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長河複生記

第45章 時間空間質量

長河複生記 大簡 3023 2024-01-31 01:15

  王二牛帶領幾名莊稼把式一大早求見孫一。

  幾人沖孫一深施一禮,王二牛開口道:“力德爾爺,昨晚把式們議論了分田和分地的事。
現如今想懇請爺把一畝地的大小定下來。

  孫一奇怪:“一畝地的大小不是固定的嗎,怎麼還要我定?

  賈道士連道:“不盡然,不盡然。

  原來在大明朝,一畝地有多大并不固定。

  大明朝的官方标準是一步寬、二百四十步長為一畝地,每步為五尺。

  官方标準尺有營造尺、丈地尺、裁衣尺,稱之為“部尺”。
不幸的是,各地各行業還有約定俗成的尺。
如“蘇尺”、“浙尺”、“淮尺”,這些地方尺同部尺大小都不一緻。

  标準規定一步為五尺。
真用腳步去量肯定不準,所以有專門的測量步的工具,如果做成弓的形狀叫做步弓,做成棍子的形狀叫做步竿。

  清乾隆五年(1740)進行了一次全國調查,戶部要求直隸與各省将“舊用弓尺開明報部”,發現“惟直隸、奉天、鹽場仍遵部頒弓尺,并無參差不齊”,其餘“山東、河南、山西、江蘇、安徽、福建、浙江,湖北、陝西等省,或以三尺二三寸,或以四尺五寸,或以六尺五寸,或以七尺五寸為一弓;……,均未遵照部頒弓尺”。

  标準規定一畝為二百四十步。
實際上,明朝在陝西、河南、直隸、山東等省,廣泛存在大畝制。
大畝以三百六十步、五百四十步、六百步、六百九十步、甚至八百六十四步為一畝。

  鐵木營百姓集中的延安府,不少縣根本不用畝計地,而是以牛耕一晌午的工作量記為一晌地。
每晌地面積大約是二畝半到四畝。

  孫一許諾了百姓一百畝地,二畝宅基地,百姓自然想知道,爺的一畝地到底有多大!

  分了地肯定要納糧,納糧要用量器――鬥,百姓們還想知道,爺的鬥有多大。

  明清兩代直至民國,民間量器更混亂,所謂“鄉有鄉鬥,市有市鬥,官有官鬥”。

  以陝西省為例:洵陽縣市鬥較倉鬥大“一倍有奇”。
陽縣“鄉鬥一石當京鬥二石”。
潼關一直以“倉鬥比市鬥減三升”定制征收田糧。

  營裡的百姓來自陝西各地,當然希望力德爾爺把鬥的大小也順便統一起來。

  孫一連說了兩個“沒想到!

  統一計量單位這麼重要的事,沒想到大明朝是典型的有法不依,居然做的這麼差!

  統一計量單位這麼困難的事,沒想到居然來自百姓們自發的請求!

  在孫一看來,尺,畝,鬥,都是一回事。

  尺是長度,畝是面積,鬥是體積,它們分别是空間标準單位在一維、二維、三維上的表現罷了。

  孫一後世一個小小的程序員,居然可以在明朝先制定時間标準,再制定空間标準,簡直是驚天地泣鬼神!

  後世的長度基本單位是“米”,最早由法國在1799年開始使用,在1875年成為國際單位。

  孫一當然不會蠢到在1632年的崇祯五年就推出“米”,但是完全可以借助“米”的原理。

  “米”的最早定義是從赤道經過巴黎到北極的地球子午線的千萬分之一。

  地球上的子午線有無數條,因為地球并不是一個完美的圓球,所以理論上每條子午線都不一樣長。

  孫一于是決定采用赤道的長度:40075.02公裡。

  把赤道分為十二份,每份對應一個十二時辰時區。
每一個時區赤道的長度定義為一千萬尺。

  這樣的話,孫一的一尺的長度就是33.39585厘米。

  明朝的官方标準是裁衣尺34厘米,營造尺32厘米,量地尺為32.7厘米。
孫一的尺介于這幾個标準之間,不會給百姓生活造成混亂。

  确定了數值,就要做出一個樣本。

  孫一拿出手機,調出手機的說明書,找到自己手機的長寬數據,這些數據都精确到毫米。

  在這些精确尺寸的幫助下,孫一終于确定了33.39585厘米的長度。

  準确地說,是33.4厘米。

  比照這個長度,孫一做了兩根柳木棍。
準備一根發行出去,一根留做标準。

  孫一首先要給明朝人科普一下赤道的概念,才能說明自己制定的這個尺的意義。

  思考一下,孫一先發問,“你們知道嗎?
大地其實是圓的。

  王二牛回答:“地當然是圓的!

  孫一一愣!
準備好的說詞噎了回去,明朝農民都知道地球是圓的了?

  孫一問:“不是說天圓地方嗎?

  賈道士接過話題:“那是古人無知。

  王二牛道:“如果真如古人所說,地的四個角,豈不是漏在天外了?

  賈道士解釋:“天似穹廬,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其離地九萬裡。
地圓且平,地之中心,即位于中國之中原河南某地。

  孫一長出一口氣,原來明朝人認為地是圓的,隻是一個平面的圓而已。

  不過,隻要是圓的就行。

  孫一放慢語氣,“以這根棍的長度記為一尺,則大地的圓周長度為十二千萬尺。
太陽繞地一日有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就是一千萬尺,一個刻鐘一百萬尺,一個分鐘十萬尺,一個厘鐘一萬尺,一個毫鐘一千尺。

  賈道士吃了一驚。

  力德爾爺的尺子看上去和一般的尺子并無大差别,但若以爺的尺度為準,居然大地邊緣被整整分為十二千萬尺,而且和太陽行走絲絲相扣!

  自古都是天子頒布天下尺度,可敢說自己的尺度合了天地之數的有哪個?

  孫一接着說道:“大明朝一畝地是多少居然不固定,實在是不應該。
我們就以一個毫鐘太陽行走一千尺為一畝。
就是說百丈長,一丈寬,為一畝;百畝記為一傾。

  原本明朝的一畝合六十平方丈,孫一的一畝合一百平方丈。

  之所以重新調整畝的大小是因為孫一認為統一的十進制更重要。
反正地有的是,而且陝北百姓已經習慣了大畝。

  賈道士聽的心驚肉跳,力德爾爺的畝,居然也來自天數。

  孫一接下來的話讓賈道士徹底目瞪口呆:“至于糧食的量器,以後以方尺為準。
長一尺,寬一尺,高一尺為一個方尺;一個方尺盛滿純淨的冰水,就是一千兩;”

  賈道士心内計較,以大地之數确定尺,是為“度”,再以尺确定方尺,是為“量”。
爺的度量皆源自地,天地一體,爺的度量故而又合了上天之數,雖然神奇卻也能想通。

  可是這斤兩,是為“衡”。
爺源自天地的“度“、“量”,裝滿水便是“衡”,怎麼會怎麼巧?
這度、量、衡居然可以如此完美地演繹!

  按照孫一的尺度,一個立方尺的體積是37059毫升,裝滿水則為37059克。

  明朝的一斤為593.1克,一斤十六兩,一兩為37.069克。
37059克剛好折合一千兩。

  這純粹是巧合。

  嚴格地說,大明的斤兩錢是質量單位。
孫一壓根兒就沒想着去碰它們。

  因為大明的斤兩錢同銀子重量直接挂鈎,實際又是貨币的基本單位,早已融入百姓生活的各個角落。

  但是,就是這麼巧!

  明朝既有的質量單位象是早就準備好了似的,早早地調整好了自己的大小等着配合孫一的空間單位。

  于是,時間的單位、空間的單位、質量的單位統一了。

  對于這個巧合,孫一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迹。

  以至于孫一懷疑,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是有神靈把自己送回明朝,就是為了某一件早已安排好的使命,隻等自己去發現!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