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科技大唐

第五章 衮雪

科技大唐 第79号 2455 2024-01-31 01:14

  第五章衮雪

  河水越來越湍急,不大的河流将岩石山體切出了深V形的峽谷。
很難想象,落差數百米的峽谷居然是由這柔弱的甚至沒有固定形狀的水沖刷而成。

  “歲月有着不動聲色的力量。
”長孫澹喃喃自語到。

  棧道經曆了歲月的洗刷,有些木闆開始腐朽,沿途都有工人将腐朽的木闆取下,換上新的松木闆。
棧道大部分是沒有護欄的,一邊是峭壁,一邊是萬丈深淵。
工人們甚至不用繩索就在懸崖峭壁上的方寸之間輾轉騰挪,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

  這段棧道又名石門棧道,因為人們在石頭上鑿出了一段數米的隧道。
後世的長孫澹來過這裡,不過那時已經成為了風景區,真正的石門被淹沒在了水庫之下,人們重新開鑿了一段出來供人參觀。

  行至此處,褒斜道基本走完了。
即使不經曆那些事情,長孫澹也覺得自己有了新的想法,行萬裡路,讀萬卷書,古人的話還是有道理的。

  關于褒斜道的典故有很多,大都發生在三國以前。
著名的褒姒一笑天下失的褒姒就是春秋時期的褒國人,褒國的位置就在褒斜道的入口處;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棧道也指的就是這段棧道。
褒國和褒姒都是故紙堆裡的事情了,明修棧道也大多相傳于文人墨客之間。
而曹操征漢中卻在此地留下了著名的“衮雪”二字。

  此刻的長孫澹正盯着這兩個刻于大石之上的兩個漢隸出神。
相傳曹操行軍至此處,見白浪翻滾如雪,寫下此二字。
左右說這是個别字,“衮”少了三點水,曹操指着褒河大笑說這裡還沒有水嗎。
于是命人刻二字于石上。

  當時的詳情以不可考,長孫澹行至此處卻有不同的想法,這的虧曹操沒有語文老師,也不用中高考,要不然這兩字打死也寫不出來。

  出了褒谷,一片沃野突然出現在了三人面前,沒有任何的征兆,漢水谷地的平原就這樣出現了。
後世此時的漢水谷地應該是快要收割的油菜和育秧田。
此時水稻還沒有在此地大規模的推廣。
一片片快要成熟的小麥田中,麥子早已彎下了腰。
前世的長孫澹出身于農村,見過後世的麥田,看着這裡的麥田卻是皺起了眉頭,麥田裡參差不齊的麥子預示着這片田的畝産大約在兩百斤左右,和後世畝産千斤對比差距太大了。

  “老丈,今年收成怎樣?
”長孫澹向路旁正在休息的老漢問道。
老漢和絕大多數的普通農民一樣,古銅色的臉龐,臉上的皺紋被歲月的刻刀刻畫的縱橫起伏,一件薄衫上綴滿了補丁,有的地方還是補丁上繼續打着補丁。
老漢光着腳在地裡幹活,不遠處的地壟上躺着一雙擺放整齊的草鞋。

  “還行,有些年沒有這麼好的光景了。
”看來老漢也是個健談的人。

  “我小的時候啊,大概還是大業二三年吧,那幾年年年風調雨順,雖說地少了點,可是收成還是不錯的。
去年天旱,有些歉收,今年也不錯了,我這塊地估摸着可以收個五石左右吧。
眼看這快收割了,老漢就下地來看看。
”長孫澹估計了一下,這塊地大約在兩畝半左右,也就是說風調雨順的年景,大唐就是用畝産二百斤來支撐了這個國家。
以前在讀書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現在當這參差不齊的麥子立在自己面前的時候才體會出農民的不易和古代各朝對農業重視的原因。

  相傳曹操在一次出征的過程中下令不得毀壞農田,違者斬首,自己的馬卻因飛鳥而驚毀壞了農田,曹操就割下幾縷頭發以示自己以身作則。
這個故事如果不影射政治的話,可以很好的反應出古代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

  “那這收割後還種什麼?
”長孫澹不知道一年多季的種植方法有沒有開始在漢中推廣。

  “秧啊!

  “秧?
水稻嗎?
這裡有水嗎?

  “什麼水稻我不知道,可是你看着田的位置,那邊不遠就是水渠,去年冬天官府剛組織我們在褒河裡築壩将水引過來,秧苗已經并上了,就等麥子收割了把田一犁就栽秧了。
還是這兩年好啊,不用打仗,我的兩個兒子也都在家幫忙,這日子啊有盼頭了。
”老漢似乎在炫耀着,即使在隋末漢中所受戰亂波及不多,可向這樣糧食夠吃的光景卻仍是不多的,甚至大業末年和武德初年全家還進秦嶺躲過一段時間。

  又閑聊了一會,老漢告辭回家,穿上草鞋,提起裝滿野菜的籃子回家準備吃早飯。
長孫澹擡頭望了望不到正午的太陽,卻也知道此時大多數的家庭還是一日兩餐,十點左右吃早飯,下午三四點吃午飯,這一切都源于落後的生産力,自己是不是得做些什麼,可是有總是覺得差些什麼。

  此時的農業生産基本以走上正軌,如果沒有什麼特别大的變化是不會有太大進展的,而這個大的變化目前來說隻有兩個方面。
其一就是種子的問題,長孫澹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除了因為自己喜歡吃辣椒買了一些粗辣椒面準備炸油辣椒外其餘什麼種子也沒有了,高産的玉米和土豆紅薯卻是遠在美洲,也許現在的航海技術在不考慮成本和代價的基礎上可以到達,可那需要時間和大量的資源,這些恰巧是自己不具備的;其二就是化肥,化肥對産量的貢獻可以達到四成以上,而這個卻需要化學工業的支撐。

  古時候的一切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就像此次從長安至漢中,自己斷斷續續的走了接近兩個月,即使全速趕路至少也要一個星期左右,而後世走高速的話三個小時就夠了。
農業發展是一個道理,不是古人不夠聰明,也不是懶惰,而是受限于時代的種種。
長孫澹打算改變這一切,可西方從航海大發現到工業革命用了二三百年,一個穿越者即使知道未來的方向要想完成這一切沒有五十年的光景是不可能的。

  剛剛穿越的時候,長孫澹覺得自己可以用十年的光景造出蒸汽機火車,可是經曆了六年的時光,他已大緻明白這根本就是紙上談兵的事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
他穿越前看過一本關于穿越的文章主角用鎂光彈擊退了幾次敵人的進攻,這是可以的,問題是你的鎂從什麼地方來的?
要知道拿破侖給别人用銀子的餐具,自己用鋁制的,鎂比鋁更加難以提煉。
這一切都是一個很大的系統工程。

  長孫澹想發展農業部可能想曹操那樣做出一個姿态就行了的。

  這一切就像滾滾的褒河水一樣,可以切出萬丈深淵但卻需要時間,個人的力量和這相比起來實在是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