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第537章 大勢成矣

南北朝之征伐天下 瘋子161414 3240 2024-01-31 01:13

  p

  隆安元年十月,趁謝琰兵敗身亡、朝廷聲威大墜,桓玄在心腹鼓動下,遂起兵造反。

  于是,一場事關晉室存亡的戰争正式拉開帷幕。

  江陵誓師後,桓玄親自操刀,撰寫了一篇文采飛揚的檄文。

  他讓人四下傳檄,曆數會稽王父子罪惡。

  “元顯父子為政多年,兵連禍結,天怒人怨。

  “二豎不思己過,怙惡不悛,玩天子于股掌之上,嫉賢能于朝野之間。

  “桓公英明果斷,仁義布于四海,恩德惠及三湘。

  “起義兵,清君側,肅朝綱。

  “所到之處,無不披靡。

  “若有擒拿兇魁者,賞千金,封萬戶侯。

  檄文發布後,引起朝野内外強烈反響。

  不得不說,會稽王父子專權已惹得天怒人怨。

  尤其當東南叛亂以來,更是激起無數仁人志士憤慨。

  因此,從某一角度來說,桓玄造反很是‘得’人心。

  假若他有其父桓溫一半手段,最終說不定還真能成事。

  但很可惜,桓玄志大才疏,做事瞻前顧後。

  按說誓師後,大軍應趁着敵人不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向建康。

  可桓玄不知怎麼想的,或許是出于謹慎,或許有其他考慮。

  總之,荊州軍行動速度實在是太慢了,簡直比蝸牛還慢,一天才前行不過數裡。

  桓玄行動遲緩,等于給了對手反應時間。

  司馬元顯一邊下令豫州刺史司馬尚之出戰迎敵,一邊下令戒嚴建康。

  而随着荊揚大戰一觸即發,建康内外人心惶惶。

  一些世家權貴、庶民百姓擔心被戰火波及,紛紛向西逃亡京口。

  但大多數人自知無法置身事外,隻好聽天由命般待在建康。

  也有極少數人不甘心坐視戰火燃起,想要憑一己之力平息荊揚沖突。

  ……

  “先生,先生,大事不好了!

  這天,司馬德文神色慌張地闖入驿館,面色蒼白地看着劉穆之。

  與司馬元顯行事激進不同,琅琊王要穩重得多。

  他一獲悉桓玄起兵造反,便立即意識到風雨飄搖的晉室即将面臨一場空前劫難。

  眼下天子像個木偶,不管是能力還是權力都無法化解眼前危局。

  而他又對司馬元顯戰勝桓玄沒有信心,隻好跑到劉穆之這裡來求援。

  “殿下莫急,慢慢說,到底發生了何事?
”劉穆之神色沉穩道。

  “先生有所不知,孤剛剛接到消息,稱桓玄已在江陵誓師,并發布了讨伐檄文,正舉兵向建康而來。

  “桓玄起兵了?

  劉穆之強忍内心喜悅,不動聲色地問:“什麼時候的事?
現如今局勢如何了?

  “司馬元顯已派豫州刺史前往迎敵,他本人正在布置京城防務。

  司馬德文三言兩語便将當前形勢與朝廷布置一一告訴給了劉穆之。

  劉穆之沉吟片刻問:“殿下怎不去召集朝臣商議對策?

  “唉,别提啦!

  “今日一早已有百名官員向朝廷請辭,還有一大半人稱病不上朝。

  “而會稽王府上下一片喊打喊殺聲,完全不考慮實際情況。

  “孤實在是沒轍,隻好來找先生請教對策。

  “萬望先生看在雍王面上,救一救天子和朝廷。
”說着琅琊王對着劉穆之長長一揖。

  “诶,殿下言重了,在下豈會袖手旁觀?

”劉穆之信誓旦旦道。

  劉穆之願出手相助,多少讓司馬德文放下心來。

  這些天來,他可是親身領教到了劉穆之厲害之處。

  甚至司馬元顯忍不住幻想,假若劉裕也在,配合劉穆之計謀,桓玄又何足挂齒?

  “殿下,如今形勢危急,而北府兵又深陷東南,暫時無暇顧及建康。

  “為今之計,隻有設法先穩住桓玄,等劉裕回師才有望徹底解決桓玄。

  “唉,孤也是這樣想的,但……”

  司馬德文一想到一意孤行的司馬元顯,氣都不打一處來。

  眼下朝中大權由司馬元顯把持,司馬德文雖然精明,背後又有劉穆之出招,但也隻能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

  而這一次司馬元顯躊躇滿志,一心欲拿桓玄建功立業,哪裡聽得進其他勸谏?

  劉穆之低頭沉吟半響,語氣凝重道:“殿下,今朝廷勢弱,必須盡量避免與荊州沖突。

  “不若您暗中遣一使者,暗攜天子旨意,秘密會見桓玄,設法勸其罷兵。

  “這桓玄能同意議和嗎?

  “不管結果如何,您總要試一試。

  “不然等桓玄打敗谯王,屆時再想議和,恐悔之晚矣。

  聞言,司馬德文起身在大廳來回踱步,想了半天想不出一個出萬全之策。

  從根本上來講,司馬元顯削藩荊州,符合皇室利益。

  若是時機成熟,琅琊王定不會跟桓玄講和,隻會将桓氏連根拔除。

  但眼前形勢很明顯,朝廷沒有實力對付桓玄,那就隻能選擇議和。

  與桓玄議和無疑是與虎謀皮,且其氣勢正盛,會坐下來和談呢?

  可不議和又能怎樣?
難不成眼睜睜看着荊州兵打來?

  算了,還是抓緊和談吧,或許這樣才能讓朝廷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當下司馬德文得了劉穆之指點,立即回宮向天子要了一道息兵罷戰的聖旨。

  而後他以齊王司馬柔之密使,讓其悄悄離開建康西行,準備與桓玄講和。

  ……

  “大人,您為何仗義幫琅琊王,這不是有違河西利益嗎?

  當司馬德文一離開,中郎将薛彤就向劉穆之表達了不滿。

  在薛彤看來,江東自是越亂越好,如何能讓荊揚兩方輕易罷兵呢?

  他可是很清楚,接下來河西目标是哪裡,當然希望江東越亂越好。

  如今他看到劉穆之對司馬德文傾心輔佐,不由心生不滿。

  “哈哈哈,薛中郎以為我是在幫朝廷嗎?

  “非也非也,我是在火上澆油。

  “屬下不明白。

  “薛中郎可知桓玄其人?
他這個人色内厲荏,缺膽少謀,又優柔寡斷。

  “假若朝廷表現出強硬态度,桓玄十有八九會選擇中途罷手。

  “相反,若是朝廷稍微一示弱,桓玄則立馬将會嚣張起來,不将朝廷放眼裡。

  “我讓琅琊王去講和,等于明白無誤地告訴桓玄:朝廷很虛弱,快點打來吧!

  “那……那萬一桓玄真跟朝廷講和了咋辦?

  “不會!
”劉穆之斬釘截鐵道。

  “啊?
大人如何會如此有信心?

  “哈哈哈,不是某有信心,而是某對桓玄有信心。

  “以桓玄過往表現來看,他絕無可能與朝廷講和。

  “退一萬步來說,即便桓玄願意,卞範之一定會阻止他。

  “這叫大勢所趨,由不得桓玄退縮、猶豫,不然他那些文武逼也會把他逼到建康來。

  後來事情果如劉穆之預料的那樣,齊王司馬柔之雖然成功見到了桓玄。

  可他不僅未能完成議和使命,還把自家性命丢在了荊州。

  當齊王那顆皿淋淋的人頭被送還建康後,所有人都意識到荊揚之間再無緩和餘地。

  薛彤則滿臉欽佩地看着劉穆之,對其所謀佩服的五體投地。

  而劉穆之正喃喃自語道:“大勢成矣!

  荊揚爆發沖突的消息很快傳遍天下,一時之間江東各地人心惶惶,赫然分成了三派。

  一派自然是忠于皇室的力量,他們紛紛響應朝廷号召,積極起兵勤王。

  而另一派則支持桓玄,在各地紛紛為桓玄搖旗呐喊。

  還有最後一派則保持中立,誰也不支持,安安靜靜待在一邊看熱鬧。

  但不管怎麼說,這一次桓玄起兵造成的影響,要遠遠超出上次王恭作亂。

  無數人或者勢力,都在關注這場荊揚沖突,都想從中牟取利益,連河西也不例外。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