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會失望的!”
朱由檢看着眼前這些朝臣們不由得腹诽了一句。
緊接着,他便又召開了大元帥府的軍事會議。
此次是軍事戰争,自然更重要的還是大元帥府的軍事會議而不是乾清宮的朝會。
而且在這樣的會議上,朱由檢也不再隐瞞軍事情報,直接讓錦衣衛都指揮使吳孟明說了清軍準确的啟程時間和兵馬數量和其他信息。
“八十萬大軍,這多爾衮還真舍得下皿本,北方漢人隻怕被抽走了一大半吧,這八十萬人要是被殲滅,日後其滿清之關内關外将再無可再戰之兵,即便有也難以再有南下之規模。”
大元帥府樞密使兼參謀總長秦良玉到底是久經沙場的老将,在知道情報後首先不是感到害怕,表現得很冷靜,甚至在冷靜的同時還發現了這場戰争勝利的意義。
“誠如秦愛卿所言,我們這次最重要的不是守住多少城池,守住多少地盤,而是能不能吃掉這八十萬,我們有六十萬精銳,加上各地衛所兵和民兵也不下百萬之數,是有這個胃口和實力的,隻要吃掉這八十萬,他滿清将是一頭沒有爪子的獅子,以後我們北伐成功不過是輕而易舉之事!”
朱由檢這麼一說,樞密副使王應熊和兵部尚書阮大钺皆點了點頭,他們于軍陣之事不如馬士英李岩清楚,此時也隻能豎起耳朵旁聽,不過是王應熊因剛從西南調回不久,經曆了些戰事,還是說了些誠懇的建言:
“雖如此說,微臣還是有言得鬥膽陳于陛下,眼下西南戰事焦灼,我們與建奴的戰事不可久拖,雖如今錢糧囤積甚足,但若拖久了也會導緻大明陷入兩面周轉艱難的困難,一旦一方失控便會陷入全盤皆壞的局面,崇祯十七年便是如此。”
“王愛卿所言甚是,或許這也是多爾衮依舊要堅持再次南征我大明的緣由所在,也是想趁火打劫,同張獻忠一樣!不過有些事情是也急不來的,此次對付滿清之戰務必靈活機動,以運動戰結合殲滅戰為主,守城戰為次”。
朱由檢說着便讓秦良玉闡述自己和她商量後的想法。
秦良玉便站了出來:“按照陛下的意思,既然建奴是分三路南下,以洪承疇與勒克德渾為主力走河南,以譚泰和何洛會為偏師分别走山東和湖廣,那麼我們可以實行集中打一路,而且打其主力,實行看兩個打一個的方針;
所謂看兩個便是讓第一軍和第四軍在湖廣和山東節節抗敵且通過主動放棄與拒守一些城池來加大滿清各路大軍間距離,然後第三軍和第二軍在河南一帶尋機包圍洪承疇主力予以殲滅之!”
“洪承疇這次挂帥出征以他本人的作戰方式以及建奴目前的真實目的,肯定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争取多占些地盤,而非一定要迅速滅掉大明,他們再也沒有昔日那麼多的滿洲鐵騎,快速突破到南京一舉滅掉大明已然不可能,因而洪承疇肯定會每占據一城便會統治一城,恢複民生,任命官吏等,隻怕還會來個政治與軍事兩手抓。”
秦良玉把自己和朱由檢的分析說了出來。
“因而我等隻要拉開清軍各路大軍距離,且安排好阻擊打援之任務,定能尋機全殲洪承疇部,洪承疇素來謹慎,所以我們前期可能還得以小敗誘使其深入才好,另外這樣的運動和殲滅戰需要錦衣衛的快馬與當地百姓支持,到時候吳指揮使務必安排好,好在如今馳道經過整修,且各戰區的總督也在偵察與通信方便加強了些措施,到時候當不至于出太大的差錯,隻要不出差錯,這場戰争,我們就一定能赢!畢竟我們是在保衛我們的家園,而北方的滿清一直都是侵略者!”
朱由檢說着便開始下旨:
“大元帥府方面,除阮大钺去鎮江控扼水路運進南京的各地軍糧軍械外,樞密副使王應熊留守京城暫時總領兵部衛所兵與民兵調派與訓練諸事外,樞密使秦良玉加封為鎮國大将軍,總領近衛軍四軍,抵禦南下之清軍。”
大将軍一職乃是戰時所設,明初之徐達、馮勝、藍玉等皆任過大将軍。
而在明末的《答袁節寰(袁可立)登撫》裡也有過“然乎,以大将軍旗鼓僅三千餘,自是難責”的說話。
一般而言,大将軍前面會加稱号,因而朱由檢這裡封秦良玉為鎮國大将軍倒也不是自己學那滿清之舉。
朱由檢之所以讓秦良玉挂帥既是因為國中除秦良玉外再無夠資格的老将挂帥,也隻有秦良玉才能讓劉芳亮、周遇吉、黃得功等大明在地方帶重兵的總兵官服氣。
而且畢竟戰時近衛軍四個軍名義還是得有個統帥才行,作戰也忌諱各自為戰無一人統籌各方。
雖說實際統帥一直是朱由檢。
但他到底是皇上,諸事繁瑣又沒有統籌六十萬乃至上百萬大軍的經驗,最多在戰略上拿拿主義。
這種實際的總指揮涉及到後勤、運輸、沖鋒、情報收集與偵察等諸事時,他一個穿越者比不上從萬曆年間到崇祯朝經曆過無數大戰的秦良玉。
當初選派挂帥西征的将領時,朱由檢都沒有派秦良玉,一是考慮到秦良玉年邁架不住長途跋涉和西南亞熱帶叢林的瘴氣,第二便是為今日做準備。
好在秦良玉身體還算健朗,且此次挂帥抵禦清軍南下很多時候不過是近衛軍四個軍的總兵官自己作戰,隻是在統一調度上需要秦良玉發号施令而已。
而且朱由檢也會一直以巡視的名義随時與秦良玉都坐鎮軍事中樞。
當然朱由檢不會當常凱申不會幹預秦良玉的指揮。
他隻是要時時給秦良玉提供權力保障而已。
在應天府的近衛軍第二軍開始集結,準備北渡長江與近衛軍第三軍進行配合作戰,而與此同時,大明海軍也開始集結于松江府準備北上進行海岸沿線打擊滿清統治區的任務。
大元帥府的軍令也陸續發送至各戰區,着命近衛軍第一軍的周遇吉、第三軍的劉芳亮、第四軍的黃得功部做好應敵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