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後,王府裡的太醫來給黃氏診平安脈,沒有見到黃氏,這才得知黃氏出城小住了。
這件事情李太太是最清楚的,江婆子送太醫出來的時候,剛好遇到李太太。
太醫得知這位是李思南的太太,便與李太太見禮。李太太添油加醋,把沈家那位養女數落一番,又說沈太太失去了含辛茹苦養大的女兒,是如何如何傷心,這才離開這處傷心地,去城外暫住。
其實李太太壓根沒有見到沈太太,這些全憑她自己的想像。
太醫自是不疑有他,回府後就禀告了秦王。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衆人雖然不知道一清道人做過什麼,但是也猜到秦王和他離了心,否則一清道人的後事也不會草草了之。
一清道人死後,李思南的地位便水漲船高,他是聰明人,得之自家太太在太醫面前嚼了舌頭,待到秦王問起沈家養女的事時,他便從中周全,于是秦王也就沒有再問,而沈家養女已經認祖歸宗離開西安的事,從此便闆上釘釘了。
沈彤并沒把這事放在心上。黃氏和欣妩剛剛離開,她就讓李太太得知了此事,便是為了以後在秦王面前有人周全,這些都是她計劃好的。
她的精力放在了朗月身上。
根據剛剛得到的消息,朗月還在孟家。
最初,孟老爺是想用他來報複一清道人的,可是一清道人死了,朗月便成了一顆廢子,至于究竟是誰把朗月送到孟家的,孟老爺暗中讓人查過,孟太太的遺物送回來的路上,曾經因為誤了時辰,在城外耽擱了一夜,想來就是那個時候被人掉包的。
孟老爺想把朗月殺掉以絕後患,但如今孟家是衆矢之的,前一陣孟家已經死了很多人,這些人是殺給秦王看的,秦王自是不會讓人去查這些人的死因,可是隔了這麼多天,如果孟家再有死人擡出去,那就不一樣了。
好在今時不同往日,一清道人已經死了,待到這件事平複下來,他再把朗月的屍體往亂葬崗一抛便行了,至于現在,朗月便成了孟老爺的出氣筒。
原本多好的一局棋,女兒進宮,一躍龍門,一旦得寵,孟家便能父憑女貴揚眉吐氣,可是全都被一清道人給毀了,不但賠進去孟太太和一衆忠仆,還讓這麼多年在秦王面前得來的好印像蕩然無存。
每每想及此事,孟老爺便邪火攻心,以前他隻能拿家裡小厮丫鬟出氣,現在有了朗月,他終于可以盡情喧洩。
孟老爺是讀書人,可是抽起鞭子來毫不手軟,好在他畢竟隻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抽上幾鞭子也就沒了力氣,否則朗月的小命早就跟着一清道人去了。
盡管如此,朗月身上也是舊傷未愈,新傷又起。
許安問沈彤:“要不要把人搶出來?”
沈彤想了想,道:“把他搶出來以後呢?”
許安一時無語,他并不知道朗月的真實身份,他也不知道沈彤和黃氏的真正關系,他的想法和孟老爺不謀而合,一清道人活着的時候,朗月還有點作用,如今一清道人死了,朗月就是個沒用的人了,他們沒有必要為了一個沒用的人去冒險。
而沈彤的想法卻有些矛盾。
她有很多不明白的事,這些事和朗月有關,和欣妩有關,可是他們卻又沒有真正參與。
她想殺了他們,可是一旦他們死了,很多事便再也無可查起了。
她對許安道:“再等等吧,既然孟老爺一時半刻不會殺死朗月,那麼當初把朗月送去交給他的人,必然還會出手。”
許安會意,便加大了對孟家的監視力度,恰好前陣子孟家死了很多下人,府裡人手不夠,要在外面采買一批人,為了安全起見,孟老爺讓管家采辦的都是十來歲的小孩子。
韓無忌便在其中。
原本沈彤屬意阿少,朗月沒有見過阿少,阿少進去更加保險。
可是韓無忌和小妹自告奮勇,他們說阿少不能耽誤功課,他們可以代替阿少去孟家。
最後沈彤讓韓無忌進去,小妹的年紀太小,一旦出事,她沒有自保能力。
韓無忌很高興,他對沈彤道:“如果我死了,你們不用難過,我是報恩,我死得其所。”
沈彤微笑:“你是死得其所,可是我以後就少了一個幫手,所以你最好活着回來。”
韓無忌一怔,随即便點點頭:“那我就活着回來吧。”
沈彤望着韓無忌離去的背影,若有所思。
她常去慈安莊,慈安莊裡有很多孤兒,他們當中,有的是陣亡兵士的遺孤,還有的就是出自戰争中死去的尋常百姓之家,沈彤對這些孩子非常熟悉。
無論是韓無忌,還是阿少和小妹,他們和這些孩子不一樣。
當初在那條小巷子裡,沈彤第一次見到他們,便感覺到他們的不一樣,時至今日,他們留在自己身邊,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
她曾經托人查過他們,可是在一個到處都是孤兒的小鎮上,想要查找三個孩子的來曆比登天都難。
那裡有太多孤兒,他們從四面八方而來,操着不同的口音,各有各自的辛酸。
宜甯郡主身邊的太監在核對孤兒們的籍貫和父兄姓名時,也曾根據韓無忌三人所說進行過核對,可是僅韓無忌的父親韓大海這個名字,就在募兵中找到了二十幾人,募兵沒有軍籍,名冊上隻有一個籍貫,而這些籍貫其實與不真實,都是征兵的人随手寫上去的,在哪裡募兵,籍貫便寫哪裡。阿少和小妹年紀幼小,他們尚未記事就成了孤兒,有人收養過他們,收養後又被遺棄,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姓氏,就連名字也是随口取的,這樣一來,更是查無可查。
慈安莊裡,至少有三成的孩子,是像他們三人這種情況的,因此,就連沈彤也沒有理由懷疑什麼。
隻是,她就是感覺他們和其他孤兒不一樣。
他們對她看似忠誠,實由疏離,這種疏離是從骨子裡透出來的,他們還小,還沒有學會掩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