天哪!這種痛苦太可怕了,簡直就是皮膚着了火!我忍不住尖叫了起來,捂着臉一頭就闖進了浴室,擰開水龍頭開始沖臉,一邊沖一邊嚎啕大哭――我的事業!我的電影!全完了!我要讓律師告死那個騙子!

  我摸索出了通訊儀,給私人醫生打了個電話,他讓我呆在水流下面,他十幾分鐘就到。

  我沖了五六分鐘的水,燒痛減輕了。我慢慢睜開眼,看到鏡子裡自己的臉還是光滑完整的――似乎隻是皮膚紅了一點。

  我對着鏡子反反複複看了很久。這時門咔嚓響了,我的私人醫生走了進來,他一進門就大聲尖叫起來。

  我打開浴室的門走了出去――然後我也尖叫了起來!

  ――卧室的門大開着,裡面一片淩亂,從卧室的門口到客廳有一行烏黑的腳印印在地毯上,這腳印很大,毫無疑問屬于一個男人!

  【編者注:三個月後,警方逮捕了潛入溫特曼家行竊的慣偷道格・瓊森,并從他口中獲得了口供。

  據道格說,他最愛下手的就是明星了――他們時常遠出,家資殷富有,隻要把握好時機,一定可以“幹一票大的”。

  三個月前,他盯上了溫特曼。反複踩點後他确認她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得待在劇組。他找準時間大搖大擺的闖進了溫特曼家,四處翻找錢财。不幸的是,還沒等他破解完卧室裡保險箱的密碼,就聽到了溫特曼開門的聲音。道格生性兇狠,既然已經來不及逃走,他決定幹脆一不做二不休――他掩上了卧室的門,預備等溫特曼走近卧室就下手。

  門開了,溫特曼進來了――然後她就開始歇斯底裡的尖叫,埋頭沖進了浴室。

  由于明星職業的特殊性,浴室的自動門出奇的堅固牢實,道格稍微嘗試了幾次後無奈離開(當然,溫特曼不停息的尖叫也起了很大的威懾作用),并與三個月後被警方逮捕(據傳林簡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2卡倫道格回憶錄(附編者注釋)

  【卡倫・道格或許是近一百年來最重要的數學家,這一點讀者應該有很深的體悟――隻要計算一下諸位教科書上卡倫定理的出現頻率即可。當然,數學史的專家們公認卡倫・道格最偉大的成就是他那無與倫比的《梵侖希常數淺析》。此論文解決了一個困擾數學界長達五百年的難題:梵侖希常數的具體值。鑒于梵侖希常數在數學上舉足輕重的地位(“你可以将它視為另一個π――另一個無比實用的常數”――林德斯,皇家數學協會主席。)以及曆代數學家為了它所付出的艱苦努力,這篇論文的确可以稱得上是“舉世無雙的數學工作”(林德斯語),是“這一百年來人類在數學上唯一值得銘記的成就”。

  然而,令數學史專家(以及不少的數學家)困惑的是,卡倫道格的《梵侖希常數簡析》實在來得太突兀了。這篇論文所使用的數學方法如此的美妙成熟,邏輯又是如此的嚴密精美,使得人們理所當然的有了一個假定:這樣成熟的思想,這樣優雅的方法,必然有一個成熟的過程、嬗變的過程,必然有某種“痕迹”。但他們失望了――曆史學家查閱了卡倫道格所有的手稿、日記、草稿,始終沒有發現這篇論文的淵源與痕迹。它就像是憑空冒出來的一般。閱讀着這篇美妙的傑作,每一個數學家都在抱怨:卡倫簡直就像密林裡的老狐狸,大尾巴掃走了一切的痕迹!

  然而,最近發現的一份錄音帶來了振奮人心的消息。在這份錄音裡,卡倫先生獨自叙述了一段回憶,一段無比寶貴的回憶。以下為回憶内容。】

  ……我記得很清楚,那是4月2号,星期五。我陪安妮(卡倫夫人)去拜訪鼎鼎大名的林簡――安妮花了半個月才搖上号,她興奮極了,一定要我陪她一起去。

  當時我很想拒絕,是的我很想拒絕。我當時已經快被梵侖希那個□□養的常數折磨瘋了,整個人都處在某種恍惚狀态下,腦子裡回繞的全是數學名詞和公式――我可不希望渾渾噩噩跑到外面丢醜。

  但安妮很堅持,我隻好陪她去了。她到辦公室裡和林簡單獨聊天――兩萬一小時的聊天,我在外面喝咖啡,繼續琢磨着梵侖希常數。當我思考到梵侖希常數在高維空間的富映射時,門打開了,安妮走了出來,手上捧着一杯可樂,表情很奇怪。

  “這是林先生讓我給你的。”她說,把可樂塞到了我手裡。我被打斷了思考,簡直生氣極了:安妮應該明白我不喜歡喝可樂,她為什麼要聽那個無恥的騙子的話遞給我一杯甜得讓人惡心的狗屁玩意兒呢?

  我不想發火,隻是用力撕開了可樂的封蓋――哈!這可樂他媽的還加了糖漿!這蓋子全粘在我手上了!我氣壞了,一把撕下了那張紙,用力把它丢遠了。我低頭查看自己的手。

  手背上全是烏漆墨黑的糖漿污漬可樂污漬,但還有幾個擠擠挨挨的,呈現出草莓醬顔色的小字:

  它是個質數。

  我看到了上帝。

  【注:任何一本大學課本都會告訴你梵侖希常數的值:7.

  确實是個質數。】

  3.才爾德

  才爾德・李,新世紀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專家――甚至不用加個之一。他非凡的投資目光、無與倫比的投資理念影響了金融界整整三十年,任何一個60歲以上的金融家都是他的學生,他們永遠也不可能忘記這位投資領域的皇帝所作出的貢獻――以及他在金錢戰場上那靈敏可怖的嗅覺。他是如此的成功,以至于《辭海》在75年收錄了才爾德基金一詞――意為穩定的富裕。

  “市場上有兩種機遇,一種是伴随着風險的機遇,另一種是才爾德先生發現的機遇”(方凱,世界貨币儲蓄組織首席經濟學家)

  理所當然的,金融學家們、經濟學家們、投資客們會無比狂熱的探尋才爾德投資中的秘密,就像探尋所羅門王的寶藏。人們運用各種數學模型,搜尋各種偏門資料,試圖在分析中重建才爾德投資的秘密,卻越來越迷惑于他們分析的結果――根據資料顯示,才爾德先生是文科出生(沒錯,政治系),數學不佳(這在金融界等同于死刑通知),幾乎沒有接受過一天的金融培訓。無論從哪方面看,他都不該是個投資天才。

  這種迷惑幾乎無法解答――鑒于才爾德先生對于投資訣竅的三緘其口――故而在才爾德的葬禮上,國際銀行的總裁才會那麼惆怅的說:“上帝把财富的秘密帶走了。”

  不過,最近發現的一封信件給了曆史學家們啟發,這封信件似乎暗示着人們應該把目光投向才爾德不受關注的青年時代――那時他還默默無名,靠着優異的成績做一個小秘書,掙一點死工資,。而那個接納了未來投資之神的單位,正是lx事務所。】

  以下為信件原文:

  親愛的瑪麗(編者注:才爾德的侄女)!我知道你的好奇,我知道!誰不好奇呢?誰不想挖出惡龍的寶藏呢?人們反反複複的,不知疲倦的問我――“您是怎麼投資的?”,“您是怎麼賺錢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真是厭煩。

  我守口如瓶了很久――已經守到快要去見上帝了。上帝未必稀罕這個秘密,而長期勾引好奇心則是不道德的,我想我最好還是把它留給人類。你說呢,瑪麗?

  現在我決心向你吐露這個消息,這個被猜測了很多年的秘密,就當是作為一點微不足道的答謝吧――我是怎麼發财的?我是怎麼一次又一次的發财的?

  答案很簡單,瑪麗,因為我有一雙好耳朵。

  是的,你沒看錯,好――耳――朵,本義,不是延伸義。

  (編者注:才爾德先生的聽力的确非同一般,據他的保姆回憶,他甚至能在124歲高齡隔着兩堵牆聽到他兒子與他的私人醫生的談話――這很好的解釋了才爾德先生的裸捐)

  我27歲開始在lx工作,薪水不錯,福利很好。但重點不是這個。

  lx的老闆是大名鼎鼎的蕭振衣和林簡,他們那時還沒這麼有名(所以願意雇傭我這種年輕人),業務也比較少。每天5點之後就可以下班了。

  他們吃飯很早,基本是五點準時在辦公室開飯,開飯的時候他們要看一點新聞直播。這時員工們可以在下樓喝一喝茶聊聊天,但誰也不準上樓,辦公室隻能有他們兩人。

  一般來說我都會呆在樓梯旁整理數據,在這個位置我可以隐約聽到新聞的播報聲和他們的談笑聲――林先生和蕭先生似乎很喜歡一邊看新聞一邊聊天,偶爾會控制不住音量。他們一般讨論什麼呢?

  很簡單――新聞裡每播報一個大人物,蕭先生就會順口背出他的陽壽,林先生則會算一算他有多少個私生子或者會栽在誰手上。他們會唠唠叨叨的背出下好幾屆内閣的名單――以及内閣中死于非命的名單。當然也不全是這些,他們偶爾也會指着幾個礦工或者服務員,讨論他們究竟會在多少歲時當上總統或者入閣。

  我整整聽了十年,真正是收益無窮,我日後所有的智慧都來自于這十年,所有的見識也都源自于這十年。我愛lx,我一輩子也不願意離開它。

  當然,我還是被迫離開了――在蘇先生和林先生詭異的閃婚後,他們不知怎麼的換了扇隔音門。

  真是讓人傷心,我非常失望。

  至今我仍懷念lx,每當我看到蘇氏輝煌的業績時,我總能想起幾十年前在樓梯腳下偷聽的日子。

  那是我的青春。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