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熾與長孫晟雖為兄弟,又都在京有府邸,但長孫晟是将軍,大半時間在外地任職,長孫熾也時常受帝命差遣外出,說起來,他們兄弟兩人已有五六年沒有見過面,為此,長孫二姑娘出生到現在,與她的伯父還是頭一回見面。
“正是小二,小二見過大伯。“長孫熾的聲音一落,不待高氏回話,長孫姑娘已朝前一步,再次行禮接話,她年紀雖小,可言行舉止,卻極其規範端正,讓挑不出半分錯處。
長孫熾瞧着眼前這個明明隻有五歲多一點,卻俨然像個十足小淑女的小姑娘,滿意之餘不由升起一絲惡作劇的心裡,他瞄了長孫姑娘兩眼,忍不住出言打趣:“觀音婢,像你這般年紀的小姑娘,性子多半活潑跳躍,而你小小年紀,行事便如此一闆一眼,就不怕有人笑話你古闆木納?”
“回大伯,古語有雲:無儀不成德,無範不規,小二年紀尚幼,正是應該好生學規矩禮儀的時候,若仗着年幼,便一味肆意,待許多不良習慣養成,日後想改就難了,到時不僅自己容易受人話柄還可能給家裡招來禍患,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觀音婢臨願木納些亦不敢肆意。”長孫姑娘擡目看向自己的伯父,一臉平靜的答道。
(備注,隋唐時期的女性地位雖較往朝高一些,可所高有限,仍是典型的男權社會,上流社會的貴女自小開始,所受的教育仍是典型的傳統教育,沒有什麼機會像現代孩子一樣學什麼釋放天性,标榜過性之類的東西,在這個社會的女子想要過得順遂一些,自小開始,就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絕不可随便肆意妄為,高氏是聰明人,長孫晟也疼愛女兒,生來慧敏的長孫姑娘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該懂的基本道理自然都懂,這是正統曆史小說,請書友們莫要以現在的女性标準和穿越題材的小說來衡量此文。)
“哈哈,哈哈哈,好個兩害相權取其輕,好個鐘靈毓秀的小姑娘,三弟、三弟媳,你們好福氣,外面天寒,咱們别站這裡寒暄,先進屋,正好唐國公的夫人窦娘子也來了,弟媳可以好好和她們拉拉家常。“長孫熾先是一怔,緊接着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邊笑邊開口道。
長孫熾相貌出衆,氣質不凡,雖年過五十,看上去卻絲毫沒有腐朽老邁之感不說,反有一股形容不出的成熟和儒雅,這般無所顧及的放聲大笑,亦絲毫不損他的魅力,好在身為他親兄弟的長孫晟相貌也不差,雖不如其兄那般俊美逼人,卻也英偉不凡,再加上身上那股不怒自威的氣勢,站在兄長面前,倒也不顯遜色多少。
長孫晟和長孫仁深知長孫熾的性格,對此絲毫不以為怪,倒是長孫二姑娘今個兒是首次見自家大伯,眼見他僅因自己兩句話便笑得如此恣意,一時愣愣的有些回不了神……
長孫熾沒有再打趣小姑娘,他笑聲未落,便把過弟弟的手,引着弟弟一家人朝主廳行去,此時主廳中除了他的妻子楊氏之外,還有兩位婦人坐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人看上約莫三十出頭的模樣,相貌端麗,氣質高雅,此人正是唐國公的妻子窦氏,另一人看上去隻有二十六七歲的年紀,此人是楊氏的兒媳婦小楊氏。
楊氏聽得丫環來報,郎君帶着弟弟一家人過來了,她立即站了起來,笑着對窦氏開口道:“三娘,我三弟一家人過來了,我帶兒媳婦到門口迎迎。”她一起身,小楊氏也跟着站了起來。
“高娘子我也認識,我與你一同去迎。”窦氏微微一笑,也跟站了起來,窦氏現年三十有七,大兒子李建成已有十七,隻因保養得當,看上去不過三十上下的年紀。
三人剛走到廳堂門口,長孫熾一行也到了,大家自是免不了一番見禮,又因屋内都是女眷,長孫熾和長孫晟和她們打過招呼後,兄弟兩人就相攜離去,他們走了,長孫仁是晚輩,年紀卻不比屋内的女眷們小多少,自然也不方便留在裡面,他打完招呼,就帶着堂弟長孫無忌和長孫無逸去找府中的小郎君們玩去了。
郎君們一走,屋内就剩四個已婚的娘子和長孫二姑娘這位年僅五歲多一點的小娘子,窦氏第一眼見到長孫小姑娘的時候,隻覺這小姑娘小小年紀,看上去便如此沉靜,心頭頗有幾分驚訝,待她進了屋,見完禮後,便規規矩矩的坐到自己母親身旁,安安靜靜的聽着大人說話,既不胡亂多言,亦沒有半分不耐或者緊張不安的表現,就愈發的讓窦氏驚訝了。
窦氏乃真正的高門貴女,她娘家門庭極其顯赫,幼年之時更在皇宮中呆了一段不短的時光,不過是教養禮儀,還是學識眼光,皆遠非普通女子可比,一個姑娘的品行如何,她打過兩回交道便能摸出過七八分,像長孫姑娘這般年紀,言行舉止和教養便如此衆的小娘子,她已經很久沒有見過了。
“高家妹妹,你家小娘子小小年紀便這般安靜懂事,當真令人饞得緊,不知今年幾歲了?”窦氏比高氏大了六歲,兩人在閨中的時候雖不算特别熟悉,卻也認識,大家都不是生人,見了面很快就聊到了一處,彼此聊了一會後,窦氏的目光就不自覺的落到了長孫姑娘身上。
“觀音婢啊,是三月生辰,過完年就六歲了。”高氏聽得窦氏提起自家小閨女,眸中頓時掠過一抹驕傲,面上卻是不顯,微笑着接口道。
“還不到六歲,便這般耐得住性子,當真難得,一點不像我家秀甯,這丫頭現年都十一了,性子還野得狠。”窦氏一聽,不由大發感慨。
“窦姐姐你可是過謙了,說起秀甯這姑娘,整個長安城誰人不誰人不曉,秀甯能文又能武,是無數貴女們心目中的楷模呢。“高氏聞聲不由笑了起來,忙道。(備注,平陽昭公主名不詳,正史未記載名字,野史中多以李秀甯稱之,咱也用李秀甯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