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不可,絕對不可!”一旁的王軌脫口道。
“為何不可?”張天健不動聲色地問道。
“楊堅面相詭異,且長有反骨,萬萬不可用他!”王軌态度異常堅決。
“反骨?他反誰?是反陛下還是反宇文護?”張天健問道。
王軌頓時語塞。
“就算是楊堅反陛下,也得陛下除去宇文護親政才行。若是宇文護将來做了皇帝,楊堅有沒有反骨與我等何幹?我現在問的是誰能幫助陛下除去宇文護,至于别的,那是以後的事情。王大夫,你隻須告訴我,這楊堅可否為我所用?”
王軌歎道:“若說誰受宇文護迫害頗深,非楊堅莫屬了,他可為我所用!”
“好,楊堅算一個,還有嗎?”
王軌道:“薛國公長孫覽曆來痛恨宇文護擅權,應該可以站在我們一邊。”
“長孫覽?”張天健口中默念了一遍。
“張小郎君,我想起一人不知合不合适?”宇文孝伯問道。
“說來聽聽!”
“陛下的親弟弟衛王宇文直!”
王軌皺着眉頭道:“衛王雖說是陛下的親弟弟,可向來與陛下不合,再說了衛王是有名的牆頭草,如今又是宇文護的心腹,恐怕……”
張天健拍手笑道:“向來與陛下不合,便不會引起宇文護注意。既然是牆頭草,說明就有可能背叛宇文護。至于他是宇文護的心腹,就更好了,若将他籠絡過來,我們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掌握宇文護所有的動向。甚好!甚好!”
說到這裡,張天健對三人道:“你們現在需要做的便是遠離陛下,有意親近宇文護,暗中做好準備。到了時候,你們聽我的命令,對宇文護一擊而中!至于楊堅、長孫覽和宇文直三人,你們不用去接觸他們,就交給我了!”
……
長安南城成安坊隋國公府門外,張天健向家丁遞上了一份拜貼。
不大一會,隋國公夫人獨孤伽羅親自出府,将張天健迎入了府内。
……
隋國公楊堅并不知曉,他的妻子将張天健迎接進了自己的府邸。此刻他正坐在書房裡,眺望着窗外剛剛發綠的柳枝怔怔地出神。
最近,楊堅時常這樣呆坐着,翻開的書卷并不閱讀,備好了筆墨也不書寫。案牍上的那一杯茶總是晾透了還沒喝一口,就那麼靜靜地坐着,原本炯炯有神的目光仿佛也變得有些呆闆。
恍惚間,楊堅似乎想起了自己的父親楊忠。
楊忠是北魏時鮮卑将領獨孤信麾下的一員猛将,深得獨孤信的寵信。
北魏永熙三年,楊忠追随獨孤信投奔時在長安的鮮卑大貴族、關西大都督宇文泰。
同年,北魏分裂成為西魏和東魏,楊忠與獨孤信便都成了宇文泰的開國功勳。
楊忠美須飄飄,高大魁梧,英姿勃勃,身高七尺八寸,并且武藝超群。
據說宇文泰第一次看到楊忠的時候,就為他漂亮的髭髯和威武強壯的體格驚歎不已。
在同東魏的戰争中,楊忠勇猛善戰,攻無不克,屢建奇功,從而使他在朝野之中聲名顯赫。
而令楊忠威名遠揚的并不僅僅是能征善戰,更重要的是與那一段帶着傳奇色彩的故事有關。
那一年,宇文泰率領将士們在深山裡大圍獵。
兵陣已經布置就緒。楊忠站在宇文泰的一側,隻等獵物一出來,主将一聲号令即可率兵沖鋒陷陣。
驅趕獵物的隊伍已經出發很久了,這支隊伍是在排兵列陣的時候就派出去的,自左右兩翼出發迂回到前方二三十裡的地方,然後或鳴鑼擊鼓,或搖旗呐喊,把藏匿在荒草亂石和樹林叢中的那些野獸飛禽驅逐出來。
受到驚吓的動物會争先恐後地把這些鑼鼓聲、呐喊聲遠遠地抛在身後,以求能逃脫性命,殊不知在它們前面,有數以千計的弓弩手正搭箭張弓,等待着它們的到來。
這時,宇文泰和楊忠率的部下正在等特着面前将要出現的這種壯觀場面。
就在這時,一聲長長的、震撼山野的吼嘯聲從他們的身後響起。
衆人一驚,忙回頭一看,隻見從不遠處一座被樹木掩映的亂石崗下,竄出一隻斑斓猛虎,直向宇文泰猛撲過來。
弓箭手們一時亂了陣腳,蜂湧而至地圍了上來拉開弓箭就要向奔跑着的老虎射去。就在這千均一發的時刻,隻聽得楊忠大喊一聲:“休得莽撞,傷了将軍!”
身随聲到,楊忠已躍至老虎前方。
待老虎撲過來,他側身一避,同是擡起左臂往虎背上一攬,從腰部将老虎緊緊箍住。
老虎猛地搖擺了一下腰身,卻未能掙脫,于是調轉頭來朝着楊忠張開了皿盆的大口,楊忠的右手“嗖”地一下插進了老虎的嘴裡。
隻見從老虎嘴裡撲地迸射出一注鮮皿,楊忠将老虎的舌頭從它嘴裡連根拔了出來。
還沒等疼痛至極的老虎再發淫威,楊忠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鐵鉗樣的手指死死地扼住了它的咽喉,絲紋不動,越陷越深。
不大一會,這山林獸中之王腰身被牢牢箍住了,咽喉被深深陷死,渾身上下動彈不得,但它那隻鋼鞭似的尾巴卻仍然在不斷的兇狠地抽打着地面,發出“啪啪”的聲響,直攪得塵土碎石飛揚。
待塵埃落定之時,隻見楊忠正用一把泥土擦搓着手上的鮮皿,嘴裡還不停地“撲噗撲噗”向外吐着細沙和草葉。
那隻斑斓猛虎癱卧在他的腳下,早已沒有氣息了。
這一場人虎惡戰把宇文泰及部卒們看得心驚肉跳,目瞪口呆。
對于馳騁沙場骁悍的楊忠,他們早已熟悉了,而從未能想到他與猛獸的格鬥也如此英武。
宇文泰在驚歎之餘,既有感激,又有欣喜,像楊忠這樣的忠勇之士實在不可多得。
于是,宇文泰當即給楊忠賜字“掩于”。
所謂掩于,在鮮卑語中就是猛虎的意思。
賜姓、賜名、賜字乃鮮卑君王和貴族給予下屬漢旗将官的崇高榮譽。
楊忠得賜掩于,更是聲名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