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原随着智光重新來到釋迦牟尼佛的清靜佛土。
蘇原說:“這裡好像白天和夜晚都是非常明亮的!”
“是的,心淨則佛土淨。”智光說,“這裡沒有寒署四季,永遠都是溫暖、光明的氣象;也沒有一切恐怖、惡難,是真正的太平淨土。”
蘇原又問:“這裡的人都是菩薩,或者是阿羅漢嗎?“
智光說:“也不全是,這裡多數人都是佛住世時,見佛聞法之人。還有‘聲聞’、‘緣覺’等。”
蘇原又問:“凡世的佛和此處的佛,有什麼不一樣?”
智光回答:“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最清淨,離一切相,‘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故名如來;法身‘遍一切處’,沒有一個地方不是佛的法身所在。”
智光繼續說:“在此處清靜佛土示顯的,是佛的報身;而在凡世中示現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或者叫應化身佛。報身佛,我們普通衆生看不見,報身超過六十萬億億裡,在視線所能達到的極限之外,所以凡人所能見的隻能是應化身。”
“那在這清靜佛土,我能見到佛嗎?”蘇原問。
“可以,不過佛身邊有很多護法尊者,我們隻能遠遠地看。”
“太好了,帶我去看看!”
……
蘇原和智光來到一處精妙的園林。隻見寶樹婆娑,處處生長着奇花瑞草;淨瓶寶象、真珠璎珞,不計其數;園中彌漫着戒定真香;更有五彩祥雲,低垂肅立,像是正在聆聽長者的教誨。
園林的空間非常廣大,裡面足有億萬人之多,正在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
在吉祥聖潔的光明之中,釋迦牟尼佛正在宣講:“……我為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蘇原正在聚精會神地聽着,智光說:“晚課的鐘聲響起,快回去吧!我如果不去參加,會給其它人産生不好的影響……”
……
蘇原出定,眼前仍然是普通的凡世。
智光匆匆地趕去參加晚課。對于這次奇妙無比的經曆,蘇原細細思考起來。
釋迦牟尼佛的清靜佛土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比,這有點像:一個是國内名校,一個是國外名校,二者各有所長。國外名校在教學設施方面略好一些,但國内名校方方面面更具有本土特色,對于本土學生更加适宜。
當然,阿彌陀佛成就的極樂世界,博采衆長,是集無數清淨佛土之大成者,這個經典裡的介紹非常詳盡。‘末法’時期,淨土法門第一,這是從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以及衆生的因緣方面來講的。
不過為什麼衆生之間,顯出的世界相差如此之大?這個問題蘇原還是不怎麼明白。
……
第二天,蘇原把這個問題請教智光。
智光說道:“什麼叫衆生?就是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有哪些?有十二種。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衆生即是這十二種因緣,和合而生。”
蘇原說:“這和電腦顯示的道理相似,但更加複雜?”
“是的,萬法唯心。”智光繼續說:“心的四相為‘生’、‘住’、‘異’、‘滅’。比方說電腦分為四個等次,那麼凡夫的電腦就是第四等,最差的一等,再怎麼好的東西,讓你顯出來也是粗糙的、醜陋的,失真的。”
“有四個等次?心有生、住、異、滅四相?”蘇原問。
智光解釋說:“有個‘二乘人’的說法,就是指‘聲聞’、‘緣覺’和羅漢。二乘人看我們凡夫有四颠倒:不淨計為淨;以苦計為樂;無常計為常;無我計為我。所以,執着于财、色、名、食、睡。我們的心智覺悟程度隻達到:‘心滅後而知滅’的境界,隻能看到淺表的現象。”
“但在菩薩看來,二乘人也有四颠倒:着不淨,不見法身淨;着苦,不見寂滅樂;着無我,不見自在我;着無常,不見佛性常。二乘人着于‘空’,心智覺悟程度可以達到‘覺異無異’的境界;所以二乘人具有‘一切智’的心智。具有‘天眼通’及‘慧眼見真空’的本領。”
“佛對心的四相最清楚,最明白,所以稱為明心——覺生無生、覺住無住、覺異無異、覺滅亦無減,生住異滅四相皆無,是為菩提心、清淨心,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
蘇原說:“那就是說:凡夫隻見滅相;二乘人能進一步見到異相;菩薩更進一步能見到住相;佛對四相全知。這就是為什麼衆生之間,所見的世界會相差那麼大!”
“對,凡夫于四相中隻見滅相。前念滅,後念即生,而凡夫隻能意識到已滅的狀态。比方說,當你意識到現在是午時,實際上就已經是午時過去了一點點;當你說現在的時候,實際上已經處于你所認為的那個‘現在’的未來狀态。”
蘇原問:“念念相續,稍縱即逝,以凡夫的能力永遠隻能見到事相的末端?”
“可以這麼理解。”智光說,“何謂滅相?比如我剛才打一個妄想,當時不知道自己打妄想。打完妄想,才‘覺’,妄想在何處?你有沒有捉到?——減去了!又如起一個惡念,你‘覺’這個惡念嗎?——滅了才覺!所以凡夫對自己的心一點也不覺,滅了之後才覺稱為‘不覺’。”
“異相又是怎樣的呢?”
“覺異無異,一覺心的異相,這個‘異’便空了,是為覺異無異。例如做夢,當你發覺自己做夢也就清醒了。覺夢無夢,覺錯就無錯。剛才講的二乘人,能覺心的異相。異即是變異,是與非是異相,善與惡、生與死、人與我、怨與親等是異相。二乘人覺心的異相,覺異無異。所以無是非、善惡、生死、人我、怨親,所以二乘人是修行用功,見到心的異相,覺異無異,便能了生死。”
“住相又是怎樣的呢?”
智光說:“菩薩進一步覺住相,覺住即無住。迷時便有住相,覺時則無。例如作惡時是迷,覺時便不作;不修善是迷,一覺便修善則無迷。所以覺住無住——覺住時,一切不住。有所住便是妄心,一切不住便是真心。”
智光繼續說:“菩薩無住,不住又是什麼相呢?不住便是無相,不住則内無我相,外無人相,中間無物相,叫作三輪體空。菩薩覺住無住,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若住布施,不能修持戒,若住忍辱,不能修禅定,菩薩如是無所住,六度萬行齊修。”
“那麼,心的生相又如何?”
“若覺生則無生,無生是什麼?無生就是佛。佛見心的生相,觀一切法無生,證得無生法忍。煩惱是生法,煩惱不生便是菩提;業障不生就是解脫;生死不生是涅槃;衆生無生是為諸佛;因此,佛稱為大圓滿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