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甲午崛起

【1174英國霸主】

甲午崛起 軒樟 3518 2024-01-31 01:11

  英國國會通過了議案,勒令華軍和華國人,必須于1879年6月1日之前全部退出日本,不然,英國将加大對日本的軍事援助。

  這個消息,就像是大石頭一樣,壓得華皇有點喘不過氣來。

  “他們憑什麼對我們勒令?英國人真的當自己是世界警察嗎?要打就打!華國不怕他們!”李提摩太倒是很少見的發言了。

  噗!

  凱瑟琳差點沒有氣死,李提摩太要麼不說話,說話就是語出驚人。

  其實凱瑟琳還沒有經曆過李提摩太跟着華皇組建克林斯曼洋行的時代,李提摩太就隻是華皇的一個翻譯而已,華皇一般都鼓勵李提摩太發表意見,隻是很少聽李提摩太的意見而已。

  華皇聽完李提摩太的話,沒有出聲。

  凱瑟琳看出華皇對丈夫的話不以為意,連忙拉了拉李提摩太,示意他别再胡說了,打英國人?神經病了差不多。

  稍微有點國際常識的人都知道,英國人在19世紀末,是統治力的存在!

  真的惹得皇家艦隊出動,華國那點隻能在近海擔任防禦任務的小型艦隊哪裡夠人家打?

  萌總裁又陷入了沉思,做老大就是這點不好,到了重大問題,誰都靠不上,隻能靠自己拿主意,下決策。

  華皇其實知道怎麼跟英國人搞好關系,服軟,送錢,服軟的話,華皇能做到,關鍵是滿足不了英國這種頭等工業強國的胃口,這得送多少錢才行?

  一億?

  兩億?

  十億!

  人家都未必能夠看得上眼,英國人的胃口是很大的。

  19世紀80年代的時候,大英帝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世界霸主,兩強标準,巡洋艦巡遊整個世界,歐洲其他列強,法國不服,被幹了,俄國不服,也被幹了,世界上最強的工業國。

  高傲的英國人根本就不相信華國将來會能挑戰他們,他們雖然不是很将華國看在眼裡,但是内地作戰,不是英國人所希望的,因為英國人也知道無法在陸地打敗統一和強大的華國,華國實在是太大了。

  看看日德蘭海戰時候英國海軍的陣容,拉來五個同時期的日本也打不過。

  沒有相應的工業化基礎,不可能像英國一樣維持那麼大的海軍。

  定遠鎮遠,在鐵甲艦裡無疑是優秀的,但是離讓英國看得上眼還遠遠不夠,并且十幾年以後,鐵甲艦已經被更強大的戰列艦取代了。

  就算是二戰的時候,如果日本人不是慌不擇路,用起飛了飛機炸威爾士親王和反擊,單純用戰艦迎戰,整個日本海軍也隻有長門和陸奧可堪一用。

  可是這兩艘艦在日本本土。那可真是過去多少沉多少了。

  這還是經曆過大蕭條,削弱過的英國海軍。

  如果說英國人輸了,那也是輸在驕傲和觀念,絕不是海軍實力。

  那個年代,飛機殲滅活動着的艦隊似乎還沒有先例。如果單純拼水面艦艇,就算是二戰時期,英國似乎也沒有想過自己會輸。

  至于說戰略博弈,在明治維新和大清國的洋務運動時期,英國想要扶植兩個東亞小國來對付強大的俄國,似乎是不現實的。

  并且扶植也不是這麼個扶植法啊,如果真的是戰略扶植,看看英日同盟那會,英國人借錢賣東西。

  但是洋務和明治那時候,英國人可是哄擡物價的好手。

  定鎮二艦在德國訂造省了不少銀子。

  英國的想法大概是,把我用不着的破船高價賣給你,我撈一筆回去接着發展工業造船。

  華國如果這個時候大量找英國買軍艦,買人家要淘汰的,用高出生産價格十倍,二十倍的價格去被宰,再放棄保護周邊小國家的權益,不說允許英國人過來繼續賣鴉片,也得恢複大清國時期的一系列對外通商的不平等條約,這些,都是華皇的底線,根本不可能做到。

  所以,華國和英國的矛盾,幾乎是不可調和的。

  但是華國和德國,目前也沒有多少利益交彙點,想攀上新興的德國這顆大樹,也是難。

  近代以來,大國的興衰無不與海軍的發展密切相關。

  數百年來,從西班牙到荷蘭,從英國到美國,幾乎每個大國的崛起與發展都與海軍的強大、海權的鞏固息息相關。

  在人類曆史上,要了解海軍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系,英國無疑是最佳樣本。

  曾擁有世界最強海軍和最多殖民地的英國,對近現代人類曆史和文明投射出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力。

  大英帝國“日不落”的輝煌,雖已随其海上霸權的失去而終結,但英國海軍由小到大的曆史,就是最好的供華國借鑒的地方。

  地處西歐一隅的英國,是個不折不扣的海洋島國。

  從上古時代到中世紀,羅馬軍團、日耳曼人、北歐海盜……接踵跨過英吉利海峽踏足不列颠,在相互碰撞與融合中形成了英吉利民族。

  近代以前,易遭大陸方向侵襲的夢魇,為英國的對外政策烙上了深深的“大陸印記”。

  英國積極地介入大陸政治,在建立“跨海峽帝國”的夢想中耗費了幾乎全部熱情和精力。

  16世紀初,随着英法百年戰争的結束和都铎王朝的建立,無奈離别大陸的英國人,方才開始明确地朝“島國民族”的方向發展。

  此時,地理大發現正使歐洲經貿重心從地中海向“西歐-大西洋”方向轉移。

  為對付外敵入侵,都铎王朝的君主們開始組建和加強一支正規海軍,并自覺地把視野轉向海外。

  正式成立于1546年的英國海軍,在與海上強國西班牙的财富争奪中找到了發展的催化劑。

  1588年,被英國海軍海盜式的打劫勾當所激怒的西班牙君主,出動龐大的“無敵艦隊”,意欲一舉踏平不列颠。

  殊不料,以大海盜德雷克、豪金斯為骨幹的英國海軍不畏強敵,一改傳統的接舷戰法而采用遠距離炮戰,一舉擊潰“無敵艦隊”。

  這是英國人在奪取海上霸權征程中的第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會戰。正如英國人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一書中所言,這場勝仗“如同一個耳語一般,把帝國的秘密送進了英國人耳中:即便是資源和勢力都極為有限的小國,隻要控制了海洋,照樣可以赢得和守住巨大的海外領土”。

  此後,英國人滿懷必勝的信心和對海權的強烈渴求,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

  至17世紀上半葉,以海軍為後盾的英國不斷擴大海外貿易規模,積極向印度和美洲滲透,基本确立了其歐洲強國的地位和英帝國的雛形。

  随着西班牙走向沒落,為争奪海上霸權,英國相繼與荷蘭和法國這兩個重要的新興海洋國家展開競争。

  從1652年起,英國與“海上馬車夫”荷蘭連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海戰,雖互有勝負,但通過轉口運輸貿易謀利的荷蘭深受打擊,最終耗盡了國家的元氣。

  法國是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17世紀後期直到19世紀初,英國與之進行了100多年的曲折鬥争。

  在7次主要較量中,除第6次法國略占上風,英國都取得了重大勝利。

  宣告拿破侖戰争終結的1815年《維也納和約》,标志着英國在海洋上完全戰勝了法國。

  在此之後的近一個世紀裡,沒有哪個國家的海軍能夠和敢于向英國皇家海軍挑戰。

  到19世紀末,英國建立起一個橫跨三大洋、遍布五大洲、面積達3350萬平方公裡、擁有約4億人口的殖民大帝國。

  不管是人口,還是儲備資金,華國目前的實力,就是乘以十,都未必是人家英國人的對手,華皇并不會盲目自大,認為華軍真的比英國的軍隊強,上次在廣東戰場打的好,那都是英國人的雜牌部隊,沒有多少參考價值。

  如果一個國家的位置使之既不必在陸上保衛自己,又不會被誘使利用陸地設法擴張領土,與以大陸作為部分邊界的國家相比,它就可通過将其目标集中地指向海洋而取得優勢。

  作為一個四面環海、沒有陸上直接威脅的島國,英國能集中精力和資源發展和維持海軍力量,将英吉利海峽變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繼而采用靈活的“結盟-制衡”外交政策封鎖和打擊對手。

  英國以争得的海上優勢為基礎,實現了海軍、殖民地和海外貿易三大要素的有序循環:強大的海軍推進和保護了殖民事業和海外貿易;遼闊的殖民地提供了散布全球的海軍基地,直接服務于艦隊;巨額利潤的海外貿易,既為海軍建設及拓展殖民地提供了充裕的财源,更帶動英國率先進行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19世紀的“世界工廠”。

  但是華皇也不認為英國此時具備了主導世界霸權的實力。

  19世紀後期,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第二次工業革命,英國的經濟優勢迅速縮小。

  新興強國紛紛尋求擴張勢力範圍,開始挑戰英國在海上乃至國際事務中的支配地位。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