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擺攤賣藥材的是個老漢,他也不會招呼人,就在地上放個草簾子,上面擺放着幾樣藥材,然後他就在攤位後面坐着,看着來往的客人想着大家若是看到藥材會買。
蘇二丫愣了愣道:“這是藥材,他怎麼不去鎮上藥店裡賣藥材?”
蘇二丫聲音不大不小,那老漢聽到了,有些憨厚的道:“姑娘,俺們住後山村,隔着鎮上很遠,就這麼點藥材,鎮上藥店按斤收買不了幾文錢,就不如來北麥村趕集,碰到識貨的還能多賣點錢。”
蘇二丫感覺自己說話被聽到了,有些不好意思。
沈月瑤則蹲下來看了看藥材,都是野生的,也有些年份。
“老伯,你這藥材怎麼賣?”
那老漢道:“姑娘,這幾樣藥材看你是識貨的,您看着給吧。”
蘇二丫好奇道:“你就不怕旁人随便給個幾文錢買你的藥材?”
那老漢道:“一般不會,大家識貨的話買藥材,都會給個幾十文上百文。”
對莊戶來說,幾十文上百文可不是少數目。
再說了這些藥材也是湊巧在山上挖的,也就這麼點,數量不多。
鎮上藥店收藥材都是論斤收,好的藥材才按兩收。
可有時候拿着一點藥材去藥店,藥店掌櫃挑挑揀揀的都未必收。
他去鎮上一來一回都要一天時間,還不如來北麥村,挑着扁擔,來回一上午就足夠了。
沈月瑤一邊看藥材一邊問了幾句話,才知道這邊後山村離北麥村很遠。
而且要翻兩座大山。
而且若是很珍貴的藥材,他自己知道,這幾樣藥材都是不常見的。
這麼一對比,沈月瑤覺得柳河村離鎮上還算是近的了。
沈月瑤買了兩樣藥材,給了一兩銀子。
那老漢感激的手都顫抖。
他認識點藥材,賣了這麼多年藥材,可從來沒人就因為兩種藥材給他一兩銀子。
蘇二丫有些心疼,一兩銀子啊。
待走出去後,沈月瑤才開口道:“要在鎮上藥店買這兩種藥材,都要七八兩銀子了。”
蘇二丫道:“剛剛那人說拿着藥材去鎮上藥店,藥店都不一定收,挑挑揀揀按照斤來算錢,那也太賺了吧。”
沈月瑤道:“大多數人不懂藥材所以不知道這一行什麼情況,就連價格也不知道,而且普通莊戶沒什麼渠道隻能往藥店裡賣,藥店掌櫃說多少價格就是多少價格,鎮上有兩家藥店,估計都串通好了。”
收藥材價格相當于壟斷吧。
蘇二丫這才明白其中的門門道道,怪不得抓一副普通的藥都很貴。
明明找大夫看診沒那麼貴,但就是藥材貴。
看着蘇二丫悶悶的神色道:“别多想了。”
“這個世道就是如此,會醫術的人少,普通人想學醫術學藥材,還需要師父領進門,可也不是什麼人都會教你醫術的,這個跟學木匠不一樣,醫術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
蘇二丫點了點頭。
她們又去買了一些豬肉。
村子裡每次趕集都會現殺豬,豬肉都是新鮮的還便宜。
蘇二丫有些激動,“三嬸,集市上的豬肉比鎮上一斤便宜兩文錢來着。”
沈月瑤也很高興,沒想到集市上的東西都便宜。
沈月瑤覺得以後每次趕集還是來一趟好,一個是擺攤賣東西,另一個可以買點東西。
一斤便宜兩文錢,買的多了,那就能便宜不少。
主要是賣的豬肉是村子裡的豬殺的,趕集的時候都是現殺現賣。
又新鮮又便宜。
沈月瑤一下子買了二十多斤。
一個是打算多做一些肉醬,另一個是明天要去娘家那邊,自然要買些東西帶着。
沈月瑤又買了點點心明天一起帶着。
買好了東西後,兩個人就回家了。
下午忙活了一下午,第二天就不去擺攤了,沈月瑤一早就去了鎮上,坐了馮秋禾的牛車,兩個人一起結伴去杏花村。
上了牛車,馮秋禾一邊趕着牛車,一邊激動的跟沈月瑤道:“月瑤,上次聽了你說的話,這幾天我們就推着小車擺個攤,跟一戶人家一起賣東西,她賣餅,我們賣豆腐腦,别說比豆腐賺錢,一碗豆腐腦,調好味,就跟一碗湯一樣,賣個十文錢,買的人還不少……”
馮秋禾很感激沈月瑤,拉着沈月瑤滔滔不絕的說着這些。
“而且一斤豆腐腦都能放三大碗,可比賣實斤豆腐賺錢。”
“現在天氣暖和了,東邊就是碼頭,碼頭陸陸續續開了,吃早餐的人多,我們推着車賣豆腐腦,也不固定在哪個位置,吃早餐的人多,這幾天比賣豆腐賺的多。”
“還有中午的時候,我們就去賣豆腐皮,按你說的那樣,跟大家說豆腐皮可以炒菜,我們自家炒菜都覺得好吃。”
“我公婆都說了,沒想到做了那麼多年的豆腐,不知道豆腐皮炒菜這麼好吃。”
馮秋禾拉着沈月瑤的手,很是高興。
“對了,我還帶了兩斤豆腐,你拿着給你爹娘帶過去。”
“這怎麼行。”
兩斤豆腐可不便宜。
馮秋禾非讓沈月瑤拿着,“你拿着,中午你留在你娘家吃飯,正好可以加個菜。”
“有白菜的話直接炖豆腐吃就行。”
“我都不知道如何感謝你,孩子爹都說了,以後或許想辦法擺個早餐攤。”
沈月瑤道:“我也就是提了一嘴,主要還是你相信我,你也能幹,這麼快就落實行動了。”
“做生意哪能拖拖拉拉的,覺得行就趕緊擺攤做生意,早做早賺錢。”
沈月瑤點頭,确實是這麼個道理,其實也是馮秋禾做事勤快利落。
兩個人說着話,中午的時候到了杏花村。
杏花村離西柳鎮很近,而且杏花村地方t很大,道路平坦,村子裡的人也多。
村子街道寬敞,很多人家門口都種了杏樹。
太陽很好,村子裡一些老人拿着凳子坐在樹下曬太陽說着話。
無非都東家長李家短的。
都是一些家長裡短的。
不過這天大家讨論最多的還是沈家的事情。
“當初因為沈家老三跟他媳婦租店面開面館,老大老二鬧着分家,可看現在怎麼樣,那面館都開不下去,投的銀子都不知道怎麼弄,每個月要交店鋪租金,買面啥的也要花錢……”
“人家老三媳婦手藝好,做的陽春面确實好吃,以前生意還可以,還不是因為她們店斜對面也開了一家面館,那對夫妻是外地來的,開的拉面店,很多顧客都去拉面店吃面了,這不,沈老三家的面館就冷清了……”
村子裡說話聲音大,嗓門大,也不怕旁人聽到,反正村子裡誰家有什麼事也藏不住,不用半天時間,全村就知道了。
沈月瑤坐在牛車上,就聽到了這麼一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