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孫子傳

孫子傳 第177章 附錄二(1)

孫子傳 曹堯德 2076 2024-02-04 18:34

  附錄二

  《孫子兵法》警句選摘

  (1)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譯文]戰争是國家的大事,它關系到生死存亡,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2)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譯文]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分析研究,比較敵對雙方的各種條件,以探求戰争勝負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3)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譯文]要在敵人無準備的狀态實施攻擊,要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采取行動。

  (4)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譯文]用兵打仗,隻聽說甯拙而求速勝的,沒見過巧而久拖的。

  (5)夫兵久而對國有利者,未之有也。

  [譯文]戰争長期拖延而有利于國家者,是從來沒有過的。

  (6)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譯文]不能完全懂得用兵害處的人,就不能完全懂得用兵的好處。

  (7)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譯文]善于用兵的人,兵員不一再征集,糧秣不多次運送;武器裝具從國内取用,糧秣在敵國就地解決,這樣,軍隊的食用就可以充足供應了。

  (8)勝敵而益強。

  [譯文]戰勝敵人而使自己更加強大。

  (9)兵貴勝,不貴久。

  [譯文]用兵作戰,最貴速勝,不宜久拖。

  (10)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譯文]深知用兵之法的将帥,是民衆命運的掌握者,是國家安危的主宰者。

  (11)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譯文]百戰百勝,不算好中最好的(将帥);不戰而使敵人屈服,才算是好中最好的(将帥)。

  (12)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譯文]用兵的方法,有十倍于敵的絕對優勢的兵力,就要四面包圍,迫敵屈服;有五倍于敵人的優勢兵力,就要進攻敵人;有一倍于敵人的兵力,就要設法分散敵人;同敵人兵力相等,就要善于設法戰勝敵人;比敵人兵力少,就要善于擺脫敵人;各方面條件均不如敵人,就要設法避免與敵交戰。

  (13)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譯文]弱小的軍隊如果隻知堅守硬拼,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1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衆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将能而君不禦者勝。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譯文]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打,什麼情況下不可以打的,會勝利;懂得根據兵力多少而采用不同戰法的,會勝利;上下齊心協力的,會勝利;以預有準備對待沒有準備的,會勝利;将帥指揮能力強而國君不加牽制的,會勝利。
這五條,是預知勝利的途徑。

  (15)知彼知已者,百戰不殆。

  [譯文]了解對方又了解自己的,百戰都不會失敗。

  (16)善戰者,立于不敗之敵,而不失敵之敗也。

  [譯文]善于打仗的人,總是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同時又不放過任何足以戰勝敵人的機會。

  (17)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譯文]打勝仗的軍隊,總是先創造取勝的條件,而後才同敵人作戰;打敗仗的軍隊,總是先同敵人作戰,而後期求僥幸取勝。

  (18)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譯文]勝利者在指揮軍隊打仗的時候,就像從七八千尺的高處決開溪中積水一樣,其勢猛不可擋。
這是強大的軍事實力的表現。

  (19)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驷,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則内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譯文]凡興兵打仗,出動戰車千輛,辎重車千輛,軍隊十萬,還要千裡運糧;這樣一來,前方後方的費用,外交使者住來的開支,器材物資的供應,武器裝具的保養補充,每天要耗費千金。
然後十萬大軍才能出動。

  (20)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

  [譯文]高明的将帥指揮作戰,他所造成的态勢是險峻的(居高臨下、銳不可當),他所掌握的行動節奏是短促而猛烈的。

  (21)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譯文]善于指揮打仗的将帥,他的注意力放在“任勢”上,而不苛求部屬,因而他就能選到适當人才,利用有利形勢。

  (22)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

  [譯文]高明的将帥指揮軍隊打仗時所造成的有利态勢,就好像把圓石從七八千尺的高山上往下飛滾那樣,不可阻擋;這就是軍事上所謂的“勢”。

  (23)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

  [譯文]善于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