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孫子傳

孫子傳 第147章 驢磨磨麥囊沙決水(3)

孫子傳 曹堯德 1872 2024-02-04 18:34

  時近中午,最後一輛運送石頭的大車也返回來了,鬥巢下令整隊回城。
隊伍剛剛站好,忽有一騎從麥城飛來,到鬥巢跟前翻身下馬:“禀主将,大事不好,伍子胥帶領大隊人馬殺來,離城不遠!
……”

  鬥巢聞報,吓得臉色發黃,數九寒天,竟然出了一身冷汗。
他知道,伍子胥這是乘虛而入,不禁在心中驚呼:好厲害的伍員!
我在城裡,他不攻城;一連三天,我沖他的“驢城”,毀他的“磨城”,速去速回,他不攻城;今天,我發狠心,将他的石頭倒進江裡,讓他無法再築城,耽擱了半天的時間,他居然來攻城,我中其驢磨磨麥之計矣!
時光不允許鬥巢多想,他急令火速回城,從東門入,因為伍子胥的大營在麥城北,必先攻北門,待從東門進城之後,将城門一關,然後到城上指揮守城。
鬥巢想的倒是挺美,可是等他帶領兵丁趕到東門外,已被伍子胥攔住了前進的道路。
鬥巢看看眼前的陣勢,知道今天定吃大虧:第一,回城的路被伍子胥截住,吳軍主動,以逸待勞;第二,伍子胥統兵八千,幾乎是楚兵的三倍,楚兵寡不敵衆。
然而勢已至此,别無選擇,隻有拼作一死。
鬥巢這樣想着,領馬上前,将開山大斧壓于鞍山,雙手一拱:“子胥别來無恙……”他這是先禮後兵,先交談,力争和解,談不攏再動手。
再說,他們畢竟是老熟人,鬥巢一家在楚國也是世代簪纓,與伍子胥的先輩同朝為官。
他們自幼相識,彼此并無私人恩怨,見了面理當規勸幾句。

  伍子胥亦将大槍壓于鞍山,雙手一拱,還禮道:“托天庇佑,一命尚存。

  “你府上世代受楚俸祿,先王一時聽信費無極讒言,将汝父兄殺害,汝身為楚臣之後,不該背楚奔吳,更不該今番興兵前來犯楚。
我勸你速速下馬歸降,我面奏主公,可不咎既往。
汝不情願,亦不勉強,隻勸你就此退兵返吳,免傷你我多年交情……”鬥巢娓娓而談,似乎頗為動情。

  鬥巢是非不明,泾渭不分,雖是世交、老友,聽了這番荒唐之言,伍子胥亦難抑中燒之怒火:“住口!
奸賊費無極固然可惡,食其肉,寝其皮,難消吾心頭之恨!
但昏君平王,父納子妻,信讒言,不聽忠谏,無視我伍家世代有功于楚,竟将我全家三百餘口盡皆殺戮,我九死一生逃難入吳,為斬草除根,昏君又派人入吳,欲置我于死地,難道這也是我伍員之過?
平王多行不義,緻使多少忠臣良将死于非命,多少善良百姓含恨黃泉;昏君死後,昭王執政,任憑囊瓦專權,對内殘害忠良,草菅人命,對外窮兵黩武,侵淩弱小,緻使周天子調集十八路諸侯聯軍伐楚;而今吳王阖闾乃應唐、蔡二國之請,興仁義之師前來問罪,此乃以有道伐無道,天下誰不拍手稱快!
我伍員幸得天佑,至今未死,飲恨一十六年,皿海深仇,我若不報,道理何在,天理何存!
勿要多言,放馬!

  鬥巢似乎無可奈何:“你既不看我們往日的交情,隻好各為其主了……”

  鬥巢說着,領馬上前,高舉開山大斧,朝着伍子胥的頭門,嗚――的一聲劈将下來。

  伍子胥把虎頭燦銀槍一擡,铮――!
把斧撥在一旁。

  二馬過門,回頭再戰,伍子胥的馬往上闖,他手中的槍一擰一抖,朝着鬥巢的兇膛:“看槍!
”嗖――!
一槍紮來。

  鬥巢把開山斧一迎:“來得好!
”铮――!
槍被隔到了一邊。

  兩馬又過門,繼續再打;槍來斧往,繼續再戰……不怕鬥巢的這柄斧厲害,遇到伍子胥的這杆槍,一點也讨不到便宜;莫說伍子胥的槍威力大,在鬥巢的這柄斧面前,休想立即取勝。
兩位主将一時難分勝負,兩夥兵丁卻勝負泾渭分明。
吳兵多,楚兵少,俗話說:“雙拳難敵四手”,打着打着,楚兵非死即傷,站着的越來越少,這樣打下去,三千楚兵非全部陣亡不可。

  鬥巢與伍子胥戰了數十回合,平心而論,他還可以堅持若幹時光,但傷亡的兵丁慘不忍睹,讓他心痛如絞。
他準備下令退兵,從南門退進城去,如果伍子胥追來,再轉西門,甯可繞城轉,也不能在這兒拼得人仰馬翻,全軍覆沒。
鬥巢正欲下令,伍子胥用槍把他的闆斧往下一蓋:“楚兵傷亡殆盡,你寡我衆,你雖則遭敗,心中不服。
姑念你今日未作準備,明天一早,我們各調五千兵丁在此決一雌雄。
”伍子胥轉向自己部下命令道:“孩兒們,我們讓!

  吳兵奉命,立刻住手,紛紛向後退讓,讓出了中間一條道路,留給楚兵撤退。
此刻的鬥巢,猶如押往刑場的死囚,午時三刻就要開刀問斬了,忽聞國君頒布大赦,怎能不心花怒放!
但他不表露真情,需以假相敷衍:“好,明日定到。
孩兒們,請了吧。
”鬥巢嘴巴上這樣說,心裡頭卻在想:進城後把城門一關,明天龜孫子才來呢,有本事你就攻城,什麼“驢城”、“磨城”,任你築去,我再也不管了,單看你有什麼辦法能攻克這座麥城!
……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