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明末求生

第472章 雙管齊下

明末求生 陳年腌菜 2204 2024-01-31 01:13

  呂維祺帶人離去後,劉凡也偷偷摸摸的帶着幾十個親兵悄悄的潛回了南京城。不過在走之前劉凡還是将李小虎這個心腹大将留下在了軍營中,并囑咐他看好這些“命根子”十幾萬石海鹽。

  返回田府之後,劉凡立馬派人将徐文爵請來,詢問他這段時間的損失情況。本來劉凡已經做好了損失巨大的心裡準備,但當徐文爵将情況一五一十的告訴他時,劉凡還是心疼的直抽冷氣。

  因為各地官府的突然插手,且一起行動,各地的鹽商或者家族根本沒有反應的機會。僅僅一天的時間,就有近一大半的勢力被官府以販賣私鹽的名義抓捕。除了蘇,杭,揚,南京,太倉等比較大的城市之外,府縣級的小城市各地的“盟友”勢力基本上已經消亡殆盡了。大批的人員被抓捕,海量的貨物被查收,劉凡一方不禁損失了大量的人員,就連貨物也是損失慘重。劉凡初步估計,僅僅是他自己的損失就達一百萬兩以上。更别說還有大批的人員等着他去營救了,要是連這些都算上的話,劉凡即便是赢了這場商戰,也要損失兩百萬兩白銀。如此慘痛的代價幾乎讓劉凡都有些發瘋了。

  敵人的反擊來的如此之快,如此之猛烈,而且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直打劉凡的七寸之處。雖然劉凡逼走了呂維祺保住了南京碼頭的倉庫這個根本,但因為準備不足還是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挨打一棒子卻不還手,這可不是劉凡的性格。仔細的考慮了很久之後,劉凡終于想出了兩條反擊的計劃。第一條就是收縮防禦,先保證剩下的盟友們的安全,然後繼續不間斷的向市場投放更多的膠州海鹽,用來沖擊市場,進一步壓縮兩淮鹽商的生存空間。讓他們也感受一下,損失大量财富的痛楚。這件事劉凡交給了徐文爵來全權處理,依靠徐家在江南的影響力劉凡相信徐文爵可以做的比他更好。

  而第二個計策就要依靠柳如是那邊了,經過這幾天的準備,柳如是也聚集了不少的朋友。加上柳冰兒的幫忙報刊的前期準備工作以及基本完成了。劉凡的計策就是想利用報刊的輿論作用,從側面打擊兩淮鹽商的聲望,讓他們成為江南百姓們痛恨和仇視的目标。進一步壓縮兩淮鹽商的生存空間。

  于是,在劉凡這個穿越者的操縱下,以及柳如是等人的大力宣傳下,借着膠州與兩淮鹽商之間的這場影響巨大的争鬥,第一份報刊“江南時報”新鮮出爐了。

  柳如是借着自己在江南學子們中巨大的影響力,廣邀好友,聯合董小宛,李香君等十餘名秦淮河最為出名的江南名妓一齊發力,舉辦了一場極為盛大的報刊創刊儀式。在劉凡的默許下,柳如是以免費的方式,向整個江南士林以及百姓派發第一期的“江南時報”。

  這個時報的一開始先是全方位的報到了這次影響到江南百姓生産生活的鹽商之争,接下來就是柳如是以自己的名義刊登了一份名為“不義之戰”的評論文章。

  這篇文章中,柳如是以較為中肯的語氣叙述道。在大明當下最大的商業集團是麇集揚州的兩淮鹽商。而在鹽商中,人數最多、勢力最雄的又是徽商,他們幾乎壟斷了兩淮所産食鹽的全部流通過程,揮金如土,富埒王侯。

  維持其奢侈性消費的經濟來源,無疑是其攫取的巨額壟斷利潤。其主要手段之一是用不等價交換和放高利貸剝削竈戶,兩淮(鹽)額引一千六百九十萬有奇,歸商人十數家承辦,以每引三百七十觔計之,場價止十文,加課銀三厘有奇,不過七文,而轉運到漢口以上,需價一百五、六十不等。計算場價,每鹽一斤,不及十文,而轉銷各處,竟至數十倍之價。

  他們憑借食鹽運銷的壟斷權和手中的雄厚資本所攫取到的巨額壟斷利潤。而這巨額壟斷利潤,主要是通過剝削竈戶和廣大平民百姓而得來的。他們攫取利潤、窮奢極欲的過程,也就是竈戶和廣大平民百姓遭受剝削而日趨貧困的過程。

  兩淮鹽商如此,膠州鹽商也不例外。這兩方鹽商,純屬一丘之貉,他們都是利用鹽價的壟斷優勢從普通百姓手中攫取巨額财富。不過,與兩淮鹽商相比膠州鹽商的情況還好上一些,最起碼他們不會用摻雜着泥沙的粗鹽巴來坑害百姓。

  衆所周知,鹽價之所以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耗費在運輸的路途上,而兩淮鹽商,守着江南産鹽之地,卻一味地隻知道提高價格,牟取暴利,坑害江南父老,其行徑實在令人發指。最最讓人心痛的是,兩淮鹽商每年從江南鹽業市場攫取幾千萬兩的白銀,但上繳朝廷的稅賦卻隻有區區幾十萬兩。這些人如此自私自利,完全不知家國天下為何物,實在是讓人有些不齒。作為一個江南普通百姓,如是本人對這些人也是分外的厭惡,所以如是才要揭露這些人的醜惡行徑,讓幾百萬江南百姓們都知道他們的本性。

  這次膠州鹽商跨海而來,用品質極好的膠州海鹽來沖擊江南鹽業市場,對于普通的江南百姓們來說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最起碼從今天起,江南的廣大百姓們再也不用忍受着兩淮鹽商的盤剝,卻要吃着那些摻雜泥沙的粗鹽巴了。而且因為膠州鹽商的沖擊,江南的鹽價也一降再降。可以預見,未來有了競争之後,江南的鹽價勢必會降到一個極低的價格。對于江南百姓們來說,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的福音。

  最後,柳如是以充滿幸災樂禍的口吻說道,雖然這場争鬥的兩方都不是什麼良善之輩,但是他們之間的争鬥卻以另一種方式造福了幾百萬江南百姓,不得不說這是一件極為諷刺的事情。這場争鬥收益的是江南百姓亦或者是跨江而來的膠州鹽商,那麼誰才是其中最大的失敗者呢?答案不言而喻了。雖然本地的商人敗給了外地而來的鹽商,但如是本人卻不得不說一句,膠州鹽商,幹的漂亮!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