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重生明末當皇帝

第306章 :經營山東

重生明末當皇帝 夏烽原 3515 2024-01-31 01:13

  為了應對災害頻發的問題,朱由校在漢皇黨内部下達了制定救災機制文件,并傳達到了各個新政地區,讓漢皇黨官員開會研究。

  文件中明确提出,地方受災的時候,官府應當第一時間做出反應,調集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對受災百姓進行救援。要盡最大努力,最大程度的減少百姓損失。同時提出了一個觀念,那就是在一切的問題面前,應當保障所有百姓的基本的生存權利。而以大明當前的生産力而言,百姓的基本生存權便是能吃飽肚子,繼續活下去。

  基本生存權是一種随着生産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概念,如果是在生産力比較低的條件下,那麼基本的生存權就是吃飽肚子。如果在生産力不斷發展的條件下,那麼基本生存權還包括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

  基本生存權是社會主義的理論,例如後世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前期,國企的那些員工當中有些光拿工資不做事,當國企卻沒辦法開除他們,也沒辦法降低他們的工資,不管這個員工做了多少事情,都保障了他的基本生存權。

  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都是一種理想的狀态。西方人搞市場經濟,理論上他們應該是充滿競争,不求上進的企業就會被淘汰。但事實上西方人很容易出現壟斷寡頭,很多競争就根本不存在了。

  理想化的東西在現實面前是很難實現的,因此後世的中國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新道路,就是開始尊重現實,不再搞理想主義。通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人又不同于蘇聯的新模式。

  此時朱由校統治下的大明,實際上也正在走上這麼一條道路,官方主要推行社會主義觀念,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權,同時又搞市場化經濟,兩者結合之後就不會導緻過度理想化。從而走上一條比較平衡的發展路線。

  至于帝制,與這種社會主義新道理并不沖突。同時社會主義新道路也更符合皇帝的利益。因為走理想主義的社會主義,就會出現很多問題。而走理想主義的市場經濟,又會如同西方那樣。資本家為了利益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國家打仗出了問題,經濟出了問題,皇帝反倒出來背鍋。

  選擇後世的社會主義新道路模式,即管老百姓死活。也有一定的市場經濟調節民生。皇帝權力不會太過至高無上,但又有能力控制局面。而商人地位既不會太低,也不會讓商人操縱國家。

  隻要商人沒有辦法操作國家,就不會如同後世第一次打世界大戰那樣,打完之後好幾個國家的帝制直接完蛋。也不會出現因為商人隻顧自身利益而去損害國家利益,把一個世界霸主折騰成一個二三流國家。

  因此朱由校要在新政區域推行社會主義核心理念,又要搞以國有資本為主導地位的市場經濟。

  救災機制一旦形成,日後出現什麼天災,就按照這個流程去做就可以,不至于被弄得暈頭轉向。

  在朝廷的一番大力救災之下。天氣六年的夏播受地震影響并不是太大,地震對農村地區的破壞還不是那麼嚴重。

  地震死了人那也沒辦法,隻要不餓死人,那也就不會亂,因此夏播還是要充分保障的。

  因為遼東地區開始可以産出商品糧,夏收過後朱由校在山東地區加速了道路、水利的基礎設施建設。

  山東自年初開始進入新政改革,半年下來已經大體上改革完畢,從巡撫到州縣官員,大部分都被換成了漢皇黨官員。朝廷對山東的掌控能力大大提升。同時警察局、武警部隊、法院、稅務局也都陸續成立。

  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了山東可能會被劃歸新政地區,但朝廷并沒有正式宣布。因此倒也顯得平靜,隻不過暗地裡已經起了一些波浪。

  山東是沿海省份,商品糧和漁産容易運輸到達,因此可以将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從而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工業生産當中。所以朝廷加快了山東地區的道路、水利建設,并不會因為大量農民開始到工地上做事而導緻饑荒的産生。

  隻要道路設施和水利設施修起來,山東日後都不會出現什麼饑荒了,即便是受了災,也能從外省調入大量商品糧和大量的漁産,有了商品糧和漁業資源的支撐。山東就會成為一個發展工業的良好區域。

  後世山東工業實力可是很強的,工業主要以重工業為主。

  山東在發展機械制造、造船業、化工業等方面都很有優勢,同時山東地區的農業資源也還是比較豐富的,擁有1.6億畝的耕地。

  山東的糧食作物主要就是小麥、玉米、紅薯,種植面積在一億畝以上,經濟作物主要就是棉花、花生,種植面積在三千畝左右。

  玉米和紅薯經過這幾年的推廣,在山東的種植面積大大增加。而棉花的種植面積也因為對商品棉的大增,而擴大了種植面積。同時山東地區,也有不少的荒地。

  修建道路和水利,對山東的農業就很有促進作用。如此一來,農産皮能夠很容易的運輸出去,農業生産資料也能很好的運到農村。而水利設施的大量修建,則可以提高農業的抗災能力和産量。

  修建道路和水利還能增加農民的收入,讓他們能夠有錢購買得起農機和優良農作物品種的種子,同時因為道路和水利狀況的改善,農民在農業上投入的精力就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去工地上賺錢打工。

  自從山東官場開始改革以來,山東地區的徭役一夜之間就不見了,官府根本不提徭役的事情了。什麼工程開工之後,農民到工地上做事都有工錢可以拿,還有夥食供應。而且工錢給得還不少,一天有三十五文。

  而且工地數量開始變得越來越多,到處都在修路、修水利,并且開始在各省招收工人。

  在農村沒辦法獲得足夠生存資源的人們,紛紛前往工地上做事,工地上的工錢可以讓他們很快就能吃飽肚子,并且還能存下一些錢。

  發行了紙币之後,朝廷修建工程什麼的,就有足夠的錢了。隻要糧食能夠供應的上,就可以不斷增加工地,至于貨币發行了多少,還是取決于生産的多少。

  建設規模增加,就需要增發貨币,同時就會減少農業從事人口,從而造成農業生産規模降低。但在有足夠糧食的情況下,規模就可以不斷增加,到達一個臨界點之後就如果再繼續增加,那麼就會造成糧食等商品的供應短缺,進而造成物價上騰。

  較小的物價上騰,反而能夠刺激生産,起到一個良性的作用,而物價瘋狂上騰,則會大幅度的削弱老百姓的購買能力,進而造成民生問題。

  因此貨币增發多少,是取決于供應商品的規模和速度。貨币增加之後,流向何處,又在于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此時朝廷增發貨币,為的就是發展經濟,提高民生和抗災能力。

  天啟六年前往東北地區務工的人員增加了不少,随着山東開始有大量建設項目的開工,也有不少務工人員前往山東地區。

  而在河南、陝西、山西地區,同樣也有工程在建,那就是貫通北方各省的公路主幹道工程。這條路修好之後,就會開始修建支線道路,同時還會往甘肅方向修建主幹道,從而使北方交通條件有較大改善。

  在天災不斷的環境之下,這些工程建設項目的開工,無疑也給災民提供了一條餓不死的出路。隻要到工地上去打工,肯定是餓不死的。

  隻要餓不死,地方上就不會亂。

  至于糧食供應,東北地區未來幾年之内就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商品糧供應基地,同時南洋地區也會開始大量向大明本土輸入糧食等農産品。到時候就可以動員更多的工人和農民投入到建設當中去了。

  隻要把北方各省的道路、水利設施修建起來,再把生産出來的糧食抓在官方手裡進行調配,任憑天災再頻發也餓不死人。

  完成這個目标,明王朝就不會走向滅亡。

  這個目标對于朱由校來說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了,因為已經走在實現這個目标的軌迹上了。穩定了北方之後,就可以全面解決南方的問題,改變南方如今貧富差距懸殊的問題。

  能夠達成這個目标的根本依仗還是軍權,朱由校回到京城之後,便開始大刀闊斧對北方各省的軍事進行改革。

  北直隸、山東兩省衛所被裁撤精光,同時九邊再次被裁撤了兩個鎮,剩下四個鎮邊軍,兩年内也會被徹底裁撤。

  裁撤邊軍的手段依舊是移民,将這些軍戶移民到東北去,那裡還有大量耕地沒有開發出來。

  不過越往北,基礎設施越差,這是制約移民重大因素之一。

  基礎設施差,有農業資源也沒太大的作用,這意味着農産品可能都運不出來。而随着遠洋商船規模的不斷增加,朱由校開始動了向澳洲移民的念頭。

  大明在澳洲雖然也沒有什麼基礎設施,但卻可以先向澳洲沿海移民,運輸成本最低的就是船隻,隻要有足夠的商船,開發澳洲沿海地區還是比較容易的。而北方百姓也比較适合移民到澳洲東南部地區,那裡适合種植小麥,同時澳洲也适合放牧。(未完待續。)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