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如果當初不被誘惑
……我們天生受誘惑……
伊甸園
智腦Tri在翻譯the-garden-of-Eden時,為了幫助Ana理解“伊甸之園”(of表示……的),就給她先講了個女人(she)與蛇的故事。
批注部分,對“伊甸(Eden)”這個詞,做了詳盡的分析。也是為了讓Ana更好的理解中英文。批注中寫道:Eden在希伯來語(Hebrew)中,表示的是“歡樂(快樂)的地方”。
Ana在批注中提問道:“Hebrew的發音,不是希伯來吧?”
智腦程序(program)回複:“Ana,你說的發音是英文和普通話拼讀規則。但最初從事翻譯的人,恐怕是說不好普通話的。而且,在西語中,r發音給人們的感覺就是l,h是不發音。不過,可能一開始(genesis)翻譯的人,不僅不懂西語,而且他們還把h發成了x的音。”(可參考前面《一句黑鳳梨,真愛此遠離》章節)
當Ana看完前面“黑鳳梨”章節後,還是不明白language到底錯在了哪兒?當她再問智腦時,給出的答案是讓她先學點粵語。不過程序也給出了點提示rln,參考前面《饒了你的initial》。
Ana心中表示抗議,就不能直接把知識告訴我嗎?不過,為了弄明白到底是什麼的真相,好奇心驅動着她繼續探索。還真是我們天生被誘惑呀!
批注中繼續:因此,Eden除了音譯成“伊甸”外,還可以意譯成“樂園”。如果一個中文非常好的人,不用意譯成“樂園”也行。《詩.蒹葭》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個伊人,想是他心中那個美好的人吧?望穿秋水,不見伊人。(沒有望過,可能很難體會那種expectation心情。)
甸,是個會意字。從田,田也表聲。(t,d互換一下)什麼瓜田李下呀,花前(qian)月下,都容易讓人誤會。
“什麼時候光明正大的帶着女友,去白洋澱(dian)玩樂一圈呀!”一個意念突然竄了出來。(irony寫法,注意體會)
伊甸(伊人在的那個田園),我如果真到了那裡,能不快樂嗎?!
為什麼中文裡面,伊甸的園子(garden),把“的of”給省略了呢?攜吾妻之手的那個人表示,習慣成自然。
Ana在學完粵語,又電話纏着表哥,要了language黑鳳梨故事續集并看完後,最終發感慨表示:“都是虛榮心(vanity)和被誘惑惹的禍!可所有的vanity,最終不都是vain-vainness嗎?怪不得,《西遊》《夢幻》始悟空呢!”
作者注:開頭題目,有一點是想談英語中的虛拟語氣。
書到用時方恨少,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如果當初我不被玩耍誘惑,努力學習就好了。言外之意,是你當時沒有努力學習。這句話就是虛拟語氣的效果,表達與客觀事實相反的強烈的心裡主觀願望。
再舉一個例子,要是當時Eve不吃Eden裡面"知善惡樹"上的禁果就好了。言外之意,是夏娃被誘惑了。Eden也可以理解為east(東)den(私室,小房間),蘇菲的伊甸園就是别人不知道的一個小空間。
If-I-were-you,I-would-ha.ve-done-that.(可是我不是你,所以我們不要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要求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