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孫子傳

第69章 武淬砺伍員造訪(4)

孫子傳 曹堯德 2099 2024-01-31 01:07

  伍子胥嘿嘿一笑說:“吳國山川毓秀,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何能無将帥之才呢?

  “如此說來,愛卿一定又結識了一位天下英才。
”阖闾迫不及待地問:“但不知此人可有專諸之勇,要離之智?

  伍子胥又是嘿嘿一笑,說道:“大王,盟弟專諸,敝友要離,雖能治人于死,終須舍己之生,何足道哉!

  阖闾點點頭。
是呀,說到底,這兩個人不過是個刺客。
拚得自己,赢得他人,難當大任,更夠不上英才。

  “将軍所薦之英才,姓什名誰,家在哪裡?
”阖闾問道。

  “姓孫名武,隐居于穹窿深處。
”伍子胥回答。

  “此人究竟有何本領?
”阖闾追問。

  伍子胥慢條斯理地回答道:“論文,文能安邦,論武,武能定國;堪稱棟梁之材。
明公如得此人,猶如周武王得姜尚,商湯得伊尹,齊桓公得管仲,莫說是伐楚稱霸,就是開創九州,并吞列國,也并非難事。

  “啊呀呀!
”阖闾喜出望外,“請問愛卿,這位經天緯地的英才,可是吳國人?

  “正是吳國人。
”為使吳王免生疑忌,伍子胥故意将孫武說成是吳國人。

  “吳國既有如此大才,寡人為何竟然不知?

  阖闾既懷疑,又遺憾地問。

  吳王所問,很有道理。
孫武來吳,隐居很深,世人莫知。

  伍子胥解釋說:“孫武淡泊名利,隐遁山林,深居簡出,以著《兵法》為業,大王何以知之?

  提到《兵法》二字,阖闾精神亢奮,圓睜雙目問道:“《兵法》?
什麼《兵法》?

  伍子胥答道:“孫武自著《兵法》十三篇,一曰《計篇》,二曰《作戰篇》。
三曰《謀攻篇》,四曰《形篇》,五曰《勢篇》,六曰《虛實篇》,七曰《軍争篇》,八曰《九變篇》,九曰《行軍篇》,十曰《地形篇》,十一曰《九地篇》,十二曰《火攻篇》,十三曰《用間篇》。
”伍子胥還具體介紹了每篇的主旨,中心思想,内容等,并背誦了一連串的軍事原則,諸如“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聽了伍子胥的介紹,阖闾贊歎不已,連連叫絕,恨不能即刻見到孫武,共商伐楚大計,懇求道:“有勞将軍辛苦一趟,代孤之勞前往穹窿,請這位高賢出山。

  伍子胥說:“此人鄙薄仕途,非尋常之輩,須以禮聘之,方可能屈就。

  “就依愛卿,備厚禮往請賢人。
”阖闾很是慷慨大方。

  伍子胥又說:“此去若能請得孫武出山,伐楚之事……”

  “将軍請放心,”阖闾打斷了伍子胥的話,“隻要能将這位高賢請來,孤一定用為大将,領兵伐楚,為将軍報仇雪恨。

  吳王命人取黃金十镒,白璧一雙,另備八色大禮,寫了一份禮單,交與伍子胥在身邊收好,伍子胥駕驷馬往穹窿山禮聘孫武。

  孫武既隐遁重山密林之中,伍子胥何以能與之相識呢?
那還是伍子胥初來吳都梅裡的時候,本欲先拜見姬光,恰在這時,姬光遠遊南方,他囊空如洗,與公子勝生活無着落,隻好沿街吹箫乞币,不料哀怨的箫聲驚動了吳王僚,王僚召見了他,封他為上大夫,并表示願全力助其報滿門抄斬之仇。
姬光南遊歸來,聽說伍子胥已為王僚所用,心中不安。
巧施離間之計,幾經周折,王僚終于疏遠了伍子胥,不再議伐楚之事。
伍子胥十分知趣,辭去了上大夫之職,與公子勝耕于陽山之野。
陽山位于穹窿山北,為太湖東岸群山中僅次于穹窿山的第二大山,山勢險峻,十五峰挺拔高聳,各具特色,最高箭阙峰,山高林密,竹幽篁深,為藏龍卧虎之地。
深秋時節,伍子胥獨自一人,背着水壺,帶些幹糧,四處漫遊。
以排解心中的郁悶。
忽一日來到穹窿山。
他披荊棘,斬豺狼,漫無目的地跋涉于林海群峰之中,雞鳴犬吠之聲,将他引入峰巒懷抱,密林深處,來到這獨居的草廬人家,這便是孫武隐居的寒舍。
其時孫武正在閱讀《兵法》,做修改前的準備工作,床榻案頭,皆是竹簡。
忽有陌生人闖入,欲收拾隐藏,已經來不及了。
伍子胥與孫武,雖說是首次相見,但相互傾慕日久,一旦相逢,便如幹柴烈火,促膝傾腸。
三天三夜,論天下大勢,議兵書戰策,談個人遭遇。
當伍子胥介紹自己一家三百餘口,被昏君斬盡殺絕時,孫武陪着淚流不止,并表示願助其報仇雪恨,一對英雄豪傑,生不同天,長不同地,飲不同水,但卻一見如故,遂成摯友,談得投機,配合默契,相互尊重,彼此理解。
孫武的《兵法》十三篇,伍子胥就是那次浏覽後而記在心底的。

  伍子胥來到孫武的庭院草廬,孫武竟不在。
田淑賢知伍子胥與丈夫是至交,不忍欺瞞,吐露了真情。
原來,經過較長一段時間南國漫遊,孫武結交了許多吳地摯友,他隐居不住了,時常有朋友來草廬叨擾。
當然,這些朋友不知孫武的真名實姓,更不了解他的身份和來曆,隻知道他是一位居深山,采草藥,兼作打柴和狩獵的漢子。
既然常有朋友來往,修改《兵法》的工作更無法進行,一則怕幹擾,二則怕暴露身份,于是征得妻子同意,帶家奴一人,潛居于西崦湖中的一個小島上,一面灌園種田,一面修改《兵法》。
後世為紀念孫武曾在此島修改《兵法》,建有孫武廟,四時祭祀,小島因此而得名為武廟墩。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