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娶個毛妹當老婆

第93章 十萬大軍出征

娶個毛妹當老婆 羽林虓 3579 2024-01-31 01:14

  制度改革由上而下發起,洛城一夜之間發生了變化,底層奴隸突然從奴隸主手中拿到了土地,還處于迷茫狀态,完全不明白發生了什麼。

  直到楊俶組織軍隊,催促監督奴隸們緊急搭建臨時住房,這些人才發現自己可以擁有土地與私人的居所了。

  他們将不再以苦役犯冠名,而是被稱作居民,他們的勞動所得不再完全上交給原先的奴隸主,而是抽取其中三成以地租的形式集中到統治階級手中。

  為什麼可以以抽成的形式上交呢,從總量看來,統治階層的收入似乎反倒減少了——原先他們可以占據奴隸所有的産出。

  關鍵點就在于生産力的發展。

  當奴隸使用石器勞作時,假設他每天生産出三單位糧食,其中兩個單位用于滿足自己生存的需求,一個交給奴隸主。

  而這名奴隸主擁有五名奴隸,那麼他就可以獲得五單位的糧食來滿足其家庭的生存需求,同時有時間和精力去參加政治與軍事活動。

  現在得益于耕牛與青銅犁的大規模運用,平均每個奴隸能生産五單位糧食了,那麼奴隸主理論上可以從五名奴隸身上得到十五單位的糧食,那麼他和他的家庭似乎可以擁有更強的實力?

  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奴隸主變強了,但他還可以更強。

  因為把奴隸解放為佃農之後,他們各自組建家庭,男耕女織,人均甚至能産出七個單位的糧食,所以從洛城整體産出來看,大大提高。

  底層百姓富裕了,那麼楊俶帶着部隊出征時,就不再是一群奴隸主為重裝步兵,外加奴隸打醬油運送辎重的形式了。

  封建制度搭建完畢後,軍隊的結構将變成這樣:

  首先是控制在楊俶本人手中的近衛軍,也就是他的直屬衛隊,由鐵馬大槍組成的騎兵。

  其次是下面的小貴族,也就是奴隸主轉變身份之後的人,他們将被勒令自備戰馬武器,在首領号召時,率領各自土地上的農民加入。

  這些加入的佃農,就是所謂的炮灰部隊,會組成最底層的步兵,組成人牆戰線。

  似乎步兵的戰鬥力變弱了。

  的确如此,但是把貴族步兵中的一部分武裝成騎兵,然後把精銳集合起來進攻的戰鬥力,遠超一群戰力不上不下的士兵,這也是封建時期不可避免的軍事模式。

  冷兵器時代沒有火炮導彈,假如前幾排的精銳部隊把對手打垮了,陣型一破,後面就一齊壓了上去,并不是單純計算個體戰鬥力,然後乘以人數。

  以上是洛城封建化後的預期效果。

  反映到現實之中就是這樣的——洛城現在以洛河城堡為中心,向河流的南岸輻射蔓延,土地沿河分布,每百米就是一名地主的采邑,每個采邑上的作物以水稻與黍米為主,但比起之前單純地亂種,楊俶又頒布了一道法令。

  每個封建主家庭,如果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牧草,才能向首領申請戰馬分配名額。

  列山馬經過一年的繁殖,其中一些歲數較小的馬匹已經可以用于騎乘,雖然數量對于近衛軍來說綽綽有餘,但分派到每個洛城封建主頭上則完全不足,這時候就要給他們設置條件了。

  于是地主老爺們火急火燎開始劃出土地來種植牧草,試圖把自己武裝成騎兵。

  土地上作物的種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地主們私自建造的木牆都被楊俶給拔除了,因為洛城将以一個整體的城防體系出現,而不是各自違建莊園。

  一道新的石牆把五十多畝地圍了進來。

  由于是臨時建造,石牆非常簡陋,間隔五十米左右的箭樓也隻是草草搭建,這些都是未來需要完善的工程。

  當然,城市的外圍防禦本來就不需要太多,隻要把洛河城堡造堅固了,那麼這片土地就固若金湯。

  集市區被專門劃分出來,位置則在城堡正東面的一塊空地。

  這塊土地原有的主人被楊俶攆走了,給了比這塊地大上一倍的耕地當作補償,且贈送了一匹馬駒,結果這家的拆遷那叫一個迅速啊,早上好好的房子呢,下午就彷如挖掘機經過,連地基都找不着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圓形的廣場。

  廣場中間是一個水池,裡邊養魚,禁止垂釣。

  廣場周邊全是商鋪,繳納租金,即可入駐。

  楊俶考慮過沿街擺攤的小商販的情況,他們是最容易和商鋪主人産生矛盾的一批人。

  為什麼呢,因為擺攤省去了店面的費用,那麼成本自然比較低,如果在售賣物品相同的情況下,租商鋪來售賣物品的人自然是吃虧。

  如果大家都去擺攤,那要這商鋪有何用?

  楊俶完全沒有召集城管清理小商販的意思,他所做的,不是限制那些流動商人,而是把商鋪廣場的經商環境打造得更好。

  怎樣打造?
人流量。

  牧場在洛河城堡的西面,港口在城堡的西北角,而居民區卻在東面,從居民區去放牧或者坐船,楊俶拆建下來建造市場的區域,正是大家的必經之路。

  經過的人一多,進商鋪看看的人自然就多。

  看的人多,就是所謂的流量增加,那麼按照購買率來計算,平均每百人路過,購買的人數有多少,這就是集市的優勢所在。

  當在集市商鋪獲得了銷量大幅度提升的優勢後,租賃商鋪的人也不會覺得比街頭小販虧了,畢竟從人流量中獲得的利益,已經大幅度彌補了租金的支出。

  商貿區可不止這麼一處,另外一處則是在碼頭。

  正如曆史一再見證的,港口總是容易被商業所青睐,楊俶沒有過多幹預,那裡就自然而然形成了商業區,假如城堡東面的廣場集市屬于内部貿易市場,那麼港口集市主要負責對外貿易。

  這裡的對外,指的是與其他部族的貿易。

  洛河上下遊的各個部族,已經把洛城當成了一個文明交彙中心,商隊或參觀者絡繹不絕,他們坐船前來,帶着各自的特産,試圖交換工具與農具回去。

  得益于楊俶提升華夏諸族整體人口水平的心思,水稻和改良後的大豆種子被大規模交易出去,也就是說其他部族很快也能通過發展農業來獲得人口的膨脹,人口膨脹之後,原始的部族結構自然無法管理,那麼新的體制就會誕生,奴隸制的到來也是勢在必然。

  也就是說,不久之後,洛城将以先進的封建體系為核心,把文化和物質一起向周邊傳播,這種傳播的威力是非常可怕的,無需刀兵,就能把語言各異,長相不一的人納入同一個民族。

  民族皿脈交融,最後就是傳承數千年的華夏。

  楊俶倒是很希望把鋼鐵科技先攀上去了,再去完成統一,不過目前看來沒有這個必要。

  秦國吞并六國,完成大一統的時候,鐵器已經開始推廣并在農業中使用,但秦軍手中的主要武器還是青銅劍,按照現代的部分文獻的說法,是初期鐵器質量不達标,還不如青銅武器威力大。

  且青銅是很難生鏽的,保存數千年掏出來一個青銅劍,除了表面變成了青綠色,其本質還是淡金的青銅,依然鋒利,可以劃開多層紙張。

  鐵劍就不行,千年之後就是條鏽爛的燒火棍,一碰就碎。

  所以課本上拿越王勾踐劍的鋒利舉例子,其實是耍了個小心機,因為青銅它不生鏽啊,拿去和鐵器比,實在是以己之長攻敵之短。

  從秦國的擴張可以看出,裝備與軍制,都是影響戰争勝負的重要因素,秦兵打出了士氣,盔甲都不要了,隻提着劍在戰場上找人殺,殺死的敵人把頭割下來系在腰間,就是軍功制度導緻。

  讓洛城的封建主們适應一下新的制度,楊俶也算等到了草黃馬肥的時候,此時不點兵出征黑皿部族,把炎黃氏族中的“炎”統一過來,更待何時。

  分封出去的領主幾乎在同一天接到楊俶的征召,這階段分出去的土地有四塊,每個領主能提供兩百人左右的戰士。

  首先是洛河北岸的列山領,領主隼翼,他的軍隊以輕步兵為主,擅長突襲與運動戰,與此同時,他還有從河灣地帶走的一群老部下大約二十人,屬于能夠正面強襲的精銳。

  其次是軒轅氏族加盟的領主,軒轅驚豆,他的士兵擅使短矛,能列出圓陣拒敵,在陣地戰中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

  第三個領主也在洛河北岸,就是和薛辟疆看不對眼的張登雲同志,人家是個少年領主,但很會猥瑣發育,半年來雖然沒有什麼動靜,但通過謀殺、挑撥與分化的手段,吞并了周圍四五個部族,領土擴張了一倍。
張登雲的部隊主要由弓箭手組成,正面戰鬥力似乎頗為孱弱,可那少年毫不在意,竟然無視了短闆,于是楊俶猜測他還有别的的手段。

  最後的這個領主是新近合并到洛城的。

  大夥兒半熟的部族,雍氏,他們終于不想再過苦日子看着鄰居發家緻富,集體搬遷了過來,原先的老族長讓楊俶給他封了個領主當,同樣享受了洛城的技術優待,很是開心。
當然雍氏沒有什麼像樣的戰士,但他們能提供一些木船和水手充當水軍,運糧運兵,還算作用不小。

  戰兵共計一千五,輔兵一千,楊俶的兩千多人的大軍号稱十萬,踏上征途。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