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重生之我是齊國太子

第一百五十一章 :陶邑之戰二

  崽子他們這夥人在經曆了十幾天的跋涉之後,終于到達了藍田大營,和他們所想的不一樣,他們同村的夥伴并沒有和他在一起,老公士也進了另外的營帳,他所享受的待遇要比他這個新兵好上許多。

  他像一群被趕着的鴨子進入了大營裡,穿着黑色甲胄的軍官們隻是訓誡他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他就被分到了破破拉拉的土瓦房,裡面有着和他一樣的四個剛從村裡走出來的年輕小夥,也有着一個樣子蒼老的老兵,這是來交他們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的‘前輩’。

  比如在藍田大營的夥食不是非常好,隻有簡簡單單的野菜湯和摻雜着糠的粗面餅,粗面餅也不夠吃的,每天隻有三個,這面餅比較大,不過卻是比較黑黃,看樣子裡面摻雜的糠也是很多。

  可是在那些公士就有一星期可以吃肉的待遇,再上幾級,就有天天吃肉的待遇,這樣的生活,是崽子這一個過慣了窮日子的人不敢想象的,他一度以為那些達官貴人每天有吃不完的細面餅子就是好生活,竟然還有肉食這種東西。

  每天在早訓之後,就會有鄉鄰的農婦、農夫挑着自己的吃食在這裡叫賣,這些吃食有白的發膩的細面餅子,有着肉味的肉湯。
有些家境稍微寬敞的甲士就會前去解解饞,這些吃食看起來或許不貴,可是誰家過日子是天天下館子的,就算有金山銀山也招使不住。
崽子摸了摸自己兜裡的大錢,去買了一個細面餅子,喝了碗肉湯。

  在經曆了幾天老兵的訓誡之後,因為幸運,崽子被分到了弩兵,這一支不用去前線拼殺的隊伍,可是崽子卻是很是失望,因為這樣就不會完成自己的“目标”,成為一名公士。
可是直到老兵告訴自己,弩兵在大戰之後,可以分到一批人頭的時候,他就對自己的遭遇産生了慶幸。

  每天清早,天還蒙蒙亮的時候,他們就被擊鼓聲趕到了校場,摸着給自己派發的弩,足足有自己的一臂長,黑漆漆油亮的弩上下面有着一個小小的半弧狀的木片,崽子知道隻要用力碰一下這個,就會将箭發射出去,據比老公士高上一級的上造給他們将,這是‘懸刀’,在後面還有着竹片般的東西防止誤觸懸刀,這就是‘關’,他們在這個早晨就是訓練如何發射箭矢,如何聽懂命令。

  “弩者,怒也言其聲勢威響如怒,故以名其弩也。
”秦弩源于弓。
威力又遠遠大于弓。
在秦代,秦弩制造的如同現在的自動步槍一樣精密。
它即可以延時發射,也可以精确瞄準,和隻靠臂力拉弦的弓不同。
秦弩基本上都是蹶張弓,也就是腳踏弓于,臂拉腰拽,以全身之力上弦,所以号的發射速度遠不如弓。
但發射出的箭族威力極大。
飛行速度幾倍于弓。
所以弩機發射時,箭镞刺破空氣,弓弦回彈與空氣劇烈的摩擦,發出尖銳的呼嘯聲。

  秦弩由秦國統一督造,弓幹扁圓,一般長130~145厘米,為桑木制作,但卻又不是所謂的單質弓。
因為整個弓幹皆由密實的皮條纏紮。
這樣不僅增強了弓幹的結構強度,而且皮條的韌性極好,彈力強,可以積蓄更多的能量,以桑木為芯,外纏皮條的複合弓幹,結合了自然界中植物彈力和動物彈力。

  西方羅馬的弩炮也是用動物肌腱纏繞的扭曲力來彈射弩箭的。
可是過于笨重。
一般隻用于攻城,這就和元朝時的回回炮很是相似,回回炮就是波斯人傳給蒙古人的,在蒙古攻打襄陽的時候,回回炮就是攻破襄陽的利器,在攻打歐洲的時候,回回炮就是克敵制勝的法寶,不過回回炮更像是投石機,遠沒有秦弩小型化、單兵化。

  而且領先于世界的中國漆器制造技術也讓秦弩熠熠生輝。
大異于四夷簡陋的弓箭。
秦弩外表通體塗以褐色的生漆,在幹中間弩臂含弓處又塗上朱紅漆。
這樣既威武美觀,又防水,防黴,而且木蕊與皮條浸漆後兩中材質才真正的整合為一體。
彈力大增,陰雨天也威力不減。

  秦弩木臂一般長60~75厘米,寬4~5厘米。
木臂前端有合口。
上唇短下唇長,正好嵌住弓弣。
再用皮條綁紮。
往後系結在木臂兩側的耳上。
這樣弓與臂緊密無間。
蹬弓拉弦和射箭時的反作用力與震動便不能使其脫開松動了。
弩臂上有凹型箭道,可以盛箭并增大了與箭的表面接觸面積,增大了發射阻力。
但是箭道可以有效的固定箭簇在弩臂上的位置,提高于準确性,防止了放空弦導緻的發射失敗。
所以增加的一點阻力無關大礙。
而且箭道一般都經過精細的打磨,顯得異常的光滑,上面也塗漆、塗蠟,用以減少發射時箭與箭道的摩擦力。

  在弩臂後部裝有發射瞄準裝置,這是一套用青銅精密鑄造的組件。
由望山、懸刀、牛組成。

  望山是瞄準裝置。
但秦代其上還沒有刻度,一般高7.5~8.5厘米;懸刀也就是現代的扳機。
一般長9.5~10.5厘米;牛是設計的最精巧的物件。
牙與懸刀相聯,但是不直接承力,而是通過牛為樞紐。
上弦時,弩手拉弦抵于望山,望山後移,牙正位後牛複位。
牛上承牙力,下抵懸刀,弓弩就進入備發狀态了。
如果弩機發射,過程正好與上弦正好相反。
弩弓扳動懸刀,牛一松更下沉。
牙沒有了支持,頃力下沉,弓弦帶箭飛離。
這種精密的設計極大提高了投射可靠性,誤發率大大降低,而且減少了發射時的震動,可以大幅提高射擊命中率。

  秦弩機上最具人性化的設計有三:

  1.在懸刀四周用竹片作環狀的關,以防止不慎觸懸刀而發傷人。
這也從側面反映秦弩射擊時有完整的制式的編隊與嚴格的射擊流程。

  2.在木臂下端兩側開凹槽,便于手持指摳,這不禁讓人想起現代槍具那五花八門的握柄設計。
從這點細節的精細設計也反映了秦人對于精确射擊的極力追求。
增工時制凹槽以使手得力,手得力則持弩穩、弩穩則射擊精準。

  3.弩機各部零件大小标準全國統一,可以互換,已有初步标準化和通用化概念。
秦箭都是由镞、禀(箭杆)、羽和栝(箭末小叉)組成。
镞是青銅所制,而且镞頭一般都是三棱錐體,實戰證明,三棱錐體的穩定性和穿透力都是最好的。
如同現在的三棱槍刺,箭杆有竹和木兩種。
镞铤插入細竹中,外纏細絲繩,然後表面再塗漆,一般前段70%是朱紅色,後段塗褐色的生漆。
栝兩端尖銳,一般尖叉有1厘米深,用來把箭穩定在弦上,完整的箭通長68·72厘米。

  “放!
”上造大喊道。

  崽子們看着周圍的人紛紛半蹲着,将手中的秦弩抵在自己的兇膛,目不斜視,他也有樣學樣,和着周圍的人将弩機向上揚起大約四十五度。

  隻聽見嗖嗖幾聲,幾百支弩箭就這樣被發射到了天空,密密麻麻的好似蝗蟲過境的弩箭齊齊射到了遠方不遠處的木闆上。

  “好!
”上造高興的喊道。

  崽子聽到之後,心裡也有淡淡的喜意,愛不釋手的摸着那光滑的漆,這是他掙爵位的保證,可是這隻不過是開始,在接下來的十幾天。
他們不僅僅要訓練發射的角度,準度,而且也要聽懂各種的旗語,打哪個旗語就要将弩機放到什麼角度,也要聽懂什麼是進攻,什麼是撤退的命令。

  “風!
風!
風!
”秦軍竭力大喊道。

  崽子在一群人的中間,左右是車兵,前面有着端着兩尺長(大約六點六米)的長矛的長矛兵,在中間有着拿着劍戈的拼殺營,這些人是正面上戰場的部隊,在他的後方則是金鼓兵,這群人掌握發号施令,鳴鼓收金。

  在1974年,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發現大量兵器,這些兵器讓人們看到了秦軍鮮為人知的一面。
一條6.3m長的矛柄遺痕,加上矛頭,整個長矛接近7m。
這種長度的刺殺兵器,端平都十分吃力,秦軍是怎樣用來作戰的呢?如果用來單兵作戰,7m的長矛根本無法自由格鬥。
但是,在古代希臘,亞曆山大的軍隊就以擁有7.2m的長矛而聞名,由長矛組成的方陣曾經使他們戰無不勝。
專家推測,秦步兵中應當也有類似的長矛方陣,長矛的威力在于集體的力量。

  在兵馬俑坑,考古人員還發現了另外兩種長柄刺殺兵器——戟(jǐ?)和铍(pī?)。
戟的長度在2.8m左右,它實際上是在戈的前邊加裝了矛頭,可以鈎砍,也可以直刺。
與長矛手不同,持戟的士兵可以單兵格鬥,對于他們來說,掌握自由搏擊的技巧和發揮個人才華是最關鍵的。
铍很像插在長杆上的短劍,長度界于戟和長矛之間,約在3.5m左右,持铍的士兵很可能也是靠某種隊形去沖擊對手。

  ?從不同的殺傷距離來看,長矛、铍和戟長短之間既有專業分工,又可以互相保護。
根據猜測,秦軍的步兵方陣中,長矛手起到拒敵的作用,利用長度優勢殺傷敵人,抵抗戰車——當時主要的突擊部隊;铍手在長矛手身後,當長矛手的陣型被打亂的時候,以較小的突擊陣型,利用極強的突刺能力将突入的敵人推出去;戟手則是在方陣陷入混戰時,以單兵為單位加入戰鬥,肅清陣内之敵。

  至于常說的亞曆山大東征所用的馬其頓方陣在秦軍中也不是沒有,不過秦軍更注重的是長短交替作戰,而且秦軍的秦弩的有效射程是三百米之長,這個距離就可以射穿馬其頓方陣,要知道當時的軍隊的铠甲可不是有多高的防禦力,而且秦軍的弩箭可以射穿一毫米左右的鋼闆,所以在戰國時代想要玩馬其頓方陣是找死的行為。

  在亞曆山大東征的時候,馬其頓軍有多少呢?
三點三萬人,這些人都是具備一定的軍事素養,所以進退有序,可是在戰國時代,進退有序在幾百年的厮殺磨練中早已經深深印在了這些武士的骨子裡了,春秋戰國五百年,就是五百年的厮殺史,自稱為國人的士階層,他們每一個家庭都有良好的軍事素養,這也是春秋時代隻招募國人為兵的原因。

  可是在戰國時代這些早就抛棄了,馬其頓這些東西都是諸侯國玩剩下來的,所以說馬其頓方陣放在戰國時代就是找死,一波弩箭下來就是烤肉串。

  在戰國時候,作戰的方式來來去去離不開孫膑十陣,這些陣法通用于所有的諸侯國,在古代戰争的時候,孫膑十陣就是一個将領必備的基本常識。

  在《孫膑兵法》中說道:凡陣有十:有方陣,有圓陣,有疏陣,有數陣,有錐行之陣,有雁行之陣,有鈎行之陣,有玄襄之陣,有火陣,有水陣。

  方陣就是普通的正面沖殺陣法,講究多兵種配合作戰,圓陣就是一種防禦陣法,在電視劇薛仁貴中傳得神乎其神的龍門陣就是基本以圓陣為基,配合天罡地煞之變化,在以八卦為統籌,至于疏陣、數陣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前者是密集,後者是集中。
錐形陣就是類似一個錐子的沖鋒部隊,在騎兵作戰通常可見,雁門陣就是向一隻大雁,講究優勢兵力輾軋,在作戰的時候逐漸包圍敵方。

  這幾種作戰方法就是常用的陣法了,隻要熟悉這幾種兵陣,回到古代做一個将軍還是綽綽有餘的,這也是古代兵法講究的“正”,奇正的兵法之道,“奇”就是類似于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或者是田單大破燕軍所用的火牛陣。

  崽子也聽從自己伍長的教導,一遍遍去學習不太高明,但是卻要一遍遍練習的軍事常識,在部隊的時候該幹什麼,該做什麼。

  ps:作者想了好幾天,不知道怎麼去表述大戰,隻能用崽子這一個秦軍的見聞逐漸叙說這場大戰,這也是最能了解秦軍乃至戰國時代作戰方式的一種辦法,用小人物突出時代。
另外這段主要講常識的,後續也會提及,不過總歸沒有一次講清來的直接。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