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司大人,有人送來一封信。”一名清兵在房外報告道。
“哦,什麼信,我沒有心情看!”魏成成現在已經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哪有心情去看信。
清兵卻沒有離開,而是說道:“送信的是我們的人,他說是興夏反賊讓他帶回來的。”
“哦,把那人帶來。”魏成志冷靜下來道。
很快,一名清兵被帶來,是一名外委把總,魏成志認得他,臉色一冷,說道:“你是怎麼回來的?”
那名清兵連忙說道:“是興夏反賊放我回來的,他們讓我帶一封信過來,說是可以把俘虜還給我們。”
魏成志本來還是喝叱此人幾句,聞言一怔,問道:“興夏軍真的說可以把俘虜還給我們?”
清兵說道:“是的。”
魏成志說道:“把信給我。”
很快,魏成志就看完了信,對站在一邊一名親兵說道:“去請周先生和守備趙大人。”
親兵離開後,魏成志對帶信的清兵說道:“你先下去,不要說自己是俘虜,就說是自己逃回來的,明白嗎?”
那名把總本來還以為自己難逃處罰,沒想到魏成志還讓他說是自己逃回來的,這豈不是說不會追究他被俘的罪名,大喜之下連忙謝過。
不久後,房中三人開始商讨興夏軍的信,興夏軍送過來的信提出兩點,一是興夏軍俘虜了魏成志的手下共一千六百多人,要求他以十兩一個普通士兵交換,軍官增加,共計兩萬兩銀子。二則是魏成志不能再派兵圍剿興夏軍,準确地說,是要求魏成志回去後把興夏軍定為武夷山山匪的一部,反正武夷山有數十股山賊,而且一直盤踞在那裡,朝庭圍剿了幾次損兵折将後就放棄了,現在多加一個興夏軍也算不了什麼。如果魏成志遵守這兩點,興夏軍也可以保證,一是不會進攻J西省内任何一座縣城或府城,也不會主動攻擊出城的官兵。總之,以後大家就是和平相處。
“周先生,有知你有什麼看法?”等兩人看過信,魏成志問道。
周天成皺着眉頭說道:“興匪這一道确實打在我們的七寸上,我們損兵折将,如此回去必定會受到處罰,你們倆的位置都不保啊。”
“是啊,我現在也不知該怎麼辦,是不是聽興匪的?”趙利格也問道,他與魏成志一個是都司,一個是守備,如果說追究此次戰敗的責任,他們倆是首要負責人,所以,興夏軍提出的建議對他們還是很有好處的,至少,他們可能贖回一千五百多人,加上收攏的手下,就有兩千一百多人,另外八百多人,隻要去找一些流民加入,應該能應付過去,何況,他們可以去攻打一些小股的山賊,用山賊的人頭當軍功,用來掩飾此次的大敗。
周天成想了想,說道:“看來,我們隻能聽興賊的了,否則,回去後我們根本無法交待。”
“既然周先生都如此說,那我們就與興夏軍做這個交易。”魏成志見周天成同意,心中也松了一口氣,他還真擔心周天成不同意,到時他也不知道回去後該怎麼掩飾此次的大敗。
既然興夏軍與魏成志都同意了,并且都不想把事情鬧大,事情就簡單多了,兩萬兩銀子雖然多,但比起前程來卻算不了什麼,三天後,魏天成就領回了一千五百多俘虜,這一下,他的軍隊又達到兩千二百多人。
人數達到兩千二百多人,魏成志卻沒有膽量去找興夏軍的麻煩,當初那一戰已經給他留下陰影,當初他可是有八千人,而現在,他隻有兩千多人,如果不知趣去惹興夏軍,那就是找死了。至于讨伐興夏軍,他可沒有那個使命,他已經打定主意,哪怕信州府向南昌發出求救信,南昌必須出動軍隊剿滅興夏軍,他是絕不會來的。
興夏軍與魏成志及信州府各縣的交易很順利,開始張無易還擔心康熙雄才大略,手下人個個都是為國為民的忠貞之士,現在才發現,唐熙盛世就是後世那些哈清者吹出來的,這年頭貪污腐敗依然,各級官員一樣貪生怕死,康熙盛世并不是說這個時代就是真正的國富民強、官員清廉,而是因為康熙時期軍隊比較能打,滿清以少數民族統治大多數民族,不敢過份壓榨百姓,元朝、明朝是怎麼滅亡的他們可是清清楚楚。再加上小冰河時期過去了,天氣變得正常,美洲的高産作物開始推廣,百姓總算有紅薯、地瓜、土豆、玉米加樹根樹皮可吃,還沒有達到吃觀音土的地步,社會自然穩定。不過,并不是說天下就真的太平了,在各地,聚山為王的人多如牛毛,貪官污吏一樣壓榨百姓,官場欺下瞞上的現象比比皆是。所以,張無易才有信心與官員們做交易,至于康熙是否查出那些官員與他的交易,他根本不在意,他現在需要的是時間,隻要信州府的官員不敢把戰敗的事暴露出來,就會想辦法掩飾,哪怕掩蓋不住,也能拖一段時間,而興夏軍每多一天,其實力就會強一分,就算康熙下令圍剿興夏軍,但信州府肯定是指望不上,隻能讓南昌府出手,南昌的兵已經見識了興夏軍的厲害,必定不敢孤軍深入,隻能調動各州的軍隊,等聚齊才敢進入信州府,而那時,興夏軍的實力更加強大,張無易有着絕對的信心擊敗J西省的軍隊。J西的軍隊被打敗,康熙再調大軍圍剿興夏軍,可能已在一年以後,那時,他已經把信州經營得想鐵桶一般,不,到時有可能興夏軍已經占據了數個州,到時他會讓康熙見識一下什麼叫人民戰争。
興夏軍與各縣做了交易後,除了幾百加入興夏軍的俘虜外,都返還給清兵,不過,這裡面還有數十人已經秘密加入興夏軍,他們是混入清兵當中的細作,會在最關鍵的時候發揮作用。
因為控制了整個信州府,興夏軍開始分田地,同時,為免過度刺激士紳,張無易決定實行共同至富的原則,把本地士紳也拉上,讓那些士紳從農業經濟轉向工商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