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盛唐賢後

第十九章 、遷都

盛唐賢後 方之影 2197 2024-01-31 00:59

  大業三年秋(公元607年),隋炀帝頒布明旨,帝駕正式入駐東都洛陽,大凡身具實職的文武百官皆随駕遷行,除文武百官外,較受帝寵的妃嫔和皇子皆在随行之列,至于那些沒有實職,隻挂着虛銜、領着朝庭俸祿的勳貴以及不受重視的公主皇子和貴人,一律留守長安。

  (備注,隋炀帝遷居洛陽應該是大業二年的事,咱們這畢竟不是正統的史書傳記,而是人物演義式的小說,某些事件的時間與正史略有出入實屬正常,望書親們諒解。
)

  現年三十有九的隋炀帝楊廣膝子女不少,不過順利成年并受炀帝寵的并不多,其中最受重視的自然是嫡長子楊昭,楊昭為炀帝元配蕭皇後所出,自幼穩重聰慧,性情謙和,對長輩謙恭孝順,對弟弟妹妹友善照顧。

  這樣的一個孩子,不僅極得他的祖父文帝的喜愛,楊廣同樣十分重視自己這個嫡長子,楊廣即位後立即就下旨冊封他為太子,隻可惜這位太子受封之後,不知是他的命盤不夠貴重,還是帝心難測,總之,自立了楊昭為太子後,原本對兒子哪都滿意的楊廣再看他時候,總是橫挑鼻子豎挑眼。

  楊昭不知自己哪惹了父親不快,心頭惶恐之餘愈發的想彰表自己的孝心,一心想在父親面前侍駕,(隋炀帝登基後,沒事就喜歡往洛陽跑。
)炀帝不準,太子在長安和洛陽兩地來回奔波又加心事郁結,沒多久就患了重病。

  太子患了病,隋炀帝不僅沒找太醫給他醫治,反聽信饞言,找了個巫醫來為其看病,結果可想而知,病沒看好不說,沒多久,太子就一命嗚呼.(史書記元德太子楊昭逝于大業二年八月。
),炀帝眼見嫡長子因自己無端猜疑病逝,心頭既内疚又悲痛,親書賜其谥号“元德”。

  元德太子逝世後,隋炀帝許是心頭内疚難安,不僅自己不再提立太子一事,也不許大臣們提,并将滿腔内疚之情移到太子的三個兒子身上,分别将太子三個年幼的兒子一一封為親王,并經常将他們帶在身邊。
(楊昭的三個兒子分别是燕王楊倓,越王楊侗,代王楊侑。

  炀帝遷都洛陽,别的子孫不提,楊夥,楊侗和楊侑這三個孫子他肯定是要帶到洛陽去的,除了這三人之外,還有皇二子楊暕,楊暕隻比楊昭小一歲,同樣為蕭皇後所出,他的性情相貌酷似其父楊廣,俊美聰慧又好色,幼時頗得炀帝喜愛,成年後因喜好美色而一再犯炀帝的忌,逐漸不受其父待見。

  不過楊廣雖因某些原因對這個酷似自己的次子有些不喜,卻沒到厭惡的地步,再加上他方方面面都很像自己,面對這樣的一個兒子,炀帝心裡多少有些特别的感情,為此,随行的皇子自然少不了他。

  至于公主,得楊廣喜愛的公主隻有兩個,一為南陽公主,一為如意公主,南陽公主早在開皇十八年就嫁給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士及,女兒嫁出去了就是别人家的人,楊廣再喜歡她,卻也不好時時将她帶在身邊,不過宇文家是重臣,炀帝遷都,南陽自然會随夫一家遷入洛陽。

  如意公主年方七歲,聰明伶俐,活波可人,頗受炀帝寵愛,年初炀帝北巡的時候,就把她帶在身邊,不多說皇家瑣事,但說右骁衛将軍府,長孫晟要随駕遷入洛陽,高氏母子等人自要随行,長孫安業等已經成了親的兒子們則留在長安的将軍府,不過鑒于洛陽是長孫家族的祖地,長孫晟離京時特意交待兒子,過年的時候,讓他們回洛陽過,一家人去祭拜祖宅。

  皇帝遷都,絕非小事,不僅帝駕要遷,滿朝文武和軍隊也要跟着搬遷,其耗費的人力物力難以計量,不過帝意已決,大家也沒什麼法子,過完中秋後,搬遷就正式開始了,長孫姑娘現隻是一個六歲的孩子,搬遷中繁雜與困難和她沒什麼幹系,她需要做就是等着丫環婆子收拾好行禮,與父母一同登車上路。

  唯一讓她感到遺憾的是自己好不容易尋了個不錯的武教師父,現因自己要遷去洛陽,即要與師辭别,她的教習師父是舅父高士廉好不容易幫她尋來的,此人并非奴籍,據說是某名镖師的女兒,騎射功夫極佳,隻因曾受過高士廉的人情,這才來到将軍府教習長孫姑娘。

  她的家人都在長安轄下的縣裡安居樂業,她在将軍府為長孫姑娘授課,每月有幾天假可以回去和家人團聚,現長孫姑娘要去洛陽,人家一介好好的良家子總不能為你抛家棄子,也跟着跑到洛陽去,長孫姑娘雖有些舍不得師父,卻幹不出這等強人所難之事。

  長孫姑娘一家人是八月二十随京都衆官員一起動身的,長孫晟是将軍,自然是随軍而行,長孫姑娘與母親一起唐國公府的馬車在一起,一衆人等在路上耗費了三日多時間,終抵達洛陽。

  長孫晟是右骁衛将軍,隋炀帝既然準備在洛陽長駐,不僅早早築好皇宮,文武百官的府邸也早準備好了,他們一家人過來之後,很快就搬進皇帝賜下的新将軍府,長孫晟到達洛陽後,一直駐紮在軍中,幫着處理軍中各種雜務,直到半個月後才歸家。

  倒是長孫大姑娘,高氏母女到達洛陽軍将府的第三日,她便帶着兒女過來了,長孫大姑娘的女兒秀娘年初去長安拜年的時候與長孫二姑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此時再見,兩女自是高興之極,秀娘一看到長孫二姑娘,就歡呼着撲了過來:“小姨,你們搬到洛陽,自此以後,咱們就能經常見面,真是太好了。

  “母親,你瞧瞧秀娘這孩子,都七歲了,還這般不穩重,真真令人頭疼。
“長孫大姑娘一旁瞧着咋咋呼呼的女兒,忍不住朝高氏抱怨。

  ”不過七歲的孩子,活潑點好,要那般老成持重幹什麼,觀音婢就是性子太靜了,正該和秀娘這樣的活潑的孩子多處處。
“高氏聞聲不由白了長孫大姑娘一眼,笑道。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