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重生明末當皇帝

第031章 :壟斷意圖

重生明末當皇帝 夏烽原 3015 2024-01-31 01:13

  天啟元年三月中旬,徐光啟、孫傳庭二人首先對兵員進行了徹底的核實。

  但凡是吃空饷、虛冒、役占的兵員,全部都裁撤了。不過倒是沒有追究什麼責任,這要是追究起來,京城還真要亂了不可。

  到了明末時期,貪污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了,貪污點小錢那已經不叫貪污了。曆史上魏忠賢就是靠大打反腐牌,才把東林黨那麼多官員弄下獄的。東林黨則表示,你防禦過當了。

  京營之所以會不堪一用,自然也就是那些武官和文官們大肆貪贓的結果,牽連起來有點範圍太大了。所以這次整頓,也就是核實兵員,并未對那些勳貴、文官進行追究。

  一番整頓下來,三十萬多萬人的京營,變成了二十二萬,其中不少還是老弱病殘。又是一番核實之後,能戰者不過五萬人。剩下的十七萬人,身體素質都不達标。

  随後朱由校下了一道聖旨,京營于京城外開墾軍屯。每戶給地50畝,牛一頭。

  這個聖旨一宣布,京營士兵大為振奮。

  那可是五十畝地啊!而且如果是水澆地的話,每畝産麥2石絕對是輕輕松松的,一年下來完全不愁吃穿。

  分出來的十七萬京營士兵,随後有将近十六萬願意參與屯田。每戶給地50畝,相當于要開墾800萬畝荒地。

  然而此時的北方,荒地還真是遍地都是。

  北方老百姓并非不懂修繕水利,而是沒有人組織他們修繕水利。在過去繳納天賦還是直接繳納糧食的時候,地方政府的倉庫裡糧食多得甚至放着變質。進而也就能夠拿出足夠的糧食來組織老百姓修繕水利,加上之前的徭役是必須到的。如今的徭役,則變成了交錢就可以了。地方人口的瞞報,加上通貨膨脹的産生,徭役方面的政府建設能力急劇下降。

  沒有政府組織百姓修繕水利,往往一年地就荒了,二年老百姓就往外地遷徙,三年就土地全荒,老百姓也走光了。

  整個河北地區,荒蕪的土地超過三千萬畝。

  朱由校下旨開墾軍屯,馬上得到了武官集團的支持,這些土地要是開墾出來,那就是一塊大肥肉啊!日後他們就可以進行侵占,把軍屯土地變成他們的私人土地。

  隻是這些武官們不知道的是,朱由校同樣也盯着這些軍屯土地。開軍屯之前,朱由校自然也想到了這些武官、勳貴們想要瓜分這些土地。對此朱由校表示無比淡定,到時候他也把軍隊編練出來了,誰敢在他面前跳,那純粹就是找死,正好給朱由校殺豬的理由。

  軍屯成本較低,或者說是不需要朱由校從内帑支出太多的成本。京營士兵有朝廷軍饷,就是一個個免費勞工,不像那些流民開墾土地的時候,還要皇家出糧食。

  給耕牛一頭,則是大明皇家銀行的無息貸款。

  在皇帝下旨,勳貴、武官的支持下,以及大明皇家銀行的貸款之下,軍屯非常順利的就開展了起來。十幾萬京營士兵開出城外,拿起工具開始修繕水利、開墾土地。一旦京營這八百萬畝土地開墾出來,就算一畝土地産糧1石,每年也能給朝廷帶來160萬石糧食的收入。

  軍屯由徐光啟負責,皇家農業公司進行協作。大量的荒地被圈了下來,然後疏通河道、修築水塘、水坡、水渠。這些設施修繕好了,一片片水澆地就出來了。一些土地甚至可以變成水田,從而種植水稻。

  北方同樣是可以種植水稻的,隻是水田不是那麼普遍,所以規模遠不如南方,但并不意味着不能種。

  水澆地的小麥産量,普遍都能達到2石左右,最後磨成面粉,都有1石以上。旱地的小麥産量就真的全靠天吃飯了,碰上幹旱什麼的,畝産小麥幾十斤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這就是有水利與沒有水利的本質區别。

  有了水利設施的土地,能夠做到旱澇保收,并且産量有所保障。有些土地就算不能旱澇保收,起碼抗災能力也強上很多,如果配合紅薯的種植,基本上就不可能出現饑荒了。

  紅薯推廣自然也在這次荒地開墾之中,此時已是春季,很多正在開墾的土地,在用耕牛将泥土翻過兩遍之後,便将紅薯藤插在了地頭。

  很多農民都沒見過這玩意,感覺很新奇。種下去的紅薯,隻需要剛開始的時候進行澆水,等紅薯藤紮根生長之後,基本上就不用管了,而且極為耐旱。實在旱得不行,放一兩次水進來就可以了。

  京營的軍屯,以及皇家農業公司的皇帝開墾面積,加起來将達到1300萬畝,每年可以增加1300萬石糧食。而明王朝的田賦稅收,此時也僅有1900萬石。

  曹金玉的糧行随着屯墾規模的擴大,生意也不斷增加。

  那些參與荒地開墾的流民、佃戶、京營士兵,他們的口糧都是濟民糧行供應,而此時朱由校開始編練京營,京營士兵的糧食所需也變成了由濟民糧行供應。官方訂單随之增多,很快就超過了四百萬石糧食。

  這天曹金玉來到紫禁城觐見皇帝,兩人開始暗中商議起了更加賺錢的糧食零售。

  “皇上,僅京城就有55萬戶,219萬人,每年所需糧食起碼有500萬石。如果我們能把其他糧行都排擠出去,每年起碼有上百萬兩銀子的利潤。還有天津、太原、濟南、開封、西安等北方城鎮,人口加起來超過千萬人,若是我們能把這些城鎮的糧食供應都壟斷了,那每年能賺的銀子肯定海裡去了。”曹金玉有些興奮的對朱由校說道。

  朱由校聽了兩眼放光,不過朱由校可不是腦子發熱就不顧一切的,仔細想了想,問道:“那糧食的運輸、加工方面,你能保證跟得上嗎?”無錯小說網不跳字。

  “這個,微臣剛開始着手。”曹金玉有些讪讪然,朱由校問道:“那你有什麼打算?”

  “微臣打算采用水力加工糧食,以降低工本。運輸方面則以水運為主,陸運則用四輪牛車。”曹金玉回答道。

  朱由校穿越過來也半年時間了,對這個時期的運輸工具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這個時代的中國,還是以水上船運為主的,畢竟船運成本足夠低。而陸地運輸,馬車基本上是二輪的,牛車才是四輪的。

  這種四輪牛車,也有轉向裝置,不過屬于‘半成品’級别。因為牛速度慢,所有這種半成品的轉向裝置已經足夠用了。牛車的優點就是挽力強,遠勝于馬車。

  中國沒有四輪馬車,顯然并非是技術達不到,而是四輪馬車競争力不夠強。畢竟亞洲馬匹體型較小,不像歐洲那些重型馬适合拉車。而且歐洲人的水運也不如中國這麼發達,所以歐洲四輪馬車有發展空間,并且技術能夠不斷進步。

  四輪馬車在中國因為沒有競争優勢,所以失去發展動力。

  為了壟斷北方商品糧市場,朱由校很快和曹金玉來到了大明皇家軍工廠。

  沈陽陷落前,朱由校從沈陽調出了三千多名工匠,使得皇家軍工廠的工匠規模變得很是龐大了,完全不缺人手。很大一部分工匠開始軍轉民,生産各種農具之類的東西。

  接着朱由校在軍工廠内成立了水力機械研發部,以及一個馬車研發部。水力機械能夠降低糧食加工成本,也可以降低軍事裝備生産成本,是必須研發的。

  馬車方面倒是比較簡單,四輪馬車不過是采用一個比較簡單的轉向裝置,另外用承軸增加穩定性,用彈簧減少颠簸。

  馬車這種東西,運輸成本還是高于牛車的。優勢就是速度較快,比較适合軍用。而改良後的四輪馬車,效率會有所提高,倒也能降低一些成本。

  技術的進步,使資本可以進一步壟斷市場。

  朱由校解決了商品糧運營過程中的技術問題,接下來才是如何把其他糧行排擠出市場的手段問題。

  PS:感冒惡化,好難受!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