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李缙困惑的事情是什麼呢?那就是他看到有不少官員,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極為不自然,這讓他感到好生奇怪,難道這些人都有殘疾不成,可是看着又不像,後來問過邵喜他才知道,原來這些人是被人給打了,下命令打他們闆子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朱厚熜。
入京當皇帝,這是朱厚熜在得知他有當皇帝的這個命以後,最為希冀的一件事情,現在他終于如願以償了,自然會興奮一段時間,他還沒有過當皇帝的那個新鮮勁兒,所以做起事情來,無論大小,一律都比較認真,就說他第一天上早朝吧,天還沒亮,他就從床上爬起來了,以至于他到奉天門的時候,好多大臣都還沒有到,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下去,幾次早朝都是這樣,後來某次早朝的時候,他實在是忍不下去了,到了某個鐘點兒,他令内廷侍衛把大門給堵了,把遲到者一律擋在了外面,包括九卿之首、一品大員、身為吏部尚書的王瓊。
這王瓊曾與江彬等人為伍,是楊延和的死對頭,他原本就不同意由朱厚熜來繼承皇位,是以自然不會順從于朱厚熜這個娃娃皇帝,于是便叫嚣着往裡闖。
有人将此事報告給了朱厚熜,朱厚熜立馬就火了,心說這個老家夥也太放肆了,這是沒把我放在眼裡啊,他當即高喊了一聲:“給朕将那個鬧廷的老賊拿下!”
什麼?要抓王瓊?我和他本來就有嫌隙,倘若将他押至殿前,他看到我在此,還不得懷疑是我向皇上進的佞言啊!
與蔣冕和毛紀等老臣一樣,都來的比較早,已然站在了指定位置上的楊延和,被驚得目瞪口呆,連忙對朱厚熜:“皇上息怒,王尚書向來直耿,可能是侍衛的言行不當,王尚書才會與其發生龃龉,不如讓老臣先去看看再說吧?”
朱厚熜根本就不聽楊廷和的勸告,說了一句‘不用了’,然後就命人将王瓊押了進來,王瓊對此滿不在乎,朱厚熜見了更生氣了,不由分說,直接賞了他五十大闆,其餘那些遲到的官員,也因此跟着吃了瓜落兒,被打了二十大闆。
自此,沒有一個官員再敢在上朝的時候遲到了,朝廷的政風煥然一新,皇帝這邊聞雞晨讀、秉燭勤政,大臣那廂專心做事,俨然像回到了洪武、永樂年間。
李缙知道了這事兒以後,付之一笑,他才不相信朱厚熜能堅持多久呢,做什麼工作,做久了,都會感到厭倦,當皇帝也一樣,等朱厚熜厭倦了,他就不會這麼積極地上朝了,他就會想要煉丹修仙去了,那才是他真正感興趣,能一直堅持做下去的事情。
李缙這個六品官,在京官裡面,不是官階最低的官員,但也高不到哪去,等入了午門,在金水橋南按品級排隊的時候,他排在了倒數第幾排,過了橋以後,當然也是站在了後頭,他所站的位置,距離奉天門前面的丹陛,有很遠的距離,好在他的視覺和聽力都不錯,不然根本無法看清楚前邊的人,聽清楚他們所講的話。
李缙他們這些官員剛剛在禦道兩旁站好,朱厚熜就來了,并且還頗有皇帝的樣子,雖然他隻有十四歲,但個頭已然長得蠻高的了,隻是略顯單薄了一些,他不露一絲微笑,濃眉緊鎖,雙眼犀利,一派嚴肅地邁着從容的步子,走到龍椅旁,大大方方地坐了下來。
随後,掌朝會儀節的鴻胪寺官員扯着嗓子喊了一聲‘入班’,站在左右兩邊的文武大臣走進禦道,一拜三叩,高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朱厚熜則對應地回了一句‘衆愛卿平身’,以此拉開了早朝的序幕。
進入奏事環節後,楊延和第一個出班,行至禦前,跪奏說現在朝政百廢待興,急需用人,有大量人才,也就是不少大臣,一直閑居未用,他想恢複這些前朝強令緻仕大臣的職務,例如當年甯王朱宸濠交結錢甯,妄圖恢複護衛制度時,第一個站出來極力反對,終遭錢甯等奸人的陷害,被貶回鄉,之後又被甯王毀其坐船,毀其家産,掘其祖墳的前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費宏;在任時周密規劃朝廷費用,卻得罪了宦官而被緻仕回家的前戶部尚書孫交;還有正直的原四川巡撫林俊,原都察院左都禦史彭澤……
楊延和如數家珍,将前朝強令緻仕大臣的名字,一一說了個遍。
朱厚熜作為一個有見地的小皇帝,求賢的心情也是非常迫切的,他在聽楊延和提及這些前朝強令緻仕大臣的名字,和叙述他們的光輝事迹的時候,心中産生了一種渴望,恨不得能立即把這些大臣給請回朝廷,重新起用他們,給其提供施展才能的機會,讓他們更加努力地回報朝廷,回報他這個賢明的皇帝。
朱厚熜有招攬人才的想法,是有他的用意的,并不單單隻是為了國事,而是想發展新的政治勢力,一心擁護他的政治勢力,這樣他才能與楊延和等一幫老臣抗衡,這新政治勢力的班底,不能直接用王府的家臣,不然肯定會有很多人不服,或說些什麼,或做些什麼,處處挑他的毛病,所以隻能用那些前朝強令緻仕的大臣,那些大臣要是承情,全部都能歸附于他,那他做起事情來便能得心應手了,不要說推行新政了,就連父母尊稱的事情,說不定也能很順利地敲定下來,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他當然要順水推舟,答應楊延和的奏請了。
等楊延和把他想重新啟用的那些前朝強令緻仕大臣的名字都說完,朱厚熜露出笑容,和顔悅色地對楊延和說:“楊首輔免禮,快起來吧,先朝舊臣,素協時望,宜待次召用,朕同意楊首輔之所請了,就轉吏部議行,查先朝直言守正降黜諸臣,再奏請下诏讓他們回朝吧。”
楊延和一邊行禮,一邊略帶激動地說:“多謝陛下,陛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