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三國之軍閥

第一百零九章 神鳥的由來

三國之軍閥 奮發的青蛙 3199 2024-01-31 01:13

  作為徐州士人的代表,陳珪無論是年紀還是威望都擺在那裡,所以很多時候,陶謙在做出重大決定的時候,都會征求一下陳珪的意見。

  陳珪雖然老邁,但卻不是一個墨守成規之人,不然當初陶謙上任之際,他也不會率衆迎附,雖然他也有保全家族念頭,但他更懂得如何迎合大環境。

  在他看來家族顯然與國家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一個動蕩的時代,一個豪門家族要想保全,首先要占着大義,其次則是依附一個強大的實力,再則擁有一支自己的力量。

  這三點若是都違背了,那麼也就離取死不遠了。
大義就是對朝廷盡忠,以前陳家是依附陶謙這個徐州刺史的,包括現在陳珪也并沒有完全違背這個原則,不過因為陶謙年歲的增長,以及表現出的一些執政理念,與陳珪有了矛盾,所以陳珪才漸漸起了扶持一個新的代表人物。

  而韓烈的出現,顯然是附和他的要求,扶持與依附對陳珪來說兵不沖突,眼下韓烈顯然不值得自己依附,那麼扶持就是最好的選擇,若将來韓烈成長起來,那麼扶持也可以轉變為依附。

  陳珪不是沒有想過建立一支自己的力量,但主要是他發現家族子弟之中,并沒有人具備統帥的英豪,既然缺乏這樣的人才,卻仍然勉強建立這樣一支軍隊,結果隻會引起他人的猜忌,還會引來他人的窺視,這在陳珪看來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面對陶謙的詢問,陳珪微微擡頭,席地而坐的他挺了挺腰杆,露出疲憊之色的雙手作揖道:“吾沒有意見,徐州的安定關乎百萬徐州民衆的安居,既然韓子揚是個不安定的因素,适當的削弱也不是不可。

  “嗯,此事就這麼辦,立即着人前往開陽,許下好處,讓臧霸出兵攔截。
”陶謙的耳根軟是出了名的,雖說他性情溫和,但他卻向來重名士而輕寒族,從他在徐州任官以來,重用世族望門子弟就看見一般。

  凡是世家望門子弟,陶謙幾乎不論才華,一律任官啟用,至于寒族子弟,任你才華橫溢,也難有出頭之日,在看他的議事堂上,曹家王家子弟個個顯貴,尤其是曹豹兄弟數人,個個昏聩無能,卻都占據要位就可見一斑。

  在看治下的第一文官王朗,此人雖然是經學大師,頗有才名,但此人除了引經據典别出一格外,無論是謀略還是政才都與他的名聲不符。

  更重要的是陶謙雖然重用王朗,可王朗的心中卻是對漢室懷有忠義之心,在陶謙座下為官,不過是作為他的進身之階罷了,他的志向可不是做一個幕僚,而是在朝堂上,或者執掌一州郡之地。

  而針對韓烈,倒不是他的私心,作為一個經學大師,學識王朗還是有的,在他看來韓烈所作所為,比之昔日的臧霸等泰山群寇,圖謀無疑更大。

  聚民衆,收民心,築堅城,練精兵,這樣的人假以時日,必為枭雄之輩。
作為一個漢室的鐵粉,他自然是不想看到韓烈這樣人物崛起,所以趁他崛起之時,順手把他給打壓下去,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陶謙在做出決定之後,這次刺史部的會議也随之散會。
離開之後的糜竺,猶豫再三,始終無法做出決定,要不要派人通知韓烈,陶謙已經做出制裁他的決議。

  回到府邸之時,糜芳見大哥愁眉不展,遂跟着他進了書房,問道:“大哥,何事如此煩悶?

  “韓子揚有麻煩了。
”對于弟弟,糜竺倒也沒隐瞞。

  “那可如何是好?
咱們現在跟他可是有數千金的生意往來,現在他們的商隊重心,可都在利城往返,再說小妹也還在利城,若韓子揚一出事?
咱們勢必受到連累。
”糜芳一聽,臉色也是大變。

  “子方,依你之見,我們該不該知會他一聲?
”糜竺沉吟之下,心中隐然有了決斷,但嘴上卻還是有着一分遲疑。

  “可韓子揚如今人在何處,我們都不知道,如何知會?
”糜芳遲疑道。

  “利城留守的徐校尉,必然與韓子揚保持着聯系,隻要我們把消息送過去,他應該能夠安排好的,若真出什麼差錯,那麼我們也沒有辦法了。
”糜竺堅定的道。

  “那好,我這就讓人用密信通知小妹,讓她去安排吧。
”糜芳點點頭,對于大哥的決定,他從來都沒有懷疑過,從小到大,糜竺做出的重大決定,都從來沒有出差過,這一次糜芳相信大哥既然選擇韓烈,那麼顯然不會是一次沖動。

  同樣在郯城的陳珪别院内,陳珪回到府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返回書房,給兒子陳登寫了一封迷信,讓快馬連夜送去了淮陰,此時的陳登已經上任淮陰縣令一職。

  陳珪這封密信内容,同樣是一封洩密信,之所以送給兒子陳登,自然是因為陳珪不想讓人知道,他做出的決定。

  淮陰城距離利城快馬加鞭不過一夜路程,接到密信的陳登,立即派出心腹,把密信送去了利城,以至于徐州刺史府内的做出的決定,僅用了兩天便送到了利城留守的徐榮手上。

  接到消息的徐榮,立即召集典韋都尉國淵,以及縣丞王豹三人,準備商讨應對之策。
而在之前,徐榮卻通過韓烈數日前,派人送來的一隻雀鷹,把這封絕密文書,傳遞了出去。

  僅僅一天時間,剛剛出了琅琊郡的韓烈,就接到了雀鷹送來的文書,獲悉陶謙竟然還是對自己生了嫌忌,并有意督促臧霸等泰山群寇與自己相争時,韓烈輕歎一聲,苦笑的自忖道:“都說陶謙是個老好人,可誰又知道,這老小子沒到絕境的時候,可也是個一方豪傑好不?

  “主公,這雀鷹可是個好寶貝喲,數百裡之地,僅僅一日時間,消息就傳遞了過來,若是人力傳遞,沒有三天根本送不來,而且沿途還要規避巡哨檢查,有了這雀鷹,軍情傳遞,那可就是轉瞬即到,這對前方的指揮機動可是有着驚人的效果啊。
”當初張瑤歸降之時,把她們訓練的五隻雀鷹一并帶了過來,當初韓烈就意識到這幾隻奇怪的鳥類的珍貴,所以就派人給徐榮送去了一隻,作為傳遞消息之用。

  這雀鷹身體也就一隻拳頭大小,通體毛發呈灰褐色,嘴巴尖銳,飛行迅捷,能夠一日飛行千裡,能夠敏銳辨别來回的方向,雙爪鋒利,能夠捕食野鼠田雞以及小型蛇類,喜歡吃肉,别看他們的體重不足兩斤,但一頓能夠吃下超過體重的肉食,同時也可以保持一天一夜可以不吃任何食物而繼續飛行。

  這雀鷹韓烈在後世并沒有見過,不過從形體和吃食來看,應該屬于鷹科,有點像後世的鷹隼。

  但這幾隻小家夥卻是頗有智慧,除了張瑤帳下的六個女武士以及張瑤本人外,别人根本指揮不動它們,喂食也不吃。

  用張瑤的說法,這五隻雀鷹,她們幾個可是花費足足一年半的時間喂養長大訓練的,當初在太行山為了捕捉這些幼鳥,她們姐妹一共死了三十多人,一度捕捉二十多隻幼鳥,但真正成活的就這五隻鳥。

  之所以張瑤她們會選擇馴養雀鷹,也是因為據他父親遺留下的《太平要求》古卷上有記載,說女娲山有神鳥,能日飛千裡,能夠辨别方向,聽懂人言……

  當初張瑤也是意識到這雀鷹的價值,而正好當初張角在巨鹿兵敗病逝,張瑤帶着一隊黃巾力士和女刺客在太行山山中避難,恰巧遇到雀鷹,才知道書中記載的女娲山,怕正是太行山山脈的一座。

  看着張瑤和貂蟬帶着雀鷹離開大帳的背影,徐晃吃驚的驚歎道。
而大帳内的趙雲、典韋、太史慈等人也是一臉異色,如此神奇的鳥類,他們也都是第一次見識。

  就連郭嘉也是目露精光的贊道:“有此神鳥,勝過雄兵十萬矣。

  郭嘉這話雖然有些誇大,但卻并不是沒有半點根據,要知道在古代,行軍打仗最大的困難,往往是無法最快的把軍情傳遞下去,甚至有時候兩軍迎面撞上,方才敵人到了面前。

  别說在古代,就是後世,第一手的信息無論是在軍事還是商業上,都是無可估量的價值。

  就好比現在,陶謙做出決議後,派出的使者還未趕到開陽,遠在琅琊的韓烈,卻已經接到了消息,這就等于搶到先機,接下來他自然有足夠的時間來應對此事。
相反若沒有雀鷹傳遞信息,隻怕等到韓烈知道消息時,臧霸等泰山群寇的軍隊,已經殺到了他面前,主動做好迎擊準備,比被動迎敵的勝算無疑要大上一倍不止。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