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甲午崛起

甲午崛起 【1240華皇看穿了英國】

甲午崛起 軒樟 3974 2024-02-09 18:04

  在任何時候,新興大國尤其是開創一個國際新時代的先導國家的崛起離不開道義力量的支撐,而且這種道義力量的支撐具有超前性。

  門羅時期,國際主流的政治制度是君主專制制度,國際關系準則是基于權勢平衡的均勢政治,殖民制度盛行。

  在這樣一個時代崛起的大國,要遵循既有的國際文明準則,将已有國際文明向前推進。

  美國的民主共和制度,在這個時代為國際社會注入新的選擇,代表了那個時代發展的方向,這是美國外交的一大優勢。

  美國曆史上從未曾參與過均勢體系,門羅宣言包含對均勢體系的拒絕,在列強忙于權勢鬥争之時,美國暫時置身其外,對當時普遍的國際關系準則是一個超越。

  這些都是華皇最終選擇效仿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最大的理由。

  因為華皇再不懂曆史,也知道美國人是怎麼發家緻富的,大戰都躲過去了,别人忙着打仗,他一直在後面發展,并且大量販賣戰争物資,隻要地球有一個地方在打仗,美國人就要暴力發展一圈,這種良性循環是很可怕的,最好的時代機遇,都被他們抓住了。

  内政學德國,外交學美國,這就是華皇這段時間治國的主要思路,華皇不是天才,尤其是在政治上,更是一個小白。

  但是大的方向,必須由華皇自己拿主意,卡特麗娜卡芙公主隻能是在細節上幫助華皇落實,所以,華皇采取了這麼一種簡單粗暴的效仿方式。

  門羅主義提出了“非殖民原則”,适應了拉美各國尋求獨立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殖民主義在拉美複辟的作用,赢得了拉美獨立各國的認可,在當時的拉美受到了普遍的歡迎,是那個時代國際關系的一個進步。

  “非擴展原則”和“不幹涉原則”對當時習慣于擴張和幹涉的其他列強的沖擊也是很大的,所以保守的梅特涅才會詛咒門羅宣言是“邪惡的教義和危險的榜樣”。

  在門羅時代,門羅宣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際關系文明的進步方向,道義的無形力量起到了彌補美國實力不足的作用。

  不可否認的是,門羅主義本身包含美國控制拉美的野心,在以後的曆史中,門羅主義被美國的擴張主義者不斷加以擴展,發展成為美國擴張主義的幌子。

  以今天的國際文明标準來衡量,對它所代表的國際關系準則進行譴責是可取而且必要的。這也正是不能對門羅主義加以肯定的原因所在。

  門羅主義陳述三要點,複由羅斯福總統外加一項。

  第一點,歐洲各國不能再以任何美洲國家為殖民地。

  其次,在外交政策上行使華盛頓方面的原則,即美國僅在本身利益受損的前提下介入歐洲事務。

  第三,美國視任何殖民美洲的企圖為對國家安全之威脅。

  羅斯福總結以上三點并加入一項陳述:‘說話客氣,但帶根大棒子。’

  美國人弄出個門羅主義,華皇很是欣賞,也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推出了亞洲主義。

  本來應該稱之為華皇主義,但是華皇認為華皇再大,也隻是一個人,而亞洲是一個地名,不應該讓華皇淩駕于亞洲之上,所以叫做亞洲主義。

  美國人始終在為美洲他說了算而努力,華國的目标,同樣可以定位為亞洲是華國的,這也為華皇介入中亞問題,中東問題,甚至是印度問題,有了一個非常華麗的理論依托。

  不怕胃口大,就怕對方不知道你的胃口到底是個什麼範圍,是否能夠接受,華皇認為,這很符合英國人的綏靖習慣。

  後因歐洲革命蓬勃發展,列強間矛盾加劇,1822年希臘爆發獨立運動後名存實亡。

  在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和歐洲1848年革命的沖擊下,同盟瓦解。神聖同盟中起決定作用的則是俄國。

  神聖同盟聲稱維護耶稣的公正、慈愛及和平,反對在任何地方發生革命,一直起着絞殺歐洲革命的劊子手的作用。

  所有歐洲的君主在俄國沙皇領導下反對該國人民的一個陰謀,是維護維也納體系、維護君主專制政治秩序的君主互助同盟。

  神聖同盟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各國人民的強烈反抗。

  1848年歐洲革命風暴,掃除了歐洲各國的一大堆政治垃圾,梅特涅本人也在維也納革命中男扮女裝出逃,後來連國王也逃離維也納。

  神聖同盟到此徹底瓦解。

  維也納體系在19世紀初拿破侖帝國崩潰後,以英、俄、奧、普為首的戰勝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大陸上建立的新均勢體系。

  但最根本的是,拿破侖帝國結束後,再也沒有哪個國家有足夠的實力統一整個歐洲了。

  因為整個19世紀下半葉,社會主義運動,罷工都開始蓬勃發展起來。以1848年席卷全歐洲的社會運動和共産黨宣言的發表為标志,各國為了鎮壓本國内的社會主義運動而自顧不暇,很難再發生打破均勢的情況了。

  法國在19世紀中後期怎麼從歐洲第一大國落馬的,這對于華皇來說,就是最好的一個了解歐洲外交的切入點。

  拿破侖戰争後的法國已經失去了争奪世界霸權的機會,但由于其自身體量和歐洲大國均勢的環境,法國仍舊在來來回回的政治變動中有所發展。

  到拿破侖三世上台,法國一方面吸取拿破侖的教訓,積極靠攏英國,一方面終于迎來了平穩的政治局面,工業和經濟大大發展。

  法國甚至在克裡米亞擊敗了俄國,與英國共同壓迫普奧背叛與俄國同盟,這時候的法國雖然比不上英國,但已經是歐洲大陸最強的強國了。

  不過法國此時有幾個大問題,一是政治的不穩,拿破侖三世雖然是拿破侖家族繼承人,但正因此才被正統皇室派抵觸,因此他要成為皇帝就必須依靠民衆的支持,但随時間的流逝,民衆的要求越來越高,他們的一切不滿都會被指向皇帝和政府,而皇帝又缺乏舊王家的正統性。

  所以三世隻能依靠秘密警察和軍隊的支持,軍隊權力因而做大,法國軍方不斷渴求新的戰争來獲得榮譽,金錢和升職,三世為了不斷滿足他們,最後把自己拖入了普法戰争。

  其二就是英國的戒備,英國不希望看到一個新的大陸強權來挑戰自己,而法國在打敗俄奧後在歐洲已經沒有匹敵的對手了,雖然法國一直小心翼翼的讨好英國,但英國政府不願相信,他們需要一個與法國對抗的新對手,然後他們看中了普魯士。

  同時,俄國出于對克裡米亞的複仇,也樂意支持普魯士挑戰法國,打擊背叛他們的奧地利。

  第三個問題就是德國民族主義的興起,日耳曼人越來越要求成為一個大的政治實體,無論南北德都基本認同了這種思想,而最強的歐洲現有秩序保護者法國很自然就成了針對對象。

  而法國由于戰争,文化,經濟特點等問題,人口與整個日耳曼地區德國人口比大占劣勢,當普魯士統一北德後,其人口體量已與法國差距不大了。

  最後是法國軍方與普魯士軍方的差距了,傲慢陳舊的法國陸軍跟普魯士相比,動員體制,參謀部的利用,鐵路運輸的利用等各方面都處于落後。

  當德國統一後,德國的經濟,人口各方面都壓倒性的強于法國,盡管此時法國仍比西班牙意大利奧地利甚至俄國都強,但已經再不會有大陸強權的地位了,因為它再也打不過德國了。

  19世紀末期,法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俄羅斯帝國哪個不是遲滞不前?

  都或多或少有社會矛盾,政府危機,經濟問題之類的?

  在華皇看來,歐洲已經是英德以自己為核心開始構建對抗。

  從普法戰争的影響裡可以找到很多原因:對經濟發展進程:普法戰争中,法國對普魯士簽訂屈辱和約,法國賠款50億法郎,加上戰争損失,總計資金損失達200億法郎,緻使經濟發展資本投入不足;又割讓鐵礦蘊藏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使經濟發展所需資源嚴重缺乏;再加上賠款付清以前,德國占領法國6個北方省,使國内市場進一步狹窄。

  所有這些,極大的延緩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展緩慢,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法國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因鐵礦産地的喪失和政局的混亂而明顯落後于美、德、英之後。

  對法國的對外政策:普法戰争法國戰敗後,法國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高度的警惕,并一直想報戰敗之仇,但單靠自身力量,是絕對不能戰勝德國的,這樣法國開始調整與歐洲國家,如英國和俄國的關系,以尋求盟國的支持,共同對付德國。由于出現新的霸主,各國自拿破侖一世起對法的孤立政策也逐步調整。

  對法國的歐洲霸權:普法戰争中,戰敗的法國割地賠款,使法國失去了自克裡米亞戰争以來形成的西歐和中歐大陸的霸權地位,從而使法國在歐洲霸權地位被德國取代。

  曾經的大英帝國是如此的輝煌,她統治的區域遍布世界各地,地球上沒有幾個地方沒被他們侵略過,堪稱人類曆史上真正的全球帝國。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類曆史上無出其右的超級強權,怎麼就突然不行了,華皇反複思考這個問題,這也是華皇有信心在沒有實力的情況下,仍然能同英國叫闆的原因,華皇真的是這麼看待英國的。

  不說是将英國看成紙老虎,反正華皇不信英國敢集結重兵,真的跑到華國本土來,再同現在大一統的華國單挑一次,華皇可不是原先的滿清皇帝了。

  華皇還從英國人對殖民地的政策看出來,英國人就是色厲内荏的角色。

  英國不願意為殖民地投入總督,防務,軍隊外交費用,這些要真金白銀。

  美國,加拿大創造的價值不如牙買加,巴巴多斯2個小島的蔗糖,煙草産值。

  他們認為發展這些經濟會拖垮英國本土的地位。

  所以,華皇對外殖民的思路,跟英國人既有相同的地方,都是以經濟殖民為主,又有不同的地方,華皇更加重視政治勢力的培養,在全球範圍内擴大華粹黨!

  華皇現在對英國人的反擊,其中一點,便是破壞英國和法國的狼狽為奸的狀态。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