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割據混戰不斷,這使得廣大人民飽嘗了戰亂之苦。他們十分渴望祖國能夠統一,國家能夠安定,社會能夠繁榮。
楊堅之所以能最後奪取北周政權,統一全國建立隋朝,和楊氏的世族地位有着直接的關系。楊氏家族從漢朝以來,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是名門望族。楊堅是東漢太尉楊震的後代。公元537年,楊堅的父親楊忠追随獨孤信投靠了西魏權臣宇文泰。後來,因在宇文泰執政和宇文覺建立北周過程中功勳卓著,楊忠被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封随國公。
公元541年農曆六月,楊堅出生在馮翔般若寺。傳說他出生時也有祥雲出現,然而青少年時期并不見其聰穎過人。由于高貴的家族地位,楊堅念書時上的是王公貴族子弟的專門學校。但是他與衆多的學生相比學業并不理想,常常被别人挖苦,他也深知自己在學術方面不行,時不時地自嘲“不曉書語”。
楊堅不善于念書,但是因為父親是功臣,楊堅在14歲就開始了政治生涯。在北周建立時,因父親楊忠功勞顯赫,楊堅被授予散騎常侍、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的榮譽職銜。當時執政的宇文泰非常賞識楊堅。第二年,北周取代西魏,楊忠為開國功臣,升為骠騎大将軍、加開府。同年,周明帝即位,又封楊堅為大興郡公。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19歲的楊堅被任命為随州刺史。公元566年,鮮卑大貴族、柱國大将軍獨孤信意識到楊堅前途無量,便把自己的14歲的七女兒嫁給了楊堅,更提高了楊堅的地位。公元568年,楊忠死,楊堅繼承了随國公的爵位。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楊堅立下戰功,又晉封柱國。第二年,楊堅出任定州總管,不久轉任亳州總管。
楊堅并無突出的功績,地位卻扶搖直上,逐漸引起一些朝臣和貴族的嫉恨。北周初年,宇文護專權,多次想除掉楊堅,都因别人的阻攔而沒有得逞。周武帝親政後,宇文憲曾勸他盡早把楊堅除掉,内史王軌也認為楊堅有反相,但周武帝都沒有予以重視,且又以楊堅的長女作為皇太子妃,進一步鞏固了楊堅的地位。
同時,楊堅也積極利用已有的社會影響,廣泛拉攏關系,以擴大自己的勢力。楊堅在做随州刺史時已與骠騎将軍龐晃結為莫逆之交。後來,楊堅做定州總管,龐晃任常山太守,二人交往更密。楊堅将轉亳州總管時,龐晃勸他就此起兵,建立帝王之業。楊堅握着龐晃的手說:“時機還不成熟啊。”至此,楊堅取代周武帝、自稱皇帝的願望溢于言表。
公元578年,周武帝駕崩,宣帝即位。楊堅的長女做了皇後,楊堅升任上柱國、大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加上年少的皇帝比較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沒有威信,于是,楊堅便開始準備取而代之。
周宣帝日夜享樂,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顧朝臣的反對,修建洛陽宮,緻使上下怨憤。楊堅便開始做取代周室的準備工作。有一次,楊堅與好友宇文慶談論時政,預感到北周的統治即将結束,對可能出現的動亂局面進行了充分的估計,并已經做好收拾北周局面的思想準備。
楊堅的活動也曾引起周宣帝的警覺和不安,他甚至曾想殺掉楊堅。但楊堅始終不動聲色,周宣帝既找不到借口,又不願意随便殺死自己的嶽父。
楊堅盡管表面不露聲色,但内心對周宣帝的猜疑也感到不安。楊堅為逃避周宣帝的猜疑,也想在北周動亂時握有實力,打算暫時離開朝廷,到地方上去掌實權。公元580年,時機到來了,周宣帝決定南伐。鄭譯便乘機向皇帝推薦了楊堅,由于皇帝對鄭譯向來都很信任,于是就任命楊堅為揚州總管。
不久,周宣帝病重,召見小禦正劉防、禦正中大夫顔之儀,準備托以後事。二人到時,周宣帝已經不省人事。然而,宣帝的長子宇文衍才8歲,年幼不能主政。劉防為以後飛黃騰達,便與鄭譯商議,共同拟定一個假诏書,稱周宣帝讓楊堅以皇太後父親的身份總攬朝政,輔佐周靜帝。楊堅握有诏書後,控制了京師衛戍軍隊,很快就基本控制了朝廷。
周靜帝即位後,以楊堅為假黃钺、左大丞相,掌握軍事、政治大權。楊堅深知自己的地位還不鞏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楊堅首先是建立自己的統治核心。楊堅自任丞相,設丞相府,拉攏真正具備政治才能的高頻等一幫人作為自己的親信。丞相府實際上已代替朝廷為真正的決策機構。楊堅利用掌握軍權的司武上士盧贲,用軍隊的力量暫時壓服了尚未完全清醒過來的朝廷百官。接着,他開始除掉皇室宇文氏的勢力。楊堅初執政時,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贊仍以皇叔身份居上柱國、右大丞相職,在朝廷中與楊堅平起平坐。楊堅指使劉防把他勸回家中,不要過問朝政,答應以後由他做皇帝,隻需在家裡等。宇文贊年輕無才,信以為真。于是楊堅排除了皇室中潛在的幹擾。
但這時真正的威脅是已經成年并各居藩國的宇文泰的5個兒子。他們既有實力,又有影響,一旦起兵,楊堅根本無法控制。在還沒有公開宣帝的死訊時,楊堅便借口召他們回到長安,收繳了他們的兵權印符。宇文泰5個兒子與雍州牧畢王宇文賢聯系,請他起兵,但宇文賢很快就被楊堅擊敗。楊堅明知是宇文泰5個兒子從中搗鬼,卻假裝不知,并允許他們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以此安定他們。宇文泰5個兒子看到外面指望不上,便尋找直接刺殺楊堅的機會。結果,刺殺未遂後,楊堅将其一一殲滅。
然後,楊堅宣布廢除周宣帝時的嚴刑峻法,停止洛陽宮的營建,以此取得臣民們的廣泛支持。這樣,楊堅在京師的統治已基本穩固。
接下來,楊堅一方面利用自己已經取得的政治優勢拉攏地方将領,對反對者進行分化瓦解;另一方面,投入自己所能控制的全部軍隊,經過半年的戰争,地方武裝反抗被全部平定,楊堅控制了北周政局。
從輔政之日起,楊堅要做皇帝已是公開的秘密。在平定武裝反抗的過程中,楊堅又為鋪平做皇帝的道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宣布自己由左丞相改任大丞相,廢左、右丞相設置,不久改稱相國;讓自己的長子楊勇出任洛陽總管、東京小冢宰,監督東部地方勢力;楊堅由随國公改稱随王,以20州為随國,封獨孤氏為王後,楊勇為世子,随王位在諸侯侯王之上;為進一步削弱宇文氏的影響,廢除所有對漢人的賜姓,令其各複本姓,這一措施得到漢人的普遍擁護。
公元580年年底,楊堅做皇帝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581年,楊堅派人為周靜帝寫退位诏書,内容極力稱贊楊堅功德,希望楊堅按照舜代堯、曹丕代漢獻帝的典故,接受皇帝稱号,代周自立。诏書由朝廷大臣捧着到随王府送給楊堅。楊堅假意推辭,經過朝廷百官的再三懇求,楊堅才假意同意接受。儀式結束,楊堅穿戴上皇帝的龍袍,在百官簇擁下坐上皇帝的寶座。
楊堅由繼承父親的随國公起家,進稱随王,故把自己新王朝的國号定為随,他又感到随字有走字旁,與走同義,不太吉利,便改随為隋,改元開皇,以長安為首都。
楊堅在天下基本穩定、政治機構完善後,接受大臣的建議,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皇權。
突厥原是活動于中亞一帶的遊牧民族,後來東遷,活躍在蒙古草原。在北齊、北周時,突厥經常向内地侵擾。楊堅初執周政時,采取和親政策,努力緩和雙邊關系。楊堅代周後,突厥力舉南侵,攻略甘肅和陝北一帶,楊堅于公元582年派楊弘、高頻等率兵出擊,打擊突厥的侵擾。楊堅為阻止突厥南下擾民,多次征發民衆大力修築長城,并加強防禦。後來,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西突厥向西面發展,東突厥接受隋朝的控制,北部邊防漸趨鞏固。
對于長期依附北周的後梁,楊堅開始時采取籠絡政策;當經濟和軍事實力有較大發展并做好了統一江南的準備後,楊堅就不能容忍在自己的疆域内再存在獨立王國。公元587年農曆八月,楊堅邀請後梁帝蕭琮到長安,借機派兵滅掉梁國。
楊堅建隋後,即開始做統一江南的準備。在鞏固了内部,緩和了與突厥的矛盾和滅梁之後,公元588年秋,楊堅共發兵五十多萬,東起海濱,西至四川,沿整個長江沿線水陸并進,向陳國發動大舉進攻。這時,陳國總兵力有數十萬之多,然而君臣整天生活在花天酒地之中,面對隋的全面進攻不甚重視。最終,後主陳叔寶及文武百官全部做了俘虜。南北朝時期持續兩百多年的分裂局面歸于結束,全國再次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