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錯天下

第一百十五章 朱棣之計

錯天下 十三卦 3182 2024-01-31 01:14

  念頭及此,第五安連夜拜見了朱棣,見其身側隻有道衍一人,便開門見山道:“燕王殿下,俘獲的朝廷軍卒可否放還?”

  朱棣皺眉道:“兩軍交戰之際,放回去便等于給自己添了數萬敵人,你覺得此事可行?”

  第五安道:“燕王靖難,針對的是朝廷奸人,軍中将卒不過是聽命行事罷了。放還俘虜,天下人便知道燕王果真不會加害普通軍民,也能讓燕軍搏得仁義之師的美名。”

  朱棣暗道:“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個道理确然。不過數萬之衆,到底還是需要再斟酌一番。”

  道衍見朱棣不語,笑道:“大師兄所言有理,若是被放還的軍卒将殿下的仁義帶回去,那便如攻心一般,必然潰散南軍的鬥志。”

  第五安此舉有些唐突,且或多或少與陌路有些關系,但卻并非沒有道理。在後世記憶中,繳槍不殺的軍隊豈不經常幹這事兒?

  人心都是肉長的,作為俘虜,不但沒有受到迫害,還毫發無損地被放了回去,自然也會掂量一番,念念對方的好處。

  隻是,第五安也知道自己人微言輕,不能确定朱棣是否答應。此時聽道衍替自己說話,心中瞬時充滿期盼。

  不想道衍說完之後,朱棣仍是沉思不語,這讓第五安心中由期盼又轉為了忐忑。

  正在這時,忽聽朱棣哎呀一聲,說道:“夜深天涼,莫要凍壞了那些孩兒們。”然後竟說要親自去往俘營。

  第五安半天沒回地神來,等道衍催促好幾聲才追上前去。

  朱棣喚人傳來朱高熾、朱高煦、張玉、朱能等十數人,然後出燕府直抵俘營。首先喝斥一通如此天涼夜為甚不生火之類的,再令人将隔押俘虜的木欄拆掉,最後……當然又是一番聲情并茂的激昂陳詞。

  俘虜不明其以,聽了個大概,似乎是燕王說他們這些孩兒都是無辜的,都是因為黃子澄、齊泰等奸人奸謀,才讓他們遭受此罪等等。還有句最關鍵:願意留在北平的他很歡迎,願回京師的也要給路資幹糧。

  俘虜們面面相觑,卻是誰也不敢動。倒是陌路率先站了起來,直直看着朱棣說自己要回去。

  朱棣點頭連聲道好,話不多說,立即讓人給陌路錢百文、餅十個。

  如此一來,俘虜便活動了,紛紛表達意願,黑壓壓的一個人群變成了黑壓壓的兩個人群。

  在人群中瞧着李堅,朱棣立即上前将這位附馬拉住,好好叙了衷腸;李堅執意回京師,不想朱元璋的一名老部下顧成卻被朱棣給感動了,當場降了朱棣。

  軍卒倒底思鄉情切,大多感激涕零地選擇南下;卻也有近萬人覺得燕王愛兵如子,堅定地留在了北平。

  第五安看得眉頭直跳,總覺得朱棣的作風好生人民,實在不像藩王所為。但不管像不像,這種結果讓他很欣慰。

  唯一有些揪心的是,他看着那雙清澈的眼睛遠遠看了他一眼,然後隐沒于南下的俘兵群中。

  一夜無話。

  次日開始,第五安與軍委同仁們着手健全城管軍的建制、調配武器等正規化事宜。

  有着道衍的支持,冬裙綿甲早早送來,糧草軍饷逐步到位,火器刀槍日漸豐盈;更意外朱高煦主動配來戰馬若幹,讓城管軍向着全員騎兵的目标邁出了很大一步。

  整軍、操練,如此一晃到了九月中旬。

  十一日入夜時,第五安和張信被傳到燕府聽事。

  朱高煦說明了兩條緊急軍情:一是遼東吳高率軍三萬五千人攻打永平。二是李景隆統兵五十萬駐德州,其先鋒已抵河間。

  衆将反應大同小異,均是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唯朱棣歎道:“都不是外人,相煎何太急啊?”說罷輕輕搖頭,似乎顯得極是無奈。

  誠然,吳高和李景隆對于朱棣來說都不是外人,前者之妹便是湘王朱柏的王妃,也就是說吳高是朱棣弟妹的親哥;後者的父親是朱元璋的外甥,其本人則是朱棣的表侄。

  此二人同時用兵,确是相煎之勢。

  不過,朱棣似乎并沒有想到讓自己感覺無奈的真正原因,卻正是叔父打了自己的親侄兒才引起。看來選擇性遺忘,真是一個難以自省的現象。

  朱棣很快遺忘了相煎之事,面帶微笑地看着衆将,道:“水來土掩,兵來将擋。你們都說說,應該如應對?”

  因雄縣、鄚州已為朱棣所得,故而衆将一緻主張先行從雄、鄚二地發兵攻打李景隆在河間的先鋒,挫南軍銳氣。而永平距離北平尚遠,且敵軍數量較少,應當遲後救援。

  朱棣噙笑不語,聽衆人一一說道,最後才大手一揮,道:“當年漢高祖皇帝寬弘大度、知人善任,确為英雄。既便是這樣,他自己也不過調度十萬兵馬。九江兒何德何能,難道還能如韓信那般多多益善?把五十萬大軍交到他手裡,這便注定了南軍的敗局。”

  “你們或許不知,但我可是看着他長大的,忠勇韬略均不及其父,不過是誇誇其談之輩。早些年确實讀過幾本兵書,但他能比得過趙括?哈哈,怕是紙上談兵都做不到啊。”

  “不瞞各位,如何對付李景隆,我思之已久。此時永平受襲一事,正好給了我機會。呵呵,吳高、楊文之流,真是幫了我的大忙啊,因為我若在北平,九江兒必不敢前來。”

  朱棣笑吟吟地環視一番,道:“所以,我決定親率大軍救援永平,而且要大張旗鼓、聲勢浩蕩地去救援,以确保把北平留給九江兒。”

  第五安聽得極是認真,因為他對于曆史上靖難之役的細節記憶,基本上屬于空白,此時就當惡補。

  聽到朱棣說把北平留給李景隆,他開始明白朱棣的用意,則應當是等到李景隆攻到北平後,朱棣再突然回師,與城内兵馬來個裡外夾擊。

  果然,朱棣繼續說道:“九江兒聽聞我出了北平,必然會起進攻之心。不過,那時已然是十月,早已天寒地凍,南軍又長途奔襲,戰鬥力必然會下降。北平以逸待勞,定能穩守。待我親自率師回援後,便是九江兒淚灑北平城外的時候啊。”

  衆人恍然,轟堂一笑。

  朱棣微笑道:“你們說說,此計可行否?”

  衆人皆道可行。

  第五安記不得曆史上朱棣是不是用了這樣的計策,但他知道李景隆一定能記得,于是說道:“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固然是個道理,但問題是北平這個孩子我們卻丢不起。若是李景隆數十萬大軍圍城,北平并非一定不失,所以我認為此計過于冒險。”

  此言一出,衆将反應不一,但絕大多數認為第五安擔心過餘,極少人認為他是比較謹慎。但衆人的想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的想法。

  朱棣面色不改,暗道:“這人真是越看越煩心,患得患失如何成得了大器?也是,我本就沒有想着他會成什麼大器。”口中笑道:“第五政委所憂有理,但制勝之道在于一個奇字,不用奇謀,焉得奇勝?”

  衆将聞之,頻頻點頭。

  朱高煦立于朱棣身側,自說了軍情後便一直不言不語,始終保持着一副似笑非笑的神情。道衍很客觀,所以出言支持朱棣。

  第五安見狀隻得默然。

  朱棣再道:“依我對九江兒的了解,他若進攻北平,則定會兵分兩路,繞開雄縣、鄚州,分取北平西南、東北兩面。一路為攻城,另一路則在通州附近設伏。哈哈,希望他能想到此節吧,也算對得起看過的那幾本兵書。”

  衆将轟然而笑。

  朱棣示意衆将安靜,道:“東北一路,當是為伏擊我回援而設,北平附近隻有鄭村壩最為合适設伏,我等可于此地反設伏。西南一路,則必經蘆溝河……便由他過來吧。”

  張信道:“河上僅有一座盧溝橋,我等當在此置以重兵,對南軍予以阻擊。”

  朱棣擺擺手,道:“其時,河水早已結冰,何須過橋?我便再大方些,将盧溝橋也交給九江兒,卻是不會派一兵一卒鎮守。”

  其後,朱棣再與衆人商議出兵、守城的諸多細事,直至天露拂曉才告完畢。

  雖然熬夜整宿,但朱棣臉上卻沒半分疲色,神采奕奕地說道:“衆将聽令,後日卯時,祭師出征!”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