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了通告,回了信,方天一時間又閑了下來。
這封信暫時有沒有用方天還不zhidao,如果沒用或者說用處不大的話,他或許還要考慮第二封信,但說實在的,有些難度。目前來說,他的層次,雖然早已超越了**師,但若是和聖域相比,方天還是覺得,有點夠嗆。
更不用說,他要做的,是寫一封讓聖域者“有所啟迪”的信。
”小說“小說章節更新最快
不過這個事不急,看情況,看後續吧。
至于通告的事,同樣要看情況,看後續。方天雖然對那些鹽工們有信心,但信心真的不能當飯吃。到最後,是否有可靠的方案或結果出來,還是未知。
不過這種事對于方天來說終究隻是随手随意而為,最後的結果如何,真心一點都不重要。現在,便連修行都被他暫時放緩了,對這種“身外”之事,他又怎麼會去勉強?
就如同抛一個硬币,随手而抛,至于這硬币是正面落地還是反面落地,都無所謂。
閑着的方天,便又帶着一群小家夥玩耍了。
不修行,又不想出去見人,他現在的這個樣子實在太令人無語了。方天能做的,也就是和這些小家夥玩了。玩什麼呢?
由鹽而起,方天想起了竹鹽。
竹鹽,顧名思義,就是竹子和鹽。
把鹽裝入竹筒中,放在火上燒,燒到竹筒成灰,鹽闆結。把鹽取出來,搗碎,再次裝入竹筒。再次放到火上燒……如此這般,不斷反複,最後的成品,就是所謂的竹鹽了。
其實和做竹筒飯差不多,但要複雜并講究一些。
做竹鹽,這個燒的過程,以七到九次為宜。特别是九次。就像藥材處理中的九蒸九曬,又或者小說中的九轉金丹一樣。不過事實上,純粹瞎扯淡。
哪怕是洗衣服。都還可以九搓九洗呢,不過這般之後,那衣服要麼“天然卷”,要麼就變成布條了。又或二者兼而有之。
嗯。這樣的衣服穿在身上既時髦又涼快,實在是居家旅行的推薦選擇。
……
雖說對竹鹽的加工工序頗為诽謗,但方天對于竹鹽這個東西的本身,還是有着認可的。
竹子,是一種相當神奇的植物。
竹子有節。有節不稀奇,稀奇的是它能把每一個節都當成根,然後同步生長。隻從這個現象,方天就可以大膽猜測并斷言。竹子中,應該有一種神奇的關于生長方面的物質或者說成分。
而這種東西。對于人體,當是大有裨益的。
回到竹子的幼生體,也就是竹筍。把竹筍制成筍油,可以加到幾乎任何葷或者素的食物中,然後使其味道變得更加鮮美。這種鮮美,是人品嘗或者說感受出來的。
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換言之,竹筍中提煉出來的筍油,當是有相當全面的補益作用。
前世,在他的那個時代,竹纖維已經開始嶄露頭腳,并大行其道。什麼竹纖維襪子、竹纖維小内内、竹纖維毛巾、竹纖維被單床單之類的,不勝枚舉。
這些東西一經推出市場,便很受歡迎。
透氣、舒适、輕爽隻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其對體表具有清潔作用,“殺死一切細菌,全無敵!”
好吧,沒有這麼誇張。
但其效果,是實實在在的。
這還是竹子中的纖維質啊,最不含有“營養”的部分。
通常而言,具有“祛殺”作用的東西不能吃,能吃的東西沒有“祛殺”作用,而竹子,具體地說竹筍,偏偏兩兼。随便舉一例,感冒發燒,尤其是伴有那種暈眩性的頭疼,這種時候,什麼藥都不好使,但理論來說,可以用竹筍。
筍油湯,當是有顯效的。
回到正題,總之總之呢,竹鹽,是個bucuo的東西,不論是用來作洗浴,還是用來作牙膏什麼的,有效,天然,不用擔心任何副作用。
(按,并非為前世的竹鹽産品打廣告,那些東西,大多是挂羊頭賣狗肉,有名無實。就算有實的,效果也很值得商榷。)
當然,方天帶着一群小家夥們制作竹鹽,圖的不是它的有效什麼的,而隻是好玩。前世用過,但沒親手制作過,現在麼,反正閑着也是閑着,所以就來過把瘾。
說是帶着小家夥玩,但是到最後,大家夥比小家夥還要多。
沒辦法,誰叫一說起這個東西,歐文安德森等便紛紛表示他們也很有興趣呢?當然,在方天看來,這些家夥同樣是閑得蛋疼,因此沒事找事做。
那就來吧,這樣一來,所有的工序,他都可以指派出去了。
竹林山。
砍竹子、制竹筒,這種難度大的任務,當然是由一群大塊頭擔當。
鹽麼,由方天來提供。
而一群小家夥們,則負責總加工(把鹽灌入竹筒,然後泥封),一個個玩得興高采烈。
小艾薇、小西娅帶着神殿裡的一群小姐妹,抽空過來圍觀并打醬油,嗯,還有小loli也是一樣,兩人雖然現在是“某商會正副會長”,但大多數時候,仍然有閑。
由于是第一次試做,所以量不keneng大。
進度很快。
尤其是對于那群大塊頭來說,幾乎是三下五除二地,便完工了。等他們完工後,方天便又派工。還有泥窯要搭嘛,你們不幹,誰來幹?
于是在方天的袖手指導下,就在竹林山側,很快地,一個簡單的土窯便誕生了。
是土窯,也是粗窯。就是燒竹筒而已麼,用不着怎麼講究。
不過,一事不煩二主,有了搭制粗窯的經驗,方天便又指派着這些大塊頭搭第二個窯,較為精緻的,方天準備用來燒瓷。
而至于為什麼燒瓷,一是順便,二是好玩,三麼,炎黃城不是準備搞個迎賓酒樓麼,到時,上菜時總不是還要端個木盤子上去吧?那多掉份!
換成光滑華美或潔白如玉或五彩缤紛的瓷器多好,到時,一定會亮瞎土著們的眼。
不過暫時,方天還是着意于竹鹽上。
因為是帶着試驗性質的,所以完全不必搞什麼“九煅”,當天晚上,第一次燒鍛完畢,方天便取出了鹽,然後把這鹽取四份樣本,一份緊靠竹筒的,一份靠着泥封的,一份同時靠着泥封與竹筒的,一份位于中間兩者全不靠的。
下一刻,方天再次化身神農,以身試鹽。
先是把四份樣本一一塗些在手背上,再是把四份樣本一一用舌頭品嘗。
用手背來試驗感覺,用舌頭來試驗其是否對身體有害,以身體的靈敏反應,然後再加上“領域”的直覺感受,這些加起來,就是方天的所有判斷了。
接下來的幾天,就在這種不斷的判斷中,竹鹽的燒制工序,被一點一點地改進着。
從竹筒的選擇,到柴火的選擇,到泥土的選擇再到加工工序,說起來似乎繁複,但其實簡單,因為有着相當精确的反饋。結果不對,就把過程随意地搗鼓着就行了,左右也不過就是這幾步,可以說,沒有任何難度。
本來也是,類似這樣的東西,對現在的方天來說,确實也就是個閑玩。
隻要他想,就可以做到最好。
數日後,工序被确定,而最終版本的“竹鹽”,同樣被确定。(未完待續……)
(.)U