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頻 孫子傳

孫子傳 第2章 泰山巍巍淄水滔滔(2)

孫子傳 曹堯德 1796 2024-02-04 18:34

  偉大、莊重,令人肅然起敬;美妙、動人,引人入勝;吉祥之山,賜人瑞福;美的天使,人人敬仰愛慕;能告訴人們怎樣處世做人的哲學家,是億萬民衆的良師益友。
然而,泰山的靈氣,主要并不表現在這諸多方面,而是表現在它以豐盛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文化名人,單春秋戰國時期,循着泰山餘脈向南尋去,就有尼山的孔丘、峄山的孟轲、蒙山的墨翟,還有孔子那諸多賢弟子,如顔回、曾參等;沿淄水向北,則有齊桓公、管仲、晏嬰,及孫武、孫膑祖孫二人。
倘若将巍巍泰山比作一位年高有德的老祖母,她有兩隻豐腴的乳房,左邊的一隻隆起,是山脈,用它喂養的兒女崇文;右邊的一隻凹陷,是河流,用它哺育的兒女尚武。
這就不難看出,泰山的主要奉獻,是孕育了光輝燦爛的齊魯文化,因此說它是東方文化的代表。

  山系水之源,大山的乳汁汩汩奔突,涓涓彙聚,奔流而下,滾滾滔滔,這便是河流水系。
泰山之陰,沂山背後,千谷萬壑,彙集北流而成淄水。
淄水滔滔,經齊都臨淄北去,從樂安入小清河,斜身東北,注入渤海。
這是齊國的一條大動脈,它和從這裡入海的黃河,以及時水、女水等大大小小的河流,滋潤了齊國這塊古老而肥沃的土地,哺育了齊國一代接一代的英雄兒女,孕育了璀璨奪目的齊文化,使它既豐厚而又獨具特色。

  尚武精神,是齊文化的主要特征。
西周初年,成王封其外祖父呂尚(姜太公)為齊侯,賜給他“東至于海(渤海),西至于河(黃河),南至于移陵(今沂水東移陵關),北至于無棣(今惠民北)”之地。
并授予一些特權,可以讨伐有罪的諸侯(《左傳》僖公四年),其封地膏腴千裡,富漁鹽之利。
呂尚一到國,便采取“簡其群臣禮,從其俗”的方針,因地制宜地進行管理,使國家發展迅速,到了春秋時期,已經吞并了周圍的三十多個國家。
齊國本來就是東方大國,經桓公的經營、發展與擴張,“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諸侯的霸主。
管仲治齊,不僅有發展經濟的一系列措施,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
首先,實行寓兵于農,将全國分為二十一個鄉,其中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
士鄉即農鄉。
平時士“食田”,戰時農夫當兵,士當甲士和小軍官。
士鄉中五人為伍,伍有軌長;五十人為小戎,小戎設有司;二百人為卒,卒有連長;二千人為旅,旅有鄉良人;五旅一萬人為一軍,大國有三軍,等等。
這既是行政組織,又是軍事編制。
桓公與管仲認識到:國富理應兵強,兵強全賴國富。
其次,實行士、農、工、商四民分業定居,其中特别是讓士不從事勞動,提供清淨的環境,讓他們講學道藝,成為專業武士。
第三,以甲兵贖罪。
因為當時齊國甲兵(武器裝備)不足,管仲便制定了以制造武器裝備來減免罪行的制度,從而使齊國“甲兵大足”。
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齊國不僅成為當時軍事上的頭等強國,而且形成了全國上上下下的尚武精神。
這尚武精神世代相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優良的傳統。

  陰陽五行說,是齊文化的第二個特點。
陰陽說和五行說,是兩種以理論思維來掌握世界的哲學學說,它是在齊國産生和發育成長起來的哲學流派。
齊人以陰陽五行的觀點來觀察星象,制定曆法,又用來解釋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節氣的更疊,日夜的往複等,應用的範圍十分廣泛。

  獨具特點的倫理學說,是齊文化的第三個特點。
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既講“仁”與“禮”,但又不将其放在首要地位;二是十分重視功利。

  孔子稱贊管仲仁德:“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又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
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渎而莫之知也?
”(《論語?
憲問》,孔子最講倫理,他既然這樣贊揚管仲,可見管仲為人的品格和為政的德行都與仁道符合。
一次,管仲答桓公之問說:“信也者,民信之;仁(忠)也者,民懷之;嚴也者,民畏之;禮也者,民美之。
語曰;澤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堅中外仁,嚴也;質信以讓,禮也。
”(《管子?
小問》)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解釋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衛靈公》)可見齊文化倫理中的“仁”,與儒家大體相同,但在倫理學說中所處的地位,卻并不相同,它不是像儒家那樣,把“仁”放到首要地位。
管仲認為,倫理道德,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物質生活基礎之上,他說:“倉廪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
牧民》)因此,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富國強兵之上。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