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戰國風雲之秦時雨

十、平陽揮鞭鹹陽驚,君臣共議戰和謀

戰國風雲之秦時雨 知風勁草 5162 2024-01-31 01:11

  鹹陽,可以說是戰國中防禦最差,最無都城氣象的一座城市。
當年,孝公西取蠻夷之地,為鞏固西彊統治,欲向西遷都于鹹陽,遂命上大夫甘龍主持修建新都。
甘龍僅僅用時三個月,上報完工。
孝公跑去一看,險些吃驚落馬。
他手執馬鞭,怒指甘龍,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因為他實在不知說什麼才好。
新建的鹹陽城,高僅二丈二,無女牆,寬僅三尺,泥木城門,風吹欲倒。
說白了,就是個土圍子。
甘龍從容以對,隻一句話,便使孝公轉怒為喜。
他說

  恒無外患者,國必危亡,且建城之資,可擴秦軍數萬,天下名城盡可奪而取之,何為修廣名都,遺給他國。

  孝公聞言大悅,令史官留言後代秦君,非亡國,不擴鹹陽,不修城防。
到昭襄王時代,鹹陽城防更是破敗,而且早己承載不下日益增長的人口。
又不敢違備孝公遺令,隻得在城外修渠為界,又在渠邊立了四道關卡,充作外城。

  時至正午,一隊趙國騎士,高舉旌節,于大路之上呼嘯而來,在鹹陽外城東邊關卡收住缰繩,停下馬來。
一名騎士上前,向守備軍士出示通關符碟,言道

  趙國平陽君奉命出使秦國,請予放行。

  關卡處,近百秦軍嚴陣以待,一名秦軍百人将接過符碟,看也不看,高呼一聲道

  使者?
不是來請降的嘛?奈何高居馬上。
給我下馬,卸甲。
衆秦軍揮劍舞戈,高聲齊呼,下馬,卸甲。

  平陽君聞言,提馬沖出,一馬鞭抽倒那秦軍百将。
衆秦軍張弓持戈,圍上前來,卻又不敢真的撕殺。
趙豹一揮手,甩開指着他的幾杆戈矛長槍,打馬追到百将身前,也不說話,隻一頓皮鞭抽打而下。
衆秦軍知他身份,想攔又不敢攔,一時有些慌亂。

  住手。
關卡之後,閃出一名文士,迎上前來。
趙豹聞言又抽一鞭,方才停手。
不再理會那緊握配劍,怒視着他,恨不能将他一劍斬下馬來的百人将,平靜而威嚴地說道

  你又是何人?有何資格喝止于我。
吾乃大國公子,一地封君。
久聞秦國野蠻,不尊周禮,自外于中原。
武王滅周,擒拿天子,視天下諸候如臣仆。
今日一見,果不其然。
爾等如此欺辱,可是奉了秦王之命?
還是應候之令?

  文士心中羞惱,卻自知禮虧,不敢發作。
強作笑容,上前行禮而言

  還請平陽君見諒,暫收怒火。
吾乃秦國典客少卿嚴勝,奉王令來迎君上。
守關軍卒失禮于君,皆勝來遲之罪。
還請平陽君以國事為重,不必與之計較,且随吾入城,至客館暫歇。

  趙豹心中明白,這是秦國君臣有意為之。
一是要給自己一個下馬之威。
二是試探趙國派使者來秦的目的和底線。
自己己亮明态度,也不必再與一小卒緻氣,失了貴族風度。

  請君前面帶路。
吾等來秦,一路風塵露宿,今日暫先于客館休整,來日再請見王上。

  嚴勝心中一笑,不由想到

  看來趙國求和之心雖然甚急,但亦不是軟弱可欺之态。
當提醒王上切勿逼迫甚急,以免徹底激起趙國君臣拼死一戰的決心,将趙國逼入孤注一擲的絕境。

  他揮手令人牽過馬來,翻身而上。
還請平陽君随吾入城。

  一行人騎馬入城,于路左緩行。
趙豹等人看城内秦人昂首闊步,笑語歡聲;男女老幼的言行舉止,井然有序;街道寬廣潔淨,坊居規整平直;巿面繁榮而裝飾質樸,心中不由一陣感歎。

  行至客館,将衆人安置于一處院落之中,嚴勝等人便告辭而去。

  趙豹獨自坐于堂屋之内,看着院外如木樁般看護站立的秦軍士卒,心中若有所思。
趙宛、呂飛等人雖己先行潛入鹹陽,但不知有沒有秘密聯系上前使鄭朱和呂不韋等人,打聽到鹹陽虛實;也不知事先定好的那些計劃,是否順利得到施行。
算了,秦人看管甚嚴,無法與他們聯系,多想無益。
估計不出兩日,秦王必會召見,屆時便知他們行動之效果了。

  在平陽君思量如何完成此次來秦求和的使命時,秦國君臣也在商議如何對待長平戰後的時局,如何對待趙國。

  與鹹陽城相比,鹹陽王宮就越發顯得雄壯宏偉了。
前院寬廣的議政大殿,是群臣集議和舉辦慶典的地方。
大殿後面是四海宮,文武大夫分于東西兩廂四殿内辦公,正中則是秦王曰常處理國政的一宇殿,取一統四海九州之意。

  一宇殿内,昭襄王與幾位重臣安坐案塌,暢飲論政。
昭王己年近七旬,面容枯瘦,須發花白,但精神尚可,身體康健。
望着殿内應侯範睢、左大夫甘茂、右大夫王陵、五大夫司馬錯一衆老臣,皆與自己一般的耄耋之态,心中不由一陣暗然出神。
自己這一代人終将老去了,回想四十餘載的風風雨雨,大秦帝國的蒸蒸日上,我們可謂無愧先祖之托。
卻也是時候考慮将來王位和文武大夫的後繼之人了。
想到這裡,不由将目光轉向太子安國君和旁邊陪坐的王孫子楚。
他微笑舉杯,聲音沙啞低沉地說道

  太子柱與王孫子楚,進獻攻野王,下上黨,滅韓弱趙之策。
今日長平戰定,趙使西來,秦地廣擴于太行,皆以君父子二人為首功。
請飲盛。

  範睢衆人也舉杯相敬。

  安國君和子楚忙還禮相讓。
安國君赢柱,四十餘年紀,身材微有些發福,面色白淨,面容圓潤,黑發長須。
他舉杯還敬,言道

  不敢當父王和諸大夫之贊。
野王、上黨、長平三戰,皆是父王決策之明,諸大夫籌劃之功。
又有武安君、大庶長王龁從中調度,衆将士奮戰于前。
吾父子不過因久質趙國,熟悉其地理國情,略有進言一二。
些許微功,不值一贊。

  呵呵。
安國君過于謙讓了。
範睢起身舉杯繼續說道

  君上自為太子以來,于國政軍事,屢有進言,調度籌措,屢立功勳,舉國臣民莫不敬服。
如今子楚,方立為國君谪子,便立下獻策之功。
前時長平之戰,秦趙相持日久,子楚從中往通消息,策反離間。
今日大勝韓趙,威服列國,國君父子,應當首功。
大秦自孝公以來,代代君賢。
敢為王上後繼有人賀,為大秦日後輝煌賀。

  賀。
衆人舉杯,高聲唱飲。

  呵呵。
昭王點頭微笑,對範雎之言深以為然。
本來安國君雖然賢能,且和自己一樣,有并吞六國,一統四海的雄心,但奈何年紀己壯,身體也不甚康健。
而他那二十餘個兒子,又能力中平,沒有可堪造就之才。
他一直在為安國君的繼位之人擔憂。
不過在幾年之前,在趙為質的王孫異人,逐漸嶄露頭角,賢名聞于列國。
日前,異人又抓住良機,改名子楚,拜華陽為谪母,取得了自宣後、魏冉以來,權重秦國的巴楚派貴族全力支持。
又因幾年來屢獻奇謀,屢立奇功,在太子嫡嗣位置上穩固下來。
對這個從前所忽視的王孫,自己也越來越關注和滿意。
見子楚欲執杯敬謝範雎贊譽之言,他搶先說道

  好了。
今日還未到慶功之時,你等不必互相吹捧了。
趙國平陽君己至鹹陽,想來是要與吾等商議休戰議和之事。
子楚,所聞你在趙國所納側室,便是平陽君棄女,可有此事?

  子楚隻得放下酒杯,回複昭王道

  确如大父所聞。
十年前,趙姫阿母,因與舊愛私通,為平陽君恨惡。
平陽君将她母女趕出府外,任其自生自滅。
其母羞憤而逝,趙姫年幼,隻得以歌舞謀生。
恰逢我赴趙為質,與其同病相連,相見恨晚。
趙姫賢惠溫柔,于我在邯鄲多有助益。
更是早早為我誕下皿脈,且政兒早慧,大異常人,将來必能振吾家聲。

  昭王聞言大喜,笑而言道

  聽說政兒八月能言,三歲進學,過目不忘,聞一知十。
果真嘛?

  衆人也好奇地看向子楚

  安國君更是面帶微笑,沾沾自喜。
心想,看誰還敢說我隻會生卻不會養,說我後繼無人。
我早便說過,自己二十多個兒子,五六十個孫子,總有一二可成材的嘛。

  子楚滿臉幸福地說道

  是的。
政兒早慧,聰明穩重。
他從不哭鬧,也不苟言笑,學什麼都隻需教他一遍即可。
更難得猶愛聽史聞政,抓周之時一手握劍,一手捧卷,肅立不語,引賓客驚奇。
我返鹹陽之時,他己能熟背孝公家訓,熟記春秋左史了。

  老将王陵本來一直閉目安神,這時卻打起了精神,微睜雙目,好奇地問道

  竟也是一神童嘛?
不知與我那幼孫相比如何?

  衆人輕笑。
子楚連忙擺手。
心想,你天天帶那小孫玩耍,隻聽說誰家孩子出色,便欺上門去比武。
滿鹹陽的幼兒都給你們打遍了打怕了。

  可不敢與小王贲相比。
他一隻手就能将我的政兒給打倒于地了!

  哎,沒比過哪裡知道。
你為何不将他帶回來,可是膽小,怕輸了給我小孫嘛?

  安國君哭笑不得地說道

  老太傅,你也太霸道了些。
我們認輸還不行嘛,非要我這小孫政兒吃你家虎贲兒一頓痛打嗎?政兒早慧是早慧,可不單在武事上出衆啊。

  王陵怒了

  你是說我小孫隻知蠻夫之勇嘛?我孫兒也是過目不忘的。
好,如你不服,我們比三場好了。
一場比識記;一場比數算;一場較力。
便以萬金為注,你等可敢?

  安國君搖頭苦笑。
子楚回道

  秦趙交戰,往來斷絕。
且政兒年幼,趙姫柔弱,萬不敢讓她們千裡奔波。
且待日後,政兒即壯,必接回鹹陽與老太傅應了這一賭約。

  昭王含笑說道

  好了。
諸君後繼有人,大秦之福。
不過你這老貨,将庭議偏到哪裡去了。

  衆人哄笑。
王陵卻毫不在意地說道

  長平既勝,主動之權在我而不在趙。
是戰是和,皆由大王權衡即可。
不過,戰則得利長遠,卻苦軍民于一時;和則得利于當下,卻恐遺禍于将來。
其間得失,确難算得清楚。

  昭王也是一陣苦笑

  你啊,越發圓滑起來。
說等于沒說。
是戰是和,你隻可選一樣說來。

  王陵環看衆人一圈,緩緩說道

  吾老矣,銳氣早失,從兩可中,難有決擇。
大王見諒。

  昭王默然,心中感歎歲月無情。
這個當年為自己執戈陷陣的勇士,如今早己心生去意了。
他不由将目光轉向了範雎,這個比自己年輕一些的相邦。

  範雎也在心中哀歎。
秦國軍方,白、王、李、嚴四姓為代表的老秦人,因宣後魏冉之故,屢受外族壓制。
如今白、王二族執掌軍權,對吾等客卿甚為提防。
王陵非是老邁不堪,無所決擇,而是要看我等反應而動啊。
昭王己老,安國君親楚,如今子楚更是拜谪母于華陽。
他方才故意提起兒孫輩的賭鬥,也是想與未來三代秦君增進聯系,表明态度而矣。
又想到前些時日鄭安平與自己所言。
他說

  秦王己老,軍方老秦人與巴楚外戚之間,為日後權位,争鬥日深。
吾等客卿,身不由己,早己深陷其中。
軍方當然願意乘勝而擊,立下滅國之功。
白起己數次傳信鹹陽,說明前方局勢,要趁長平餘威,趙國無備,諸侯震恐而不敢施救之機,直下邯鄲。
而甘茂、司馬錯等親巴楚一派,以及君上為首的我等客卿,既要擔心軍方立下奇功,勢力更強,又要擔心舉國之兵,在外征戰數載,吾等所負責的後勤供給之事難以為繼。
到時諸侯環顧,一但兵鋒受挫于邯鄲,列國合縱西向,大軍敗退而回,軍方必歸錯于後勤補給不力。
那時國事危急,大王必懲吾等,以安軍心。
是以,繼續攻趙,成是他人之功,敗為吾等之過,望君上三思。

  想到這裡,範雎起身言道

  老太尉所言不差。
如今是戰是和,皆有利弊,且選擇之權操于大王之手。
自大王繼武王之位以來,内修孝公之法,百姓守序而樂從,民生安穩而富足;任賢而親能,政令簡約,權責分明,官吏盡心以忠國事,上下和諧而無私謀。
大王、諸大夫,每日之事當日可畢,尚有閑暇,遊玩嬉戲。
上古賢君名臣,禹湯治世莫過于此。
而外與諸侯百戰,未曾一敗,軍鋒所向,無敢不從。
秦之疆土,年增日擴,然侵占之地,迅即安穩,擄獲之民,旋即樂從。
是以秦軍百戰,越戰越強,國事于武,俞發富強。
雖堯舜之君,亦不過如此。

  然長平之戰,卻有别于以往。
上黨窮苦,雖擴地廣博,卻于國用無補,他日安守尚需關中諸郡,抽調貼補。
此其一。

  趙國強盛,兵精将勇。
秦趙久持三年,勝屬僥幸。
此戰既定,一統天下之勢己成。
然,為赢得此戰,舉國資财,用之将盡,舉國軍卒,身心力盡,疲憊不堪。
此其二。

  諸侯合縱,向為大秦之憂。
秦逼之越急,諸侯合縱之心越固。
此其三。

  長平之戰,武安君坑殺趙軍四十餘萬。
雖然削弱了趙國國力,但也激起趙國軍民同仇敵忾、決死不降之心。
他日秦軍至邯鄲,必然滿城皆敵,苦戰難下。
此其四。

  邯鄲久為趙國都城,向以雄壯堅固聞名當世。
且趙國在邯鄲,冶鐵為兵甲,廣拓良田為軍民屯糧。
此其五。

  國困軍疲,又頓兵堅城之下,置身群敵之間。
勝難固守其地、安撫其民;敗則前功盡棄、前利盡失。
還望大王深思。

  昭王及殿上衆人,喜樂輕松之态頓時一變。
衆人嚴肅沉思,良久無言。
範雎也一臉愁苦,坐回塌上。

  又過得片刻,昭王輕聲說道

  相邦之意,吾己深知。
今日且議到此吧。
嚴卿,明日宣平陽君和諸卿大夫于議政殿,先看看他帶來什麼誠意再說吧。

  衆人應諾,散了席宴,退出大殿。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