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妨,小傷而已。”張遼呵呵笑道:“惹毛了董太師,不受點傷哪能輕易退走?”
蔡邕急聲道:“汝因何與太師決裂?”
張遼歎了口氣,說起了情由,說到馬氏之事時,蔡邕、蔡琰皆是露出贊同之色,說到董卓要董璜強娶蔡琰時,父女二人不由色變。
蔡琰慚然道:“不想還是蔡琰連累了你。”
張遼不悅的道:“這是什麼話?你我之間何須說這些,你當初不惜自毀名節為我出頭,我便不能為你遮風擋雨乎?誰敢欺負你,我便翻臉,董卓也不行!”
蔡琰眼裡露出感動之色,蔡邕卻看不得他們這副卿卿我我的樣子,哼道:“汝既與太師決裂,怎的竟來了長安?太師可曾回了長安?”
“消息要傳來的快一些,估計今天下午長安朝堂便會知道,至于老董,估計還有一日功夫才能趕來長安,我在途中使了個詐死之計,一時半會是不會出什麼問題的。”張遼道:“我來長安,卻是來接你們離開的。”
“不成!”蔡琰還沒說話,蔡邕便道:“汝既已詐死,便不能引起太師懷疑,蔡氏滿門七八口,若是舉家逃離長安,太師必然會派重兵追索,更會懷疑于汝,到時候誰也逃不了。”
他說到這裡,看向張遼:“汝隻需将阿行帶走,汝與太師決裂,董璜必會趁機弄出是非,何況太師已然同意,阿行留在府中恐怕會……”
蔡琰神情堅定的道:“要走一起走!女兒若随文遠離開,董卓便會懷疑阿翁,女兒不能隻顧自己,而抛下阿翁、妹妹和家人。”
“糊塗!”蔡邕急聲道:“太師信重于為父,為父自保還是綽綽有餘的。”
看到父女二人起争執,張遼微微一沉吟,道:“叔父,昭姬,大家暫時留在長安也罷,董璜已被我帶出城外,一刀了結,昭姬留在長安暫時無虞。”
“董璜被汝殺了?”蔡邕不由面色再變:“如此隻恐太師會更加震怒!”
張遼搖頭道:“無妨,我使了個小計,取了董璜的符令,讓他僞作董璜帶兵出城去追殺我,幾日不回,董卓也不會懷疑什麼,更不會知道董璜已死。再過半日,長安城便會到處傳播我被董卓騎兵殺死的消息,到時候昭姬隻需裝病,躲在府中便可,我也會暗中留在長安,就在不遠處一個宅子裡,若有變故,随時可以保護你們。”
他當初從河東來長安時,暗中還有三百擊刹士跟随,這些人随後分批進入長安,早就在長安中置辦了幾處院子,隐蔽在城中。他做司隸校尉時,未雨綢缪,又從典韋處調來了四百猛虎士,也是僞裝百姓分批進入長安居住,除此之外,皇甫郦也隐藏在暗中,在關鍵時候會設法策動執金吾衙署的缇騎和持戟,一旦有變故,足以應對。
如今司隸校尉府下荀攸、杜畿、射援、張既、傅幹、王粲皆已暗中撤走,唯獨留下了伏均、士孫萌幾人,隻因為伏均和士孫萌父親都在朝中為官,而且身份不一般,董卓也不會為難,估計見他們留下來,還會嘉獎。
張遼又命暗影到處傳揚他被董卓胡騎殺死的消息,正要搞的以假亂真,令董卓也深信不疑,減少自己的壓力。
他原本打算将蔡氏一門也帶走,但聽到蔡邕所說,便改變了注意,的确,蔡邕一家留在長安比退走要更安全,也讓自己隐藏的更好,更能穩固局面。左右自己留在長安,随時也能保護他們。
蔡邕聽到張遼還要留在長安,皺眉道:“而今如此兇險,汝還留在長安作甚?當速速離去!”
張遼沉吟道:“而今我與董卓決裂,長安多半會發生變故,我要留在長安,以應對局面。”
“變故?”蔡邕皺起眉頭,有些不解。
張遼沒有多說,事實上,張遼并不低估自己在董卓手下的分量,如今自己與董卓決裂,是一件大事,定然會造成董卓手下人心不安,尤其是呂布,這正是一個誅殺董卓的天賜良機,他相信做夢都想着誅殺董卓的王允一定會抓住這個機會。
如果抓不住……張遼眯起了眼睛,腦海中閃過郿塢前董卓那森冷、兇狠、暴虐的眼神,心中一聲暗歎,或許董卓從來都沒把自己當成心腹,每一次賞賜和擢拔,都伴随着疑心和掣肘,隻是把自己當作最好用的爪牙。
而當初自己投靠董卓之時,何嘗不是想背靠大樹好乘涼,趁機發展實力,對董卓從來都沒有過什麼忠心,更不論對他殘暴行事的認可了。
那一箭,結束了二人之間的附從關系,從此就是敵人了。
……
發放臘賜的第三天下午,從郿塢快馬傳來的一個消息,震驚了整個長安城。
司隸校尉張遼叛變,正在追剿,着長安禁軍小心防範,并控制司隸,防範作亂,等候太師趕回長安處置。
與此同時,又一個消息傳開了,司隸校尉張遼在逃跑途中,被董卓麾下胡騎埋伏,亂箭射殺。
整個長安登時一片嘩然,滿朝大臣聽到這個消息時也是驚愕難言,董卓最信重的司隸校尉張遼叛變被殺?
究竟是張遼叛變,還是董卓自毀長城?
很快,又傳來一個消息,董卓強娶皇甫嵩嬸母馬氏不成,行兇打殺,司隸校尉張遼出面阻止,卻被董卓視為叛逆,又射了他一箭,才導緻他在後面行動不便,被伏擊殺死。
長安城中傳揚着各種消息,人心浮動。
令衆人吃驚的是,在消息傳開的當天黃昏,董卓便快馬兼程趕回長安了。這個時間也超乎了張遼的估計,足見董卓對此事的看重,否則不會這麼急趕回長安。
而董卓趕回長安的第二天,便奪去了禦史中丞皇甫嵩和太尉馬日磾的職務,并将他們下獄。
滿朝大臣和長安百姓登時知道,傳言沒錯,張遼的叛變果然是因為董卓強娶馬氏一事,随後董卓在槐裡下重聘的事也傳開了,更令衆人确認了這一點。
至此,滿朝大臣無論曾經怎麼看待張遼,但此時無不為他感到惋惜,對他不畏董卓、敢于出頭的義氣更是敬佩,尤其是那些關中世家,同仇敵忾之下,對董卓逼迫馬氏的行徑感到憤怒,對張遼的大義之舉則暗自感激。
兩漢以來,無論世家還是百姓,最重豪傑義氣之行,是以有世家之遊俠,如袁紹、曹操、張邈、王允等人,他們憑着豪傑之行,名揚州郡,有民間之遊俠,如典韋。
在這種社會風氣下,往往一個普普通通為友報仇的行為都會得到鄉裡稱道,何況是張遼身在董卓麾下,卻敢于對抗當今天下最強勢的董卓,隻為仗義救人,衆人又如何不稱道!
曾受過張遼恩惠的百姓、司隸和缇騎、持戟,不少人暗自落淚,尤其是當初從雒陽遷來的百姓,傳揚着張遼的仁義之名,更是有不少人在家中立了張遼的牌位,每日長拜。
而這些卻是張遼始料未及的。他救馬氏,一為皇甫郦之請,二來也看不慣董卓逼迫女子的行為,不想自己反倒會名望大漲。
董卓身在高位,自然不會知道這些,更不會知道自己手下的李儒、田儀、呂布,或輕或重,都對他心生不滿,心灰意冷。
而在軍中,段煨、樊稠、徐榮也有痛惜之心,便是董卓的女婿牛輔也暗自歎息,認為董卓殺張遼之事做的太過了。
不過董卓在免去張遼司隸校尉、皇甫嵩禦史中丞、馬日磾太尉之職的同時,為了防範河東郡發生變故,也免去了賈诩的河東太守之職,令他繼續擔任中郎将,領兵去關東掃蕩,又委任董越擔任河東太守,帶兵駐守河東,并拿張遼家眷。
與此同時,董卓派出兵馬在暗中繼續尋找張遼,在紛紛揚揚的傳言下,雖然他也有七分相信張遼被亂箭射殺,但仍是死要見屍才能安心。
至于蔡氏一家,董卓根本沒有理會,畢竟他們一家都留在長安,與張遼之事更無牽連。
事實上,董卓在逼得張遼決裂後,内心未嘗不有過那麼一絲後悔,但事已至此,隻能一步步走下去,反正張遼已死,更是索性做個徹底,連他的家眷也一并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