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鴛鴦蝴蝶夢:民國名媛往事

·到老情更好·

  如果說,研究昆曲和複辦雜志《水》是張允和晚年最大的精神寄托,那麼寫書,則讓她煥發了人生的第二春。

  作為中國最後的閨秀,年輕時的張允和才情并茂,是個十足的才女,可惜的是,由于戰亂和颠沛流離的人生,文壇并沒有看到一個溫情版的張愛玲的誕生。
張允和年齡的巅峰歲月,擁有了太多的無奈和辛酸,以至于在她耄耋之年,她才能靜下心來,将自己的才情重新歸攏,抒寫屬于自己的經典回憶。

  自1999年開始,張允和先後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後的閨秀》和《張家舊事》等書,以清新的文筆、平實的叙事、睿智的思辨見長,一時甚為文化圈内人士津津樂道。
這三本書一版再版,擁有許多讀者,為多家報刊報道,并上了中央電視台的“東方之子”欄目,張允和成了“老明星”,忙得不亦樂乎。
她還常在中央電視台露面,語言俏皮,舉止又有戲劇味,觀衆都說她是個“俏老太太”。
她曾自豪地說:“我現在比周有光還有光!

  确實,那時的張允和備受出版界青睐,比周有光風頭強勁多了。
據說有一次,就自己的書和老伴兒的書的銷路問題,張允和還有一些頗為自得的評論。
大概是某一時期某一書店,《最後的閨秀》賣出200多本,周先生的《比較文字學》僅賣出19本,這令張允和很高興,她說,自己的書銷路之所以比老伴兒的書好,是因為自己的文章是以家為中心的,人人都有家,所以人人都會對寫家的書感興趣。

  這話也不無道理,在張允和的心中,家是比什麼都重要的。
她和周有光能夠一步一步,攜手走過七十來年的風風雨雨,不為别的,隻因為他們彼此之間,都把對方當做家,當做自己最大的依靠。
從相識、相愛到相守,從抗日戰争到“三反五反”,從“文革”風雲到白頭偕老,他們都互相扶持着走過來了,并逐漸地從感情到精神、從心靈到靈魂融合為了一體。

  “不拿别人的過失責備自己,不拿自己的過失得罪人家,不拿自己的過錯懲罰自己。
”這是張允和晚年秉承的“三不”原則。
無獨有偶,周有光也有“三自”原則,哪“三自”?
即“自食其力、自得其樂、自鳴得意”,這與老伴的三不原則一唱一和、遙相呼應。
心有靈犀一點通,不得不說,他們真是太有默契了。
也許正是這份默契,使得幾十年朝夕相對的日子,平靜得一如無漾的秋水。

  據葉稚珊女士回憶,張允和、周有光每天上、下午都有喝茶和咖啡的習慣。
每天上午九點半,紅茶沖奶粉;下午三點半,咖啡沖奶粉。
夫婦每天碰兩次杯,他們稱之為“舉杯齊眉”,這種習慣,兩人一直保持了五十年。
這種堅持“舉杯齊眉”五十年不動搖的行為,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雖然隻是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從中卻讀到了張、周二人濃濃的充滿情感積澱的深意。

  張允和有詩雲:“人得多情人不老,到老情更好。
”毋庸置疑,必是取自自己和丈夫的親身體驗,正因為有着不老的心,不老的情,兩人才能在接近百歲高齡,還能保持一顆年輕的心,維持一種鮮活的愛情,使得自己的人生,真正達到不老的境界。

  可以肯定地說,二老如今在九泉之下,必定也如此般不老地生活。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