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長河複生記

第267章 炸彈

長河複生記 大簡 2685 2024-01-31 01:15

  最後的實踐證明,孫一想檢驗一下三營夜行軍能力的設想在本地百姓的“搗亂”下完全破産了。

  淳樸的百姓聽說塔布囊飯都顧不上吃就要率大軍去幫大家守金溝,那大家怎麼辦?
大家自然是幫着去守護塔布囊。

  不善言辭的草原農牧民等大軍經過後自動跟在隊伍後面,根本不需要誰同意,他們就算參軍了。

  有馬的牧人遊走在隊伍兩側,隻要隊伍中稍稍有人落後,立刻搶過士兵的裝備擱在馬背上。
到最後的時候,不少三營士卒别說三分之一體重的負重,他們就是光着上身在行軍。

  從金津渡到金溝口十五裡路,三營隻用了一個時辰,完全走出了白天行軍的标準。

  孔有性在金溝口子障城為兄弟們準備了大老碗的炖馬肉泡鍋盔,三營一到就開飯,三營将士從營長到新兵都感到非常幸福。

  孫一感概萬千。

  趁吃飯的時間,孫一和楊日天向孔有性、溫木作、牛犢兒了解情況。
孔有性禀報目前谷内還沒有發現滿洲兵,孫一頓時放心了。

  今夜黑燈瞎火的連個月亮都沒有,滿洲兵拖着幾十斤的盔甲想半夜翻過山是沒可能的。

  孔有性、溫木作、牛犢兒三人都有些緊張,你一句我一句地介紹了石門口的戰鬥。
孫一沒想到原本想用來炸人的地雷吓起馬來更有效。

  溫木作結結巴巴地向孫一讨要一些炸藥,說他做了幾台投石砲,想做點能投出去的“天雷”用于守護村子。

  孫一頓時精神一振。

  作出炸藥之後,孫一做夢都想有能扔出去一炸一大片的“炸彈”。

  孫一試過做兩個炸藥包疊在一起的“沒良心炮”,即利用底下的炸藥包爆炸時的推力把上面的炸藥包發射出去。

  但是孫一發現現在的炸藥過于敏感,不管在什麼容器内,經常是“沒良心炮”的下面的炸藥包一響,上面的炸藥包耐不住巨大的沖擊同時爆炸,根本沒有實用價值。

  “沒良心炮”的試驗失敗後,孫一放棄了利用“擲彈筒”或者“臼炮”發射“炸彈”的試驗。
沒必要了,現在的炸藥肯定經不起那麼猛烈的沖擊。

  最後連利用胳膊掄出去的“手炸彈”也被王爾牛否定了。

  這個時代打仗連箭簇都要回收,像手榴彈那樣隻能丢出去幾十米,殺傷有限,轟隆轟隆地浪費鐵不是個過日子的辦法。

  無奈之下孫一隻能提供原始的炸藥包,作為直接埋設或爆破用途。

  但是如果能利用投石砲投送炸彈,因為投擲時的沖擊力遠小于火藥,就不會引起炸藥爆炸,而且無聲無煙綠色低碳,豈不完美?

  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使用的投石砲依靠繩索産生的扭力彈射。

  彈射杆平時是直立的,杆的頂端是裝彈丸的“勺子”或皮彈袋,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絞得很緊的水平繩索裡。

  彈射時,先用絞盤将彈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在“勺子”或皮彈袋裡放進彈丸。
松開絞盤繩索時,彈射杆恢複到垂直位置将彈丸射出。

  這種投石砲發射時很像驢子踢腿,所以又稱為野驢砲。

  還有一種依靠弓弦的彈力來抛射的投石砲,除了發射石彈還可以發射大型箭矢、火藥彈。
這種機械在中國的宋代發展到高峰,稱作床弩或弩砲。

  南宋《守城機要》中記載了一種安裝在船上可以發射“霹靂砲”的弩砲:“舟中忽放一霹靂砲,蓋以紙為之,……自空而下,……其聲如雷,紙裂而石灰散為煙霧,眯其人馬之目,人物不相見。
……逐大敗之!

  蒙元從西域帶回一配重式投石砲,叫做回回砲或者襄陽砲。
這種砲的杠杆一端裝有重物,而另一端裝有待發射的石彈。
發射前先将放置石彈的一端用絞盤、滑輪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此時上升。
放好石彈後放開或砍斷繩索,讓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彈順勢抛出。

  這種回回砲可以把兩百斤的東西扔出去三百米,蒙古人用它丢死人死馬到被攻打的城池裡造成傳染病。

  同發明火藥之後的火炮相比,各種投石砲都有體積大、裝彈慢、操作人員多、效率低下的缺點,因此在明朝逐漸退出武器的行列。

  比如大名鼎鼎的宋朝八牛驽,《武經總要》記錄:“三弓床弩,前二弓,後一弓,世亦名八牛弩。
張時,凡百許人,……。
其次者用五七十人,……。

  但是孫一想要的投石砲不需要投擲很遠,比滿洲弓射程遠就可以;對抛射的重量要求更是低,十幾斤的炸彈就算是巨型彈了。

  不同類型的投石砲可以安置在城牆上、水師戰船上、甚至用于野戰,……,未來的戰争模式要完全發生變化了。

  孫一興奮起來,滔滔不絕地同溫木作讨論起投石砲和炸彈的各種組合,隻聽得楊日天、李廣、孔有性等人瞠目結舌。

  這……天哪……地雷的威力大家都看見了,等到天雷一出,何人還能是聯軍的敵手?

  更令楊日天驚愕的是孫一說使用鑄鐵的空心鐵球來制作炸彈,威力比直接使用炸藥包大得多。
而且這種鐵炸彈即可以用導火索引爆,也可以遇猛烈撞擊引爆。
當鐵炸彈埋入地下就是地雷,用投石砲丢出去就是天雷,從山上滾下就是滾雷,放入河中就是水雷……

  溫木作代表二裡半村表示願意提供制作鐵炸彈的原料鐵,孫一大喜過望。
孫一知道這一帶的鐵礦含硫量特别高,在後世就是廢鐵。
但是這種廢鐵又硬又脆,破裂之後棱角尖銳,鑄造炸彈外殼最合适不過。

  二人一聊就是一個時辰。

  孫一驚詫于溫木作對各種投石機械的了解,不由問道:“你怎麼知道得這麼清楚?

  溫木作答:“當着塔布囊的面我不敢說假話。
我家原來世居山西萬泉縣,在當地是有名的木作世家,明初定為匠戶。
後來實在不堪忍受朝廷盤剝,萬曆年間逃到草原。
家中祖傳有一本《梓人遺制》,書中記錄有各種大小木作的打造方法,繪有總圖分圖尺寸安裝位置。
我都是看那本書自己琢磨的。

  孫一連連拍腿叫好,撿到寶貝了!

  ——————

  參考資料

  《梓人遺制》

  《梓人遺制》,中國古代的木制機具專著,唐朝以後多稱木工為“梓人“。
金末元初山西萬泉人薛景石撰,元中統二年(1261)刊印出版。

  《梓人遺制》介紹各種木作形狀、結構特點和制造方法,按使用性能分類叙述,每類先介紹曆史,一物一條,繪有總圖和分圖并注明尺寸,易解易學。

  後世僅留有《永樂大典》中的殘章。

  隻剩“車”中四種;“門”中版門、格子門;“紡織”中的華機子(即提花機)、立機子(即立織機)、布卧機子(即平織機)和羅機子(專織絞經織物的木織機)四種以及用作整經、漿紗的”泛床子”、“經牌子“、“掉籰“三種工具。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