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孫子傳

孫子傳 第150章 吳軍入郢楚王離都(1)

孫子傳 曹堯德 2470 2024-02-04 18:34

  第三十一章吳軍入郢楚王離都

  卻說天助吳滅楚,隆冬季節竟大雨滂沱,數日不停,千溪萬流彙于漳江,湧入赤湖,滾滾滔滔的洪水奔向紀南,紀南城變成了汪洋澤國中的一處孤島。
孫子命放竹筏木排下水,自己率先登上竹筏,夫概、唐成公随同,帶領五千兵丁,向紀南城進發。
這些竹筏木排,大者可乘五六十人,中等的坐三四十人,最小的亦可蹲十人以上,彼此連成隊,排成行,不用揚帆。
勿需劃漿,順流而下,隻要用竹篙掌好了舵就行了。
竹筏木排在前進,一排接一排,一排連一排,一排跟一排,在浪尖上颠簸起伏,其速如箭。

  宋木真是一塊木頭疙瘩,一個沒有頭腦的東西!
當洪水開始往城裡淌的時候,他還以為是天降暴雨,江河泛濫,待暴雨停後,水必自行消退;後來雨漸漸小了,水勢反而越來越大,待到城上一望,不禁目瞪口呆,毛骨悚然,脊梁溝裡淌冷汗。
城外洪水滔滔,一片汪洋,百姓們有的遷于高阜,有的爬上屋頂,有的蹲于樹杈,更多的則是駕舟漂于水面,看來他們早已有了充分準備。
宋木不深究這洪水的來源,隻是在想,水勢這樣大,全城都淹掉了,連城樓恐也難保。
眼下城内既無儲糧,又無存草,倘洪水遲遲不退,即便不被淹死,也要活活餓死。
與其在此等死,不如先回轉郢都,等水退了再來。
萬一吳兵乘機占領了紀南城,這也不能怪我,誰料數九寒天竟還會下這麼大的雨呢?
主意既定,宋木随即命人封了一條大船,帶領眷屬心腹,上船奔郢都而去。
将士與兵丁見主将帶頭走了。
紛紛封船,封不到船的就搶船,搶不到船的就偷船,弄不到公家船的就弄百姓的船,到頭來還是百姓倒黴,船隻全被他們給搶光了。

  宋木的船奔郢都,也是順流而下,行了不遠,偶一回頭,發現茫茫黃湯之中正有許多黑點在漂,起初他還認為是被洪水沖塌的房梁、門窗之類的東西在随波逐流,可是黑點漸來漸近,漸近漸大,竟是竹筏木排,上邊蹲有手持刀槍的吳軍兵将。
直到這時,宋木方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滔天洪水是吳兵決堤淹城所緻。
吳兵既占紀南,必殺奔郢都,得趕快去給楚昭王報個信,以立功贖罪。
宋木這樣想着,催促手下人趕快劃船,生怕吳兵追來。
城上的人見吳兵乘竹筏木排而來,頓時秩序大亂,特别是那些沒有走掉的楚兵,更是個個惶恐不安,隻待吳兵來了歸降。

  吳軍不費一刀一槍,兵不皿刃,占據了紀南城,孫子即刻頒令,安置降兵,撫慰百姓。
正當這時,伍子胥率兩千人馬趕來,還帶來了一百大車糧食,正好可供孫子赈濟災民之用。
分派已畢,人不解甲,馬不下鞍。
留下鎮守紀南的兵将,孫子帶領其餘的人複行上筏,順流東南,直取郢都,活捉楚昭王。

  郢都與紀南,二城相距不遠,但地勢卻截然不同。
郢都是一座山城,它坐南面北,即南高北低,一溜斜坡,且坡度很大,南門雄踞于懸崖峭壁之上,北門卻伸在江河之濱,洪水自西北奔來,繞城半周,東南注入雲夢澤中,又因這裡比降大,流速快,郢都絕無水淹之虞,故楚之君臣不怕洪水滔天,隻怕吳兵攻城。
楚自确定先力戰,戰而不勝則死守,萬一守不住再撤離的方針之後,便積極部署守城與抗敵,分派子西守東門,鬥辛守南門,申包胥守西門,王孫由守北門,鞏固防禦。
同時動員獎勵城内壯丁挖沼澤,建堡壘,築護城河,城内多備滾木、礌石、弓箭,随時準備迎擊入侵之敵。
昭王雖口頭上表示由子西、子期、公子申等重臣負責禦敵,遇事不必與之斟酌,實際上,他一時一刻也未放棄過對抗敵禦侮的領導與指揮,因為他畢竟是一國之君呀!
……

  郢乃大國之都,經營二百餘載,且有險可據,其堅固的程度遠非一般城池所能比,對此,孫子有充分的認識和估計,為減少傷亡,不敢貿然攻城。
吳軍所乘之竹筏木排,到了郢都城中,并不停留,更不屯駐,而是循水勢繞城半周,東南入雲夢大澤,仿佛他們并非來伐楚奪郢,而是觀光旅遊。
即便觀光旅遊,也不能如此行色匆匆,頗有些走馬觀花。
楚之君臣,對此甚感驚詫,大家都知道孫武用兵神出鬼沒。
料定他是在施詭計,玩把戲,不敢掉以輕心。
然而隔了三五日,不僅吳兵毫無攻城的動靜,連其行動的蛛絲馬迹也沒有。
連月來,郢都一直處在緊張的氣氛中,前線不斷傳來噩耗,楚軍連連失利,著名将領或陣亡,或以身殉國,或變節叛逃。
禦敵之将一天天在減少,亡兵降卒,更是數以萬計。
與此相反,吳軍則是步步進逼,取麥城,淹紀南,以暴風驟雨之勢席卷郢都,郢都城内的每一個成員,上起君臣文武,下至黎民百姓,神經無不繃得緊緊。
為保郢都,各司其事,各負其責,各專其職,無一閑人,包括那些老弱病殘者在内,晝夜不息。
如今吳軍來而無留,銷聲匿迹,更無攻城之迹象,緊張的神經怎能不松弛,疲勞的肌體怎能不需要休息!
因為大家都是骨肉之軀,并非鋼鐵制造的機器。

  吳軍自然不會來而複去,他們循流漂至雲夢大澤,稍作逗留,俱都外罩楚地漁民田夫服裝,溯江而上,繞到郢都城南擇地屯紮,暗地布防。
對郢都形成層層包圍之勢。
活動于郢都城外的盡是楚之百姓,或打魚,或耕田,城内的楚之君臣則認為吳兵業已銷聲匿迹,放松了警惕,疏于防範。

  吳軍緊緊包圍楚都,等待楚軍斷糧自滅,倘楚軍啟城補充給養,吳軍便趁機攻城。
一天,吳王與孫子視察戰況,阖闾親見楚都已被吳軍重重包圍,欣喜難抑,對孫子褒獎道:“吾軍此番出征,自交戰以來,連勝囊瓦、射父子、沈尹戌、鬥巢和宋木等十餘将,所向無敵,以最小之代價,換得了巨大之成功。
眼下郢都已深陷重圍,我軍勝利在握,不久孤将宿願得償,此皆元帥深謀遠慮、神機妙算、統籌得宜之大功也!
……”

  孫子不善當面說人好話,歌功頌德,也不喜歡聽别人的頌揚之辭,因而滿臉绯紅,甚感難堪與不安地說道:“戮力王室,何敢言功,統籌布陣,何敢言勞!
此乃天助吳王得天下也,多虧諸将勇猛善戰,盡忠吳王,勝利豈是我一人所能夠辦到的。

  阖闾得意地微笑道:“孤之所言,句句實情,元帥不必過謙,不過,依寡人之見,戰線越來越長,我軍補給越來越遠。
不宜耗時過長,應力求速戰速決……”

  陪同視察的伍子胥插言道:“主公所言極是,時間拖久了,深恐有楚之盟國出兵援救,果真那樣,我軍便前功盡棄了,故望元帥從速定奪。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