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重生蘇聯

371地方角力

重生蘇聯 維拉德列 2303 2024-01-31 01:11

  當蘇聯的主流媒體上都出現抨擊沃茲涅先斯基的言論時,所有對蘇聯官場生态有所了解的人都已經知道一場新的派系鬥争要開始了。

  這場鬥争,不僅僅是兩個派系,兩批幹部之間的權力鬥争,同時也是兩個意識形态和地方派别之間的鬥争。

  “西伯利亞派”在各大報紙上發文抨擊沃茲涅先斯基的經濟觀點之後,“列甯格勒派”的人也開始發表反駁文章,認為蘇聯經濟的赢利和虧損的核算,不僅不違背社會主義經濟,而且在社會主義生産的發展中起着實質性的刺激作用。

  列甯格勒派的人當中雖然不乏人才,還有為數不少的經濟專家、理論專家出謀獻策,但他們的評論卻沒有用太多馬克思主義、列甯主義和斯大林的思想(斯大林本人并不認為有什麼“斯大林思想”)的理論來加以解釋,并不怎麼符合當時蘇聯共産黨所主張的路線。

  相反,“西伯利亞派”的人就光明正大地引用馬克思、列甯和斯大林的觀點(主要還是斯大林和列甯的)進行反駁,在路線上走得比較“正”,論據比較多,逐漸取得黨内越來越多人的支持(雖然有不少人是看中了西伯利亞派路線更正,勝算更大的特點“押注”支持,以換取政治利益的)。

  在路線之争上比較理虧,支持者比較少的“列甯格勒派”,隻好逐漸将争論轉移到其他地方上。

  他們批評曼圖洛夫所主張的優先發展西伯利亞、烏拉爾、中亞和高加索的主張,認為發展這些地區發展成本太高,而且沒有足夠的人力,在國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當把資源放在基礎更好,發展成本更低的烏拉爾和西部地區(包括俄羅斯烏拉爾以西地區、波羅的海三國、芬蘭、烏克蘭、摩爾達維亞和白俄羅斯)。

  就這樣,兩派之間的鬥争從關于“價值規律”的争論演化為兩個地方派系之間的鬥争。

  主張重點發展西部地區的“列甯格勒派”認為要優先發展俄羅斯西部地區、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工業,完善這些地區的交通,鞏固其作為蘇聯精華地區的地位,因此獲得了波羅的海三國和多個俄羅斯地方主要領導的支持。

  而曼圖洛夫則認為蘇聯的地方差異太大,經濟過于依賴西部地區,而中亞和西伯利亞卻沒有得到足夠的發展,導緻那些地區經濟民生較為落後,因此他認為應該優先建設較為落後的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提高西伯利亞和中亞的工農業水平,改善這些地區的交通條件、經濟條件和生活條件,讓該地區的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擺脫地方發展落後所造成的不便。

  同時,他也主張加大對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天然資源的勘探和開發,以增加蘇聯全國的原材料供應,并且在原材料供應點附近設立一些原材料加工設施,以減省原材料加工行業的運輸成本,同時也能提升原材料供應地的工業水平,為當地人創造就業。

  曼圖洛夫的建議得到中亞五國、西伯利亞等地大部分地方領導的認同,多位西伯利亞的州委書記、中亞五國的加盟共和國書記陸續表态支持曼圖洛夫所主張的“建設大後方”理念(即加強發展烏拉爾山以東的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

  而一開始就支持曼圖洛夫的西部地方領導(包括烏克蘭黨委書記契爾年科、白俄羅斯黨委第一書記古薩羅夫、莫斯科市委兼州委書記卡蒂娅)也在盡力說服同僚支持西伯利亞派的立場。

  在中央書記處書記波諾馬連科(曾當過7年的白俄羅斯黨委書記)和白俄羅斯黨委第一書記古薩羅夫的努力下,大半個白俄羅斯黨委的人都因為意識形态相同或者受共和國第一書記“影響(威逼利誘)”的緣故,站在了曼圖洛夫那邊。

  意識形态與曼圖洛夫、波諾馬連科等人相近的白俄羅斯黨委第二書記伊格納季耶夫更成為曼圖洛夫的鐵杆盟友,成為了“西伯利亞派”的一份子。

  至于在烏克蘭那邊,因為契爾年科在那裡根基太淺(烏克蘭不少領導還是赫魯曉夫時代被提拔起來的)的緣故,并沒有拉攏到太多的盟友,但也令一些原本打算支持沃茲涅先斯基的人保留了立場,使沃茲涅先斯基得不到烏克蘭地方主要領導的支持。

  與此同時,沃茲涅先斯基的人也在盡力拉攏人心,争取到了俄羅斯聯邦最高部長會議主席(相當于俄羅斯總理)羅季奧諾夫、摩爾達維亞共和國黨委第一書記尼基塔・赫魯曉夫,還有波羅的海三國第一把手共五個加盟共和國主要領導的支持。

  随後,多個波羅的海三國和摩爾達維亞的主要領導也在第一把手的“影響下”謹慎地表達了支持沃茲涅先斯基的立場。

  而俄羅斯部長會議主席羅季奧諾夫也成功争取到車裡雅賓斯克州委書記帕托裡切夫、諾夫哥羅德州委書記布馬金、高爾基州委書記謝爾蓋・吉裡耶夫、庫爾斯克州委書記帕維爾・多羅甯、莫斯科市蘇維埃執行委員會主席(市長)格奧爾基・波波夫等人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依然有為數不少的俄羅斯西部地區領導站在了曼圖洛夫那邊,當中包括雅羅斯拉夫州委書記安德羅波夫、斯維德洛夫州委書記維克多・聶多西金、斯大林格勒州委書記楚亞諾夫,而莫斯科市委市委兼州委書記卡蒂娅更是曼圖洛夫的女人,當然也無條件地站在老公的那邊。

  如此一來,兩派在俄羅斯西部地區的角力就出現了五五開的局面,支持曼圖洛夫的地方領導和支持沃茲涅先斯基的地方領導人數和實力都相若,而其他人則保持觀望的态度。
這些觀望的人當中,有些打算在關鍵時刻再下注,也有不少人為了明哲保身起見,盡力避免自己卷入這場鬥争中。

  至于高加索那邊,三個共和國黨委的大部分成員都持觀望态度,沒人敢輕易表态,因為他們既不敢得罪曼圖洛夫,也不敢得罪沃茲涅先斯基及其背後的日丹諾夫,而且兩派的主張對于高加索的發展都沒太大幫助,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會永遠保持中立,并不代表他們不會在關鍵時刻站出來。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