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最秦

第145章 劉墨

最秦 郝趙 2479 2024-01-31 01:12

  胡亥簡要的把後世才出現的科舉制度說了一下,幾個大臣聽的很認真。

  “這科舉制度,倒是選材的好辦法。
難得陛下想的如此周到,若不是從未聽說前朝有過科舉制度,臣都以為陛下這是抄襲前朝的。
如此規範的科舉制度,臣看可以,隻是這樣一來,黔首和世家大族同場考試,恐怕會引起世家的不滿。
”蒙毅到底是文才勝過乃兄,第一時間反應過來。

  李斯則搖頭說道:“我大秦自商鞅變法起,尊崇法家,這才立國。
可聽皇上所說,這科舉似乎人人可以參加,這樣一來,恐怕動搖了我大秦法家根基。

  他是法家出身,雖然用詭計害死了法家的韓非子,可畢竟還以法家自居。
若皇帝引入别家學派進入朝廷,恐怕法家的根基就會受到沖擊。

  “是啊,我大秦以法立國,如今要改弦更張,可循序漸進,如此大動刀斧,是不是有些過?
”優旃第一次猶豫起來。

  倒是蒙恬老眼一亮,對秦二世這個科舉制度沒有立刻發表看法,内心卻不住的衡量利弊。

  看着急欲進言的李斯和優旃,胡亥内心暗笑。
這科舉制度是⊕3,後世創造的選材方法,唐太宗李世民曾因科舉指着絡繹不絕的考生說天下英才盡入大唐。
卻沒想到他說出這個法子,幾個重臣竟然對這科舉莫衷一是。

  科舉不過是胡亥拿來的一點小嘗試,若這幾個臣子知道胡亥後面還有更大的選材改革,恐怕會徹底颠覆了認知。

  “如今,我大秦危在旦夕。
”蒙恬終于說話:“若還是因循守舊,恐怕真是距離亡國不遠。
臣認為陛下這番大刀闊斧的動作,值得一試。
如今天下禍亂根源在于刑罰的嚴苛和生活的無望。

  一切能夠讓黔首翻身的方法都在世家大族的把持之中。
若不給這些人一個機會,恐怕亂子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
臣看這科舉之法,是為國謀才的妙計。

  胡亥點了點頭,蒙恬的說法幾乎就是他心中所想。

  見二世皇帝贊同蒙恬的說法,李斯和優旃也在沒有反對意見,反而就這科舉的細節,展開了讨論。

  蒙恬身有喘疾,本就體虛,和幾人讨論了一會兒就有些乏累。

  胡亥看出蒙恬不耐久坐,當先起身說道:“這科舉,朕可以寫的詳細些。
等朕寫完了讓太學館的儒生們謄寫幾份,分發給你們。
等大家心中都有定論,我們在研究細節的東西。
今天來的時日也不短,朕就先走了,蒙恬将軍好好休息。

  皇上一告辭,還有誰會留下?
幾個衆臣都紛紛跟着胡亥離開。

  看着二世皇帝和幾個參贊府的大臣背影消失,蒙恬回頭對着屏風後面說道:“祁伯,你看咱們的皇帝像是那種濫殺無辜的昏君麼?

  祁伯慢慢的從屏風後面轉出來,說道:“看他面貌白皙柔和,斷不是兇殘之人。
剛剛所說的科舉制度,更是一個妙招。
這樣即能讓天下人才為朝廷所用,這些考入朝中的臣子又是對門閥大族勢力的一個沖擊和牽制。

  “你說的對。
”蒙恬點了點頭,這祁伯可不是一般的老内侍,據說是縱橫家的門徒。

  “如此英明果斷之人,斷不會殺兄弑父。
看來之前是老仆錯怪二世皇帝了。
相比他曾經也是被趙高挾持。
”祁伯搖頭歎息道。

  “曾經已經過去,變革就要到來。
這科舉制,我看皇上不是說着玩的。
你讓族中有志于仕途的後背,都學好兵書戰策,各家賢文。
日後科舉中,我蒙家的男兒要嶄露頭角。
”蒙恬攥着拳頭說道。

  “我家男兒一直都文武兼修,這一點将軍放心。
”祁伯很自信,因為蒙家約束族中男兒,向來以嚴苛著稱。

  遣散了幾個大臣,胡亥回到武信殿,直接教人準備筆墨紙硯,他就着和幾個臣子讨論的思路,把關于科舉的東西全部寫了出來。
其中有些地方,都是按照他的想法,略作修改。

  關于科舉的詳細,胡亥足足寫了厚厚的一疊白紙。
寫完之後,他反複檢查,這才讓身邊侍候的宦官拿着送給淳于庸,由淳于庸帶去太學館,負責監督儒生們抄錄這份手稿。

  淳于庸辦事兒效率很高,竟然連夜讓太學館的儒生們加了個夜班兒,把胡亥那篇關于科舉的東西抄寫完了。

  太學館的儒生第一時間看到科舉的原稿。
許多儒生在抄寫的期間都漸漸面露喜色。

  “這科舉制度是我們的機會啊!
原本以為不是名門後代,不是賢人學子,再也沒有機會領會廟堂的風光,卻沒想到皇上竟然要開科取士。
皇上萬歲,大秦萬歲啊!
”一個儒生高聲說道。

  他們都是沒有門第的儒生,能進入太學館,已經是這群儒生的大造化。
若沒有意外,這些儒生會在太學館編書一輩子,為皇家寫書立傳,于仕途将再無寸進。

  “這東西隻是皇上讓抄,具體何時施行,還是未知,各位未免高興的太早了。
”一個老如生看着雀躍的年輕儒生,當頭潑下冷水。

  衆人正高興,老儒生一句就給打消了大半。

  “我看未必,自打皇上殺了趙高,所實施的仁政不勝枚舉。
這開科取士,可納天下人才,如此好事兒,皇上定然大力推行。
”一個頭戴方巾,年紀不過二十出頭的黑臉兒年輕儒生皺起濃眉說道。

  這儒生叫劉墨,平日裡不光讀孔老夫子的書,别家的書也多所涉獵。
正因為如此,太學館的一些個腐儒都覺得他不尊先賢,不配留居太學館。

  隻可惜劉墨是個窮儒生,能賴在太學館混俸祿已經是他這個黔首出身之人的最好歸宿。

  “哼,就是皇上推行,憑借你的能力,怕也是考不中,不如趁着現在,多多巴結我們一下,若有人能考中,還可提攜一下你。
”有儒生調笑道。

  “提攜個鳥!
若我劉墨不中,爾等豎子怎能考中?
”說着,劉墨哈哈大笑,起身出門。

  幾個儒生嘴角帶着笑意看着劉墨晃出太學館的身影,冷笑道:“忙活了一晚上,你看這家夥還有精力去嗅香樓找小桂。

  “呸,他以為他是誰?
若沒有淳于庸那樣直面天聽的機會,這輩子都别想進入朝中。

  “淳于庸能有如今的地位,那是造化。
造化豈是人人能有的?
”一個老儒搖頭說道。

  劉墨卻不管他們嚼舌頭,徑自走出太學館,抻了個懶腰,看了看剛剛升起的太陽,一轉身就向鹹陽西街小巷中的嗅香樓走去。

  嗅香樓中,有他的小桂。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